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初冬
教材簡析:
《初冬》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篇幅短小,圖文并茂,描寫了我國農村初冬早晨的美麗景色。課文以“霧中”“霧后”為序,文脈清晰,語言優美。寫霧中的景色,依次描寫了遠處的塔和小山,近處的田野、樹林、太陽和農民。寫霧后的景色,依次描寫了遠處的塔和小山,近處的田野、樹林、柿子樹、落葉和松柏。課文的寫作在整體上是按時間的順序,每一部分內容又都有空間順序,文章層次非常清楚。
設計理念:
1、遵循課改精神,體現以讀為本。《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應引導學生抓住好詞好句學文,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
2、本教學設計注重從觀察文中插圖和課件著手,借助景物的具體生動的形象,組織學生賞析好詞好句,在比較中激疑引趣,以誘發兒童學習的動機,喚起兒童朗讀課文的興趣,在“看看、聽聽”中,釋疑求解,在“讀讀、講講”中練詞、練句,在朗讀訓練中理清句序,并指導學生運用時空法、對比法幫助記憶,進行背誦。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初冬季節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指導學生學會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方法,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
3、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認識12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學會偏旁部首“撇尾羊”。
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
2、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引出課題。
1、請學生聽歌曲《四季歌》,邊聽邊記憶:歌中介紹了哪幾個季節?
2、教師出示四季景象的畫面,讓學生時行觀察,說說每個季節的特點。
3、揭示學習內容:今天老師要和大家共同欣賞初冬的景色,板書課題《初冬》。全班齊讀課題。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最積極因素。老師通過歌曲和多媒體課件與學生親切的交流,旨在喚起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4、理解課題。
“冬”是冬天,那么“初冬”是什么意思?(冬天剛剛開始的時候)那么“初”是什么意思?(剛剛開始的時候)。
(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引導學生體會“初”字的含義,進一步明確課文描寫的季節特點。)
冬天剛剛開始的時候,山村里會有怎樣的景色呢?想不想去看一看?現在請同學們趕快把書打開,到文中去領略初冬的景色。
二、整體讀文,初步感知。
1、借助漢語拼音認真讀課文。要求: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不認識的字看拼音多讀幾遍。
(2)畫出不懂的詞語。
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課文,檢查學生是否讀得正確、流利。
(初讀的目標定位要適中,主要是讓學生讀正確、讀通順。)
3、讓學生帶著“課文主要寫了什么”這個問題默讀課文,并標出自然段。
4、小組合作交流說一說課文哪些自然段寫的是霧中的景色,哪些自然段寫的是霧散以后的景色。
5、學生匯報。霧中:1~5自然段。霧散:6~9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