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救母(二)教學反思
沉香救母二教學反思
一開始,我從復習舊知導入,使學生回憶《沉香救母一》的內容,然后進入新課。這樣的導入是使學生不僅復習了已學課文,鞏固了知識,而且給新課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在課文行進過程中,我抓住了“孝心”為文眼展開全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們去畫一畫文中能體現沉香有孝心的句子,然后再來交流。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去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文章中的真情。第一段中,我抓住“救母心切”展開,通過學生練說、師生表演的形式使學生理解這個詞。第二段是重點段落,抓住文段中的動詞、數量詞,讓學生體會沉香的不畏艱辛、救母心切,多種方式練讀體會沉香的孝心。在講到“高聳入云”時,通過板畫從視覺上來理解這個詞,讓學生齊誦《詠華山》,從學生已有知識上拓展,讓學生理解巍巍高山,體會山高,劈山救母的不易。最后設計設計沉香與母親相見時會說什么,讓學生展開聯想說一說,演一演。讓孩子們體會母子之間真感情來,效果比較好,基本達到預想的設計。
沉香救母(二)教學反思
這是一個生動的神話故事,深受學生喜歡,曾被拍攝成動畫片《寶蓮燈》。所以對于課文的主要故事情節,孩子并不陌生。本文是續上篇的第二個故事,內容生動而又感人。主要講沉香不畏艱險,一心救母的誠意感動了仙人,在仙人的幫助下,打敗了二郎神,劈開大山,救出母親。教學時,還是延續上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和孩子們一起緊扣文章的字眼,從關鍵詞入手,一起去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我先請學生細細品讀課文,緊扣“不在乎”這個詞,問孩子們,沉香不在乎什么?為什么一點都不在乎?引導學生走入文本,并聯系文中的“多少座、多少道、一個個、一道道”分別與“幾座、幾道、一個、一道”進行比較,這樣做,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了沉香的不畏艱險,救出母親的頑強意志。之后,再讓孩子們反復誦讀,反復品味,通過交流進一步提升對文本的感悟。
在教學最后一段時,我做了這樣的一個設計,問:“沉香和媽媽見面了,他會說些什么?心情如何?”學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動”,他說:‘媽媽,我終于見到您了。”學生又從文本中脫離出來了。于是這時,我創設情境,把自己當成沉香的“媽媽”,讓孩子作為沉香,此時見到日思夜想的媽媽,會說些什么?我拉著學生的手說:“我的孩子,媽媽可見到你了!”接著指導學生做課后練習題,帶著剛才的情緒,學生很快寫出來了。我請同學讀給大家聽聽,真的覺得很棒。特別是向芷珺同學寫的“媽媽,我終于和其他孩子一樣見到了自己的媽媽。我真的覺得很幸福。以后我們一家人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大家聽了都不住地鼓掌。
我想,這節課正因為有這樣的教學,就是要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加深入地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教,以學生為學,一切以學生出發,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沉香救母(二)教學反思
這是一個生動的民間神話故事,深受學生喜歡,曾被拍攝成動畫片《寶蓮燈》。所以對于故事情節來說,孩子并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