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探母》教學設計
一、教材簡析蘇教版第二冊11課《陳毅探母》,課文講述陳毅回鄉看望生病母親的故事。課文記敘陳毅在母親床前的所言、所行,反映了陳毅對母親的無比敬愛之情。課文語言質樸自然,濃濃的母子之情洋溢其中。兩幅插圖緊扣課文內容,以片斷特寫的方式,再次凸顯課文主要內容,幫助學生對課文理解內化。
二、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閱讀理解必須建立在學生充分的閱讀實踐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創設情境,讓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充分對話、互動,從而達到感悟升情,實現閱讀成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1)會讀會寫8個生字,只認不寫8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自主合作,實現對課文的認讀。
(2)激趣引思,促進學生個性化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感受閱讀快樂,形成閱讀欲望。
(2)品讀悟情,感受并踐行敬母之情。
四、教學過程
(一)以圖為媒,釋題引思,激發閱讀欲望。
1、出示陳毅畫像:(1)這個人你認識嗎?你是怎么認識的?(2)教師簡單介紹陳毅生平。
評析1:陳毅對于現在的一年級孩子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教者從照片入手,讓學生直面人物,明確對象,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是十分必要的。這里出示陳毅畫像并作人物的生平介紹,拉近了教材人物與學生之間心理距離,對激學生的閱讀興趣起到了很好鋪墊作用。
2、揭示課題,學生質疑。(1)板書課題,指導學生讀課題。(2)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由課題你會想到什么呢?(3)小結:什么叫探母?陳毅為什么要探母?怎樣探母?當時的情景怎么樣?
評析2:學貴有疑,有疑才能產生閱讀欲望,圍繞課題進行釋題思考,引發疑問,有助于學生明確閱讀的方向性與目的性。
(二)認讀課文,理清文脈,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自主交流,相互正音,反復練習。
2、檢查認讀,及時糾正。(評析3)
3、整體把握,課文大意。
(1)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
(2)課文講了誰的什么事情?(評析4)
評析3:讀通讀順讀正確,是閱讀理解的基礎。本環節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反復認讀,在學生的相互交流中滲透“合作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閱讀實踐中讀好課文。在其基礎上及時檢查反饋,對學生在先期的自主矯正中難以解決的問題起到了很好的補救作用。
評析4:整體把握是閱讀教學第一回路的首要環節。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意和理清課文圍繞大意所作的段落安排,對后期的深入精讀理解課文具有統率和鋪墊作用。
(三)品讀析句,精讀感悟,領會課文情感
1、通讀全文,自主感悟:最讓你感動的地方是什么?
2、學生自主認讀,小組內相互交流。
3、大組匯報,重點品讀(結合學生匯報,相機出示下面句子)
(1)一進家門,陳毅就來到母親床前,拉著她的手,細心地詢問病情。
——體會陳毅對母親的關切之情(可結合圖1指導學生理解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