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
5.如果你也在考察的隊伍中,你看到這現象,你會覺得怎樣?指導讀好“奇怪”一詞。
【設計意圖:本段教學旨在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反復閱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朗讀課文。】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達爾文通過研究發現了規律。
1.老師:達爾文看到這奇怪的現象,是怎樣做的呢?
2.學生自由讀第三自然段,標出一共有幾句話,用符號標明。
3.指導理解:
(1)指導學生通過重點詞語“許多、反復、終于”認識達爾文做研究的認真態度,以及感受他做研究的刻苦精神。(你猜猜達爾文會捕捉多少蟲子,怎么捕捉?為了找到有力的證據,達爾文一詞又一次進行觀察考證,反反復復若干次。)
(2)經過反復的研究,達爾文找到答案沒有?答案是什么呢?學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一找,并用“ ”畫下相關句子。
(3)指明學生交流,老師相機出示句子,再指名分句子朗讀,說一說每句話意思。
(4)模擬表演,理解句子。
學生分成三大組,一組翅膀特別大,一組翅膀小,一組沒有翅膀。
老師扮成猛烈吹來的狂風,吹向第一組:第一組學生不動,老師問:你們怎么還沒有掉進大海里去?第一組回答:我們翅膀大,能頂住大風,所以不會被你吹走的。
類似方法吹向第二組第三組,幫助學生感受小翅膀的頂不住大風,被吹進大海,而沒有翅膀的根本沒有飛行,藏在地上草叢里,自然也不會被吹走。
(5)學生再次回憶,老師板書,幫助學生深刻識記:
翅膀小的 頂不住大風 淹死
翅膀特別大的 頂住大風 生存下來
沒有翅膀的 不會飛 不大可能淹死 活下來
4.指導學生朗讀時對翅膀大的昆蟲和無翅膀昆蟲能適應島上的生存環境而感到高興,對小翅膀的昆蟲因不能適應生存環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
5.指導學生認識到:這就是達爾文通過反復觀察比較,認真研究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課題中的“有趣的發現”。老師簡要介紹:適應大自然的就活下來,即所謂適者生存。
【設計意圖:達爾文又怎樣找到答案的呢?答案又是什么呢?緊扣這兩個問題,課堂以讀為主。學生在讀中能得到情感體驗:對翅膀大的昆蟲和無翅膀昆蟲能適應島上的生存環境而感到高興,對小翅膀的昆蟲因不能適應生存環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師生模擬表演,是讓學生結合已經獲得的語言經驗對已經熟悉的課文內容進行的個性加工,進一步得知島上昆蟲的體形特點與能否適應生存有著密切的關系。】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達爾文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
1.這一次太平洋的考察研究得出的結論,也就是達爾文的這個有趣的發現,對他后來的科學研究有什么作用嗎?老師談達爾文的進化論“適者生存”,正是從達爾文的這次研究開始的,所以這個發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播放圖片,了解達爾文的科學研究進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科學家科學研究故事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走進科學。】
板書:
翅膀小的 頂不住大風 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