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要送傘來》的教學反思
《媽媽,不要送傘來》的教學反思
《媽媽,不要送傘來》是一篇用呼告的語氣進行表述的詩歌,孩子們對此很有朗讀的興趣。因而,本課的教學,我主要采用以讀代講法。整堂課上,孩子們始終都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在學習中,朗讀擂臺賽更是把課堂推向了高潮: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擂臺賽,再選出小組中讀得最好的代表參加班級擂臺賽,接著通過組織評議,評選出每小節讀得最好的同學。最后,在三位朗讀擂主的帶領下,全班同學一起完整地把課文讀一讀。經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孩子們讀通課文——讀順課文——讀懂課文。
雖說這堂課的教學效果挺不錯,但從中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我認真地探究:
①朗讀擂臺賽中,最后評選擂主時,我發現多數孩子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來進行評定的:不管他(她)讀得如何,只要是與自己關系不錯的或自己喜歡的人,就是讀得最好的。
我想這是因為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年齡特征所導致的,他們對行為的判斷與其的認識水平相適應。所以,今后我將得更注重這方面地訓練與指導。
②課堂上,孩子們的發言真是令人難以欲料,有時根本無法配合咱們的教學程序。比如,在引導學生通過語境了解“勇敢、歡快”這兩個重點詞語并造句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學會了“勇敢”這個詞語后,我出示課文插圖(小女孩頂著書包奔跑),想讓他們通過觀察圖畫理解“歡快”這個詞語。可誰知,有的學生卻說:“這個小女孩真勇敢,不怕冷,脫掉了外衣。”又有的說:“她真聰明啊!沒有雨傘,不讓媽媽送過來,會自己想辦法。”還有的說:“我也要像她那樣去淋淋雨。”……
可能是我剛才的引導語不夠明確,以致學生一時跟不上我的腳步,往下我必須時刻注意語言的準確性。不過,從我記錄的幾個學生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思維發展了,發言很有開闊性,可這也為我提供了一些有利與弊之別的課堂資源。因而,我用了不少時間來處理,特別是第三個孩子的發言真得注意,萬一他真跑出去淋大雨,那就不好了。我試著這樣做:在毛毛細雨中散步、奔跑,感覺真的非常不錯,但下著嘩啦啦的大雨時還跑出去,會怎么樣啊?學生們一聽,也立即作出了回答——會感冒,生病;那樣要打針吃藥;挺難受……所以呀,小朋友們別忘了要愛護自己的身體。我相信,經過我適當的引導處理之后,剛才的擔憂一定不會存在了。
我們不能為了完成預訂的教學任務,而放棄了這些課堂資源,也不能一言帶之。相對來說,有時課堂上更會預告地顯現某些偶發事件產生的根源,因而我們更得認真對待。
我想,在新課程的改革浪潮中,教師不僅要注意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創新,也得注意課堂中出現的多種多樣的問題的處理,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生活。
媽媽不要送傘來課后反思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作者抓住放學時下雨,媽媽送傘來的生活細節,采用呼告的語氣,表達了孩子不愿意嬌身慣養,而愿意在風雨中歷練,逐步成長。我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回想下雨時父母焦急的心情去體會家人的愛,從而喚起孩子們對父母長輩的趕恩和報答之心,做個自立自強的懂事的孩子,進而滲透了自立的思想教育。學習完課文后,我讓學生進行仿寫,許多孩子都寫到了不要父母給自己送東西到學校來,他自己能想辦法解決困難,愿意在生活中鍛煉自己,讓自己逐步成長。在讀的環節中,要注重指導學生讀出孩子冒著大雨奔跑時勇敢、歡快的感覺。本課生字不多,大部分學生能較容易的掌握,但還是有一部分孩子感到困難,要想辦法引導他們,激發他們的興趣,養成愛學習、自覺學習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