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救母教學反思(精選4篇)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 篇1
《沉香救母(二)》教學反思
《沉香救母(二)》是上個故事的續篇,沉香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武藝,一心要去救母。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教學,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沉香吃盡千辛萬苦向華山奔去。這一段話,我請學生反復朗讀,想像自己看到的畫面。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想像,有些孩子回想到了《青蛙看海》中堅持不懈的小青蛙,想到了《大禹治水》中不辭辛勞,走遍千山萬水的大禹。在教學到沉香翻高山,跨深澗時想到了“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山高路陡”等詞語,在沉香只吃幾個野果,只喝幾口泉水時想到了“餐風飲露”這個成語。這些成語不僅概括了句子的意思,也讓同學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積累了更多的詞語。他們還在想象中看到了在茫茫沙漠中、在崇山峻嶺間、在荊棘叢生的荒野里沉香那瘦小的身影。接著,我就請學生把自己想像成沉香,接受老師的采訪。沉香啊,你的腳上怎么有這么多的血泡,你疼嗎?你的身上怎么有這么多的血痕,你疼嗎?你遇到了這么多的困難,你有沒有想過要放棄啊?
二、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我說:當沉香站在華山腳下,想到自己馬上就要見到媽媽了,心情如何?會想些什么?接著,教學完全文,我又讓孩子們想象:沉香一頭撲進了媽媽的懷抱,母子倆會說些什么?這個說話訓練,我用了比較多的時間,孩子們的想象能力真是豐富,他們說的頭頭是道。如:沉香一頭撲進了媽媽的懷抱后,媽媽撫摸著沉香的頭說:“好孩子,你受委屈了。你的身體好嗎?你過得好不好呀?”沉香激動地說:“媽媽,我好想你啊!現在我終于見到你了,我心里好開心。媽媽,您在山下一定吃了很多苦,好媽媽,咱們現在一起回家,以后我們要天天在一起!”這段訓練同時也讓我看到了孩子們已經長大了,能知人間冷暖了。
《沉香救母二》教學反思
《沉香救母二》是《沉香救母一》的繼續與延伸,主要寫了沉香不畏艱險、劈山救母的過程,要求學生能體會出沉香英勇救母的赤誠之心,懂得從小就要孝敬父母、關心他人。這一單元都是體悟親情、感情類的文章,低年級學生年紀小,從文章中不易體會出文中主人翁的感情,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動了一番腦筋
一開始,我從復習舊知導入,將《沉香救母一》中的五個成語導入進來,使學生回憶《沉香救母一》的內容,然后進入新課。這樣的導入是使學生不僅復習了已學課文,鞏固了知識,而且給新課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在課文行進過程中,我抓住了“孝心”為文眼展開全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們去畫一畫文中能體現沉香有孝心的句子,然后再來交流。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去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文章中的真情。第一段中,我抓住“救母心切”展開,通過學生練說、師生表演的形式使學生理解這個詞。第二段是重點段落,抓住文段中的動詞、數量詞,讓學生體會沉香的不畏艱辛、救母心切,多種方式練讀體會沉香的孝心。在講到“高聳入云”時,讓學生齊誦《詠華山》,從學生已有知識上拓展,讓學生理解巍巍高山,體會山高,劈山救母的不易。最后設計設計沉香與母親相見時會說什么,讓學生展開聯想說一說,演一演。學生們開始演的時候容易笑場,后來改為師生共演這一段,效果比較好,基本達到預想的設計。
全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整體教學思路比較清晰,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最后一段理解“高聳入云”時,可以讓學生上臺板畫。以后的教學中還要不斷的進行深刻的反思,只有思考多了,做多了,才能有長足的進步。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
《沉香救母》是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沉香的身上有許多好的品質,諸如堅強、吃苦耐勞、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等,但是考慮到本單元的主題“人間親情”,所以將沉香身上所有的品質定位于一點,就是他對母親的孝心,正是他對母親的一片摯愛之情,促使他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經歷千辛萬苦,最終救出母親的。最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會寫“救”。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用心體會沉香的品質。
課結束了,趁熱打鐵進行反思,本課在教學設計方面重點想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體現“語文味”,并在以下方面做幾點嘗試:
1、加強詞語教學。
