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教學反思
《秋游》教學反思
《秋游》是本冊書繼識字后面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情景交融,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游的情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近階段的重點工作的需求,我將先前設計好的教案作了以下調整:
一是導入部分,不以教師的激情描述和指導看圖導入,而是利用復習成語作為課的入口。復習完跟秋天有關的四條成語后問學生:“在你腦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學生有的說:“我腦中的秋天很美麗!”有的說:“秋天是金色的。”此時,學生對秋天的印象還比較局限,只停留在很膚淺的視覺感官上,而對于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以及秋天給小朋友們帶來的那種無與倫比的歡樂,他們還沒有深切地感受。我順勢將話題一轉:“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在那個地方也許你能找到更多不同的感受。請大家把眼睛閉上,到達那里再睜開眼來。”這樣,課文插圖被自然地出示出來,也將課引入了新課。
二是對圖的利用稍作簡化。在這里,圖主要用作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睜眼時進入一個全新的美麗環境中,然后讓他們簡單描述看到的景物,對環境作整體感知,靠近課文內容。而對圖的詳細觀察和述說放在第二課時,與課文內容相結合,起形象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
三是將課堂的重點轉向學生常規的訓練。課堂常規是學習活動的基石,“制度保證質量”,在今后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內使學生常規訓練達到集體晨會上所宣讀的“十五條標準”那種水平,任務還是很艱巨的,在每天的每一節課中都不能放松。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欲望和過程還是清晰可見的,而且已經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順利地完成。但課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學生讀書的時間還可充裕些,常規訓練時方式比較僵硬等等。值得思考的是:短期內如何更有效地養成十五項常規習慣?何種方式方法能訓練中競爭的積極現象?如何連貫訓練常規過程中學生學的情感線和教師教的情感線?
《秋游》教學反思
《秋游》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敘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去郊游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情景。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就在于我能隨著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的朗讀為主,串起看圖、想象、說話,讓學生在讀讀、看看、想想、說說中,用心體驗,用情表達。
一、以讀為主,引導看圖、想象,培養語感。
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將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達到以讀激情,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教學目的。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繪形繪色的描寫出了秋天的特點,為幫助學生體會秋天的美麗。我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顏色是“藍藍的”,美在“一望無邊”,美在白云的形態變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闌。在學生有了具體感受之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白云有時像什么?有時像什么?”我著力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培養語感。當學生把白云的變幻,田野的五彩斑闌描述得很美時,我創設了一個語言情境:“小朋友說得可真美呀!誰來把這美景讀出來?” 這時我有意先讓一名朗讀水平一般的學生讀,再讓一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當一名學生朗讀時,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聽,進入課文的意境中,然后讓學生評議他們的朗讀。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創設了朗讀情境,采取了激勵措施,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么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使學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