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青蛙看!酚懈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14執教《青蛙看!酚懈
《青蛙看海》是國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我根據學生的年齡及知識特點,在教學時采用創設情境、感悟體驗、培養多元智能的教學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創設情境
1、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給學生真切的感受。
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教學《青蛙看!返诙n時的一開始,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我出示一張美麗的大海圖。這時我問學生:“這是哪兒?你看見了什么?”學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了畫面上,看著美麗的圖畫,聽著優美的音樂,學生們一下子被帶到了遙遠的海邊,看到了洶涌澎湃的大海,聽到了大海的拍岸聲,聞到了大海那略帶咸的氣息。這時老師再把青蛙想看海而被大山擋住了去路的難題推給學生,給學生們一個自由想象、思考的空間。這樣做即縮短了久遠事物的時空距離,引起了兒童對課文中有關事件的關注,產生細致的情感體驗,對課文語言的感受也隨之而敏銳起來。
2、發揮角色效應,讓學生主動入情入境
孩子喜歡表演,也喜歡看別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不僅喚起他們的新異感、好奇心,使他們激動不已,而且能產生巨大的角色效應。根據課文需要,讓學生擔任童話角色、向往角色、或身邊角色,在這樣的情境中,兒童對教材中的角色的語言、行為動作以及思想感情,都會有更真切的理解,其語言表達能力、表現力,也可得到有效的訓練。
在教學第四到第十自然段的時候,我放了“小松鼠和小青蛙登山“的動畫,然后問:“這只小松鼠,小青蛙可愛嗎?你們能不能把這么可愛的小青蛙小松鼠表演出來呀?”學生的表演欲望被激起來了,情不自禁地按自己表演角色的身份、處境去思考,去表白,去操作,去裁決,合情合理的表現出一系列的行為。教材中原有的邏輯的,抽象的,符號化了的內容,一下子變得那樣生動、形象、真切。
在指導對話中我經常試著把學生推向文中的角色,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感受、表現。如一個學生在扮演青蛙時很隨意的讀:“是啊?墒巧教吡,我上不去。”我沒有先指出他的缺點,而是說:“現在你是誰?”學生回答:“我是小青蛙。”教師再引導:“你這只小青蛙真神氣。不過你剛才看見大山還害怕得吸了口涼氣,現在老師聽你讀后好像覺得你這只小青蛙很有信心爬上這座高山似的。你能再讀一遍嗎?”這樣,學生即知道了該怎么讀好、演好小青蛙,又減少了他們的挫折感,從而激發起每個學生潛在的智能。
3、創設情境,傳達真情
兒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活的,一旦他的認識活動能伴隨著情感,教學就成為兒童主觀所需,成為他們情感所驅動的主動發展的過程。
在教學到第十自然段小青蛙和小松鼠歷盡千辛萬苦終于爬上了山頂后,我問:“小青蛙,小松鼠到了山頂心情怎樣?”學生齊答:“高興。”教師伺機說:“那么我們一起來做小青蛙、小松鼠來讀讀這句話吧!睂W生馬上讀出了興高采烈的樣子。然后,教師出示小松鼠、小青蛙爬上山頂的圖片,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教師富有激情的引導:“現在你們就是小青蛙,小松鼠,你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爬上了山頂。你們想說什么呀?”學生們情不自禁的大喊大叫起來:“太棒了,我終于成功了!”“。〈蠛,你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