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風教案與反思
指名生讀
師:讀得不錯,如果聲音再洪亮一點,會更好。你還能來讀嗎?
生:我還能。(生聲音洪亮的讀文)
師:請小朋友四人小組分角色在下面讀一讀。
(生分小組練讀,小組競賽)
……
三、課后拓展
師:你們還能想出什么方法來畫風?請你們把自己的奇思異想用五彩畫筆描繪出來。
(生畫風)
[反思]
一、創設情境,誘發體驗
心理學認為:兒童的思維處于表象思維的階段,思維活動主要是運用表象來進行的,以后才逐漸向抽象的邏輯階段過渡、發展。創設情境,能讓學生從感受、體驗形象開始,而學生在感受、體驗的同時,語言及思維也必然隨之發展。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由于學生的情感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容易受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有關的課文情境,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體驗。
“入境始與親”,讀書之前,教師就要綜合運用語言、掛圖、實物、音像等多種手段,創設一個恰當的閱讀情境,去吸引孩子們的目光,去撞擊他們的心靈,從而給他們鋪墊一個情感基調,讓他們由衷地關注、全身心地投入。
1、 激活積累,誘發體驗
積累是體驗的先決條件。小語課文,大多是對生活情境的描述,語言生動形象,惟妙惟肖,教師可喚起學生回憶,以學生已有過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閱讀積累誘發學生真切的體驗。筆者開課時,請孩子們猜一猜風謎語,用古詩吟一吟風,用歌曲來唱一唱風。學生小手直舉,發言積極。通過這一環節,激活了學生已有的閱讀積累,誘發了他們的原有體驗。
2、 激發興趣,誘發體驗
就情感態度而言,首先強調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在低年級的教學中這一點尤其重要。學生知識經驗相異,興趣愛好有別,內心需求也不盡。在本課中筆者設計這樣一個環節,“找到你喜歡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畫風的?他們說了些什么?請你從課文中找出描寫他們畫風的句子,用波浪線把它劃出來。找出他們的話用橫線劃出來。再在小組里交流。”讓學生選擇自已喜歡的內容重點精讀,只有學生能自由地把學習的精力放在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上,時間充裕,挖掘也就比較深入,再通過小組交流,對文章的理解相應就更到位。
二、進入情境,引導體驗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兒童的情感易于被激發,且兒童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的體驗會更生動,更豐富,更深刻?梢,兒童的學習動機更多地被感情驅使,他們需要通過對教學情境充分、自主地體驗獲得相應的認識和情感。由此,通過引入情境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良性的互動,可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體驗。
1、借助問題,引導體驗
在學生自由讀文后教師創設情境“你最喜歡誰?為什么?給小組的同學說說?”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感受各種各樣的體會,從而使學生走進了文本,超越了文本,張揚了個性,形成了富有創意的獨到的見解。達到了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流,生命與生命的對話。讓孩子在閱讀中自主感悟。我們喜歡宋滔,因為他敢想,善于提出問題;我們也喜歡陳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善于向別人學習;我們也喜歡趙小藝,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戰,善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有閱讀中,去體會文中三個孩子的思想;去學習他們敢想敢做、相互協作的精神;想出別的、更多的畫風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