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無聲勝有聲 ——《美麗的丹頂鶴》教學板書的案例分析
師:你能告訴老師,為什么要把這只丹頂鶴貼在白云旁邊嗎?
生:因為這只丹頂鶴的翅膀是展開的,我想它此時肯定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所以我把它貼在白云的邊上。
師:老師還發現地上的這幾只丹頂鶴有些與眾不同,它們在干什么呀?
生:它們在伸長脖子唱歌呢,也就是書上說的“引吭高歌”!
師:小朋友貼得非常準確,說明你們已經真正理解了這兩個詞了。
(指導學生朗讀略)
啟示:
一、情境激趣,學生樂學
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式容易引起學生語言感知上的疲勞,學生缺乏興趣,注意力分散。而以直觀形象的簡筆畫板書為切入口,將課文語言文字所敘述的事物,描繪成鮮活有趣、看得喜人、感受真切的東西,語文課堂一下就變得情趣萬千,充滿了勃勃生機。
《丹頂鶴》這篇課文的板書就充分考慮到了這些,課文中描述的丹頂鶴的第二故鄉就被教者的寥寥幾筆非常形象地畫了出來:白云,藍天,青青的蘆葦,座座群山。巧妙地為學生創設了情境,作為低年級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形式,學習的熱情也非常高漲,能夠很好的深入文本中去學習。
二、脈絡清晰,學生善學
〈美麗的丹頂鶴〉這篇文章的重點就是第二、三自然段,體會丹頂鶴的外形美和姿態美。本堂課的板書也分為兩塊內容。其中的文字板書:“顏色和身材”寫出了丹頂鶴的外形美;各種形態美的“丹頂鶴道具”置身于創設情境的“簡筆畫”中。整個板書設計讓學生一目了然,即使不看課文,也知道文章的內容和重點。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好的板書,既能反映教材內容的實質,又服務于教學方法的改革,它集教材的“編路”、教師的“教路”和學生的“學路”于一體,是理解教材的“窗口”,開啟思路的“鑰匙”,排憂解難的“橋梁”。
三、難點突破、學生易學
板書只是教學中的一種輔助手段,而這種手段還會受到課堂某些因素的制約,因此板書設計應針對教學難點,為突破教學難點服務,盡量借助板書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那些難以理解的內容。
例如:在本課中,感悟體會丹頂鶴的顏色美和姿態美是教授的重點。其中對于文中出現的“引吭高歌”和“展翅飛翔”兩個詞語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教者沒有簡單的讓學生說一說這兩個詞是什么意思,而是讓學生把這兩個詞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去體會。通過學生認真讀課文和黑板上那形象生動的簡筆畫,學生非常準確地進行了貼畫,從而順利輕松地解決了這一難點。
四、鼓勵參與、學生會學
以前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對板書總是精心設計的,但有時卻收不到應有的效果。許多學生面對老師工整的板書總是默然處之,全然不理解老師的一片苦心。我想究其原因,以前板書一直由教師設計書寫的,而學生只是一直處于一種被動狀態,就象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鳥總是等待媽媽找來蟲子喂飽它。
而在本堂課中,這位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好新的特點,不僅使板書真實準確地反映課文內容,注意表現形式做到新穎獨到、別具一格、引人入勝,更鼓勵學生參與到板書設計活動中來。讓學生通過深入文本,涂一涂丹頂鶴身上的顏色,并根據不同姿態的丹頂鶴,把它們貼到黑板上去。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也誘發學生積極讀書思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