(1)詞語教學:采用歸類讀詞語的方式。我將課文的詞語分為兩字詞語、四字詞語和abb式詞語,加強積累。
(2)近義詞教學: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句讓學生用“感動”“激動”填空,理解兩個詞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并用“沉香的孝心感動了仙人。”這一句引入課文重點段。
2、重點突出、以讀代講
在細讀課文的過程中,直接切入課文的重點段第二段,引導學生自己默讀,邊讀邊畫出最能體現沉香孝心的詞語和句子,然后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在第四段教學中也是采用以讀代講的辦法,老師的作用是重點點撥學生想象沉香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又如何日思夜想媽媽的,通過配樂讀,老師引讀的方法加強了朗讀訓練。
3、體味語言的表述方式
語文的根在語言,應該讓學生體味到語言的妙處,感悟到不同語言所表達的不同意義。在第二段中我運用了詞語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將“多少座”與“幾座”將“多少道”與“幾道”將“一個個”與“一個”將“一道道”一“一道”進行對比,從而感受到詞語的意義,并進一步感受到沉香經受的磨難。
對于“日思夜想”這一詞語的理解,讓學生結合實際想象沉香白天里什么時候最想媽媽?晚上又是怎樣想念媽媽的?由于學生有想念媽媽的親身體驗,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然后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課堂中的不足:
1、由于學生預習的差異,在認讀詞語時,個別學生認讀有障礙,在糾錯的過程中,用了很多時間,所以在處理課文時顯得有些倉促,當學生找到最體現沉香孝心的句子時,沒有放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來談一談讀后的感想。
2、拖堂。因為已經下課了,讓學生想象母子見面時會說些什么顯得倉促。
3、本堂課老師牽著學生走的痕跡比較重,課堂生成不夠豐實。
4、生字教學內容少。本課只寫一個生字,有點少,應該再寫一個。
5、生字指導有些碎。可以讓學生先從整體入手,觀察字的左右結構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了解“救”是一個左右寬度基本相等的字,然后就重點筆畫加以強調。
6、課始,讓學生用三至五句話簡要地說一說《沉香救母》(一)這個故事,這個要求過于拔高,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能夠復述課文就不錯了。課堂上從學生回答的效果來看,的確如此。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 篇2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
課文是一個民間神話傳說第一部分,記述的是沉香從父親口中得知母親被心狠手辣的二郎神壓在華山腳下,他立志救出母親,于是上山拜師學藝,刻苦練功,終于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武藝。
這個故事學生并不陌生,但課文的描寫比較簡單,如果只是停留在語言文字的描述上,學生的體會就不會很深刻。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了多處情境,如: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小沉香,再三追問父親“我怎么沒有媽媽呢?”從而體會出父親久藏心中的苦痛和小沉香又難過又氣憤懂得心情,然后再來指導學生重點讀好這部分。
尤其在第四小節中,沉香刻苦地習武練功。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盛夏酷暑,每天都起早貪黑地習武練功,即使是練得腰酸背疼,也不放棄的時候,我不斷地追問,讓學生想象在烈日下、雪地上沉香刻苦練功的形象,小朋友都被其堅強勇敢,一心救母的精神感動。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
今天上課時,一個學生突然問我“‘再三’是什么意思?”其他的學生就有馬上拿出字典翻找的,但是他們很快就迷惑了,因為字典上的解釋他們并不理解。我突然發現,解釋詞語,以詞解詞,教學參考書(或是字典詞典)上怎么說,原封不動到交給學生,結果學生記住的是一些似懂非懂的詞義解釋,印象并不深刻。 心理研究表明,小學生思維的主要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而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想聯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更是以具體體形象思維為主,思考問題更是離不開事物的具體形象。
經過這一思考,我決定丟開教參和詞典,讓學生們通過形象的動作和表演來體會。兩個學生分別演沉香和爸爸,一個學生先問:“爸爸,我長這么大還沒有見過媽媽呢,我的媽媽呢?”“爸爸”嘆了口氣,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沉香”又問,“爸爸,我都那么大了,究竟我的媽媽在哪里?”“爸爸”看了看沉香,還是沒有做聲。又過了一會兒,“沉香”又著急的問:“爸爸,人家都有媽媽,為什么我沒有?我到底有沒有媽媽,您告訴我呀!”“爸爸”無奈的搖搖頭,終于講出了真相。經過了這兩個同學的表演,其他同學馬上對“再三”這個詞語有了深刻的印象,他們也體會了這個詞的意思。這樣的解釋詞語的方法,比單調的查字典要來得有趣多了!
