讓識字成為一種樂趣——立足課堂,開發教材,潛心識字
匯報交流。
3、小結:它們都是由一個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變成新字,漢字多有趣呀!
四、學兒歌。
1、出示圖,找找圖中藏了今天學得哪些字?
2、師配樂范讀(歡快)
3、生自讀、指讀、小組賽讀、齊讀。
五、學寫生字。
1、出示:包、飽、泡
2、認讀。
3、要寫好這幾個字,首先要寫好“包”,怎樣寫好它呢?
師范寫:“豎彎鉤”要封口,彎圓,尾巴包住上半部。
生描寫。
4、“飽”和“泡”中的“包”發生了什么變化?
(因為“包”有兩個鄰居了,所以位置發生了變化)
“泡”的撇在豎中線
“饣”比“氵”寬,所以“飽”的撇在右半格。
生描寫。
【案例反思】
1、本節課的設計與實踐反思:
在漢字的認識和教學中,形聲字的內容是一個相當豐富的大課堂。而形聲字的學習恰恰是一個很好的區分漢字,進行“錯別字”糾正訓練的好機會。在這節課中,從“包”字入手,引申出“包”的五種含義,這里已經將漢字的多義性進行了展示,。而后面的小組討論,將學習的主動性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知識的碰撞中,發現漢字偏旁部首的內在含義,將形聲字的規律在學習中自然的展示出來。
《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使學生愿學、樂學,首先要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識字課文較閱讀課文而言,顯得略為枯燥些,而低年級學生又天性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
所以在教學一開始,我便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學習興趣高,又易于掌握新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中還運用多媒體功能創設了一個個形象直觀的識字情境。
此外,蘇教版十分重視寫字教學,把寫字教學提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指導寫字的時候,我采用了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先由老師重點指導書寫“包”字,講述要點,讓學生進行書空,再順水推舟,以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說說其他生字還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這樣,通過小伙伴或自己的提醒,讓這些生字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深刻的印象,既而興致勃勃地進行描紅、臨寫。在漢字書寫的同時,利用田字格,練習合體字的書寫,也把偏旁部首的書寫進行了示范,今后再出現這樣的部首時,孩子們就可以舉一反三,不僅是利用部首學字,還利用部首寫字,更利用部首區別漢字。這樣扎扎實實的教學,對學生識字,寫字,區分漢字時非常有效的。 就更好地將“錯別字”的糾正從源頭開始注意杜絕。
2、對識字教學的認識
▲ 立足課堂,示范引導巧記憶。
1、小小田字格,發揮大作用
在認讀識記后,我請學生們觀察老師在田字格中寫字,我故意寫了一個大大的、少了一點的“救”字,頓時,一雙雙小眼睛瞪得老大,一只只小手不約而同舉了起來,性急的學生情不自禁地驚呼起來:“老師,你掉了一點!”我假裝糊涂地瞪大眼睛看著錯字,學生看著傻傻的我不明真相,恨不得馬上跑上講臺來幫助我這個笨老師。我把一只紅色粉筆遞給了其中一個學生,并請他到講臺前來說明緣由。只見他飛快地跑上講臺,用我給他的紅色粉筆在寫錯的“救”字上重重地加了一點。教室里頓時恢復了平靜,個個喜形于色,仿佛打了一個大勝仗。這時的我在學生們“指導”下才“恍然大悟”,“噢,原來掉了一點。“救”字少了這一點可慘了。大家說,這一點像緊急救人時的什么啊?”一石又激起千層浪,有的說:“這是搶救病人時要輸的血。”有的說:“這是急救落水的人時拋下的救生圈。”有的說:“這是救火場中的水。”有的說:“這是醫生給病人治病時開的藥丸。”還有的說:“這是司馬光救缸中小朋友時用來砸缸的石頭。”……趁熱打鐵,我請幾個學生與我這個“錯字先生”一起在黑板上比賽寫這個“救”字,臺下的學生在本子上練習,誰都想戰勝我,于是誰也沒有再寫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