情境想像 角色扮演 走進文本《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
剛接觸二年級的課文,我真有點束手無策,教學這么多年,一直停留在中高段教學,面對新的文本,新的教學方法,新的學生,讓我進入新的角色。低段老師不斷指導我,低段教學重字詞,重朗讀,理解文本。教學的第一篇課文是《沉香救母(一)》,我反復研讀教材,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民間神話故事,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課前預習我問孩子們有沒有看過動畫片《寶蓮燈》,班上絕大多數都回答看過,很喜歡,還記憶猶新呢。因此對故事情節很熟悉,所以我想在課上不必再多加講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我抓關鍵詞語來幫助學生從表及里地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感悟沉香為了解救母親而不怕困難,刻苦習武的精神。
在教學課文第一部分沉香立志救母時,我抓住“再三、含著眼淚、恨不得、馬上”等關鍵詞來引導學生體會藏在父親心中很久的苦痛和小沉香知道真相后又難過又氣憤的心情。并通過表演小沉香“默默地攥緊了拳頭”來感悟沉香救母決心的堅定。在此基礎上加以指導朗讀,學生讀出了沉香的心聲。
在學習沉香拜師學藝這段時,我抓住“寒冬臘月、盛夏酷暑、起早貪黑、腰酸背疼”等詞語,再出示填空展開說話訓練:寒冬臘月,刺骨的寒風呼呼地吹著,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沉香( );盛夏酷暑,烈日當空,把大地都要烤焦了,沉香( );清晨,天剛蒙蒙亮,沉香( );晚上,在皎潔的月光下,沉香 ( )。孩子們爭先恐后的回答著,而且內容豐富精彩。特別是石欽同學,一邊回答一邊做著肢體動作,完全陶醉在沉香這一角色中,最后,我再采訪沉香(石欽):天寒地凍,沉香,難道你不怕冷嗎?烈日炎炎,沉香,難道你不怕熱嗎?這么晚了,你還在習武練功,沉香,你難道不累嗎?石欽一一作著回答,慷慨激昂。通過這些說話和采訪,讓全班學生都在想象沉香練武的情景,從而將語言轉化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培養學生的感悟想象能力。再通過朗讀體會沉香為了解救母親,不怕吃苦、頑強學藝的可貴品格。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做到了抓住關鍵詞句,立足語言訓練,巧妙的創設情景,引導想象、角色扮演,從而促使學生進入文本,感悟品讀,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都參與其中。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 篇3
沉香救母二教學反思
一開始,我從復習舊知導入,使學生回憶《沉香救母一》的內容,然后進入新課。這樣的導入是使學生不僅復習了已學課文,鞏固了知識,而且給新課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在課文行進過程中,我抓住了“孝心”為文眼展開全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們去畫一畫文中能體現沉香有孝心的句子,然后再來交流。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去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文章中的真情。第一段中,我抓住“救母心切”展開,通過學生練說、師生表演的形式使學生理解這個詞。第二段是重點段落,抓住文段中的動詞、數量詞,讓學生體會沉香的不畏艱辛、救母心切,多種方式練讀體會沉香的孝心。在講到“高聳入云”時,通過板畫從視覺上來理解這個詞,讓學生齊誦《詠華山》,從學生已有知識上拓展,讓學生理解巍巍高山,體會山高,劈山救母的不易。最后設計設計沉香與母親相見時會說什么,讓學生展開聯想說一說,演一演。讓孩子們體會母子之間真感情來,效果比較好,基本達到預想的設計。
沉香救母(二)教學反思
這是一個生動的神話故事,深受學生喜歡,曾被拍攝成動畫片《寶蓮燈》。所以對于課文的主要故事情節,孩子并不陌生。本文是續上篇的第二個故事,內容生動而又感人。主要講沉香不畏艱險,一心救母的誠意感動了仙人,在仙人的幫助下,打敗了二郎神,劈開大山,救出母親。教學時,還是延續上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和孩子們一起緊扣文章的字眼,從關鍵詞入手,一起去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我先請學生細細品讀課文,緊扣“不在乎”這個詞,問孩子們,沉香不在乎什么?為什么一點都不在乎?引導學生走入文本,并聯系文中的“多少座、多少道、一個個、一道道”分別與“幾座、幾道、一個、一道”進行比較,這樣做,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了沉香的不畏艱險,救出母親的頑強意志。之后,再讓孩子們反復誦讀,反復品味,通過交流進一步提升對文本的感悟。
在教學最后一段時,我做了這樣的一個設計,問:“沉香和媽媽見面了,他會說些什么?心情如何?”學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動”,他說:‘媽媽,我終于見到您了。”學生又從文本中脫離出來了。于是這時,我創設情境,把自己當成沉香的“媽媽”,讓孩子作為沉香,此時見到日思夜想的媽媽,會說些什么?我拉著學生的手說:“我的孩子,媽媽可見到你了!”接著指導學生做課后練習題,帶著剛才的情緒,學生很快寫出來了。我請同學讀給大家聽聽,真的覺得很棒。特別是向芷珺同學寫的“媽媽,我終于和其他孩子一樣見到了自己的媽媽。我真的覺得很幸福。以后我們一家人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大家聽了都不住地鼓掌。
我想,這節課正因為有這樣的教學,就是要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加深入地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教,以學生為學,一切以學生出發,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沉香救母(二)教學反思
這是一個生動的民間神話故事,深受學生喜歡,曾被拍攝成動畫片《寶蓮燈》。所以對于故事情節來說,孩子并不陌生。
教學第一段時,我讓學生通過找出“救母心切、奔”這兩個詞,體會沉香一心救母的迫切心情,從而讓學生讀出感情。
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沉香不畏艱難險阻,救母心切的頑強意志,我緊扣“救母心切”作為文眼,請學生細細地品讀,沉香為了救出媽媽,他“一點都不在乎”什么?以這個為切入口,引領學生走入文本,重點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饑、捧、磨出一個個血泡、劃下一道道血痕”這些字詞加大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力度,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再通過交流進一步全面提升對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路途遙遠,跋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饑挨餓,餐風飲露。”“沉香不在乎腳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危險。”……學生以心靈詮釋著文本,再造著文本,并且從文本中獲得了充分的情感體驗,此時讓積蓄情感得以升華,提煉深刻的內涵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學生的這些情感凝聚成一個噴涌點:“小朋友,沉香當時還只不過15歲,面對這么多的困難,這么多的危險,老師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克服了,而且還“一點都不在乎”,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又一 次掀起了課堂的高潮,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學最后,設計了一個延續,問:“沉香和媽媽見面了,他會說些什么?心情如何?”學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動,他說:‘媽媽,我終于見到您了。’”學生又從文本中脫離出來了。學生有些困難,只能說出一兩句,經老師提醒“媽媽看見沉香一身高較強的本領,他們會說些什么”或是“媽媽看見沉香身上傷痕累累會說些什么?”
整個教學過程中,總體教學思路較清晰,能過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值得大家學習,但隨文識字不能只抓字的讀音,還要學生理解詞語,如,“深澗“這個詞,可以讓學生結合圖,上去指一指,深澗就是山與山之間凹下去的部分。讓學生進行句子的比較時,應讓學生比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應讓學生自己說,讓學生自己體會,而不是教師問那句話好,好在哪里?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 篇4
《沉香救母》是一個生動的神話故事。在課前,組織學生觀看了由這一故事改編的動畫片《寶蓮燈》。學生心中已經對人小志大,不畏艱險的沉香充滿了敬佩,已經熟悉了故事內容。如何讓學生將外在的形象內化為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情呢?
在學習到課文《沉香救母》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沉香不畏艱難險阻,救母心切的頑強意志,我緊扣“不在乎”作為文眼,讓學生細細地品讀,沉香為了救出媽媽,他“一點都不在乎”什么?以這個為切入口,引領學生走入文本,重點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饑、捧、磨出一個個血泡、劃下一道道血痕”這些字詞加大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力度,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再通過交流進一步全面提升對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長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饑挨餓,餐風飲露。”“沉香不在乎腳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危險。”------學生以心靈詮釋著文本,再造著文本,并且從文本中獲得了充分的情感體驗,此時讓積蓄情感得以升華,提煉深刻的內涵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學生的這些情感凝聚成一個噴涌點:“小朋友,沉香當時還只不過15歲,面對這么多的困難,這么多的危險,老師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還“一點都不在乎”,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課堂的高潮,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學最后,設計了一個延續,問:“沉香和媽媽見面了,他會說些什么?心情如何?”學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動,他說:‘媽媽,我終于見到您了。’”學生又從文本中脫離出來了。于是這時,我把自己設計成“媽媽”,拉著學生的手說:“我的孩子,媽媽可見到你了!”學生十分激動,望著我的眼睛動情地說道:“媽媽,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們再也不分開了!”可見,在設計時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學生設計入角色,以情感情情更濃,課堂上學生才會說出動情的話語,才會出現感人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