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預約的精彩——《蠶姑娘》教學案例
[案例描述]在學習浙江義務教育版第四冊《蠶姑娘》一文將近結束時,當我指著板書告訴學生:“當蛾姑娘把卵產出來后,它就完成了生命的整個過程,死去了,所以,唐朝有一位叫李商隱的大詩人就寫下了一句很有名的詩‘春蠶到死絲方盡’……”。還沒等我把這句話講完,有幾只小手就高高地舉了起來,其中有一個等不及我叫他,就自覺地站起來說“我覺得蠶活著一輩子一點意思也沒有”。小小年紀怎么會說出這樣的話,我當時心中一怔,直覺告訴我:這將是我和學生心靈與心靈對話的一個難得的好機會,處理得好,說不定還能成為本課教學的一個亮點。于是我追問他“你為什么這么說?”沒想到,他一口氣竟然說出了好幾個理由“蠶產出了孩子后,又不能照看孩子,它好不容易吐出的絲,自己又享受不到……”多么富有人文特色的話語呀,我正想肯定他的獨特見解時,另有同學卻有與他截然不同的看法,他立刻站起來反駁道“是啊,蠶活著的意義就在這兒,因為它為人們帶來了幸福”。于是,我就抓住時機,讓學生同桌討論“你覺得蠶活著有沒有意義”,再讓持不同觀點的學生進行辯論。其實,我知道辯論的結果并不見得就有答案,辯論也并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是想通過“辯論”這種語文實踐來喚醒和培植學生心中的美好人性,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還有一個羞于開口的目的,那就是我對于這種課堂生成的即興火花,一時還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正可以借學生討論和辯論之時,從腦海里搜尋一下已有的積累。當我聽到不同觀點的學生如下辯論時:
a、 蠶活著當然有意義了,你瞧,我們平時脖子上圍著的五顏六色的絲巾還不是用蠶吐出來的絲做成的,要不是它,我們能圍上絲巾嗎?
b、就是因為它為我們帶來了好處,我們才覺得它很偉大,大家都用詩來贊美它,這句詩還可以唱的呢,多有意義啊!
c、 什么有意義啊,小寶寶生下來不能跟它在一起,絲吐出來自己又用不著,最普通的東西都沒有,我們贊美它對它來說有什么用,有什么意義啊!
我就對學生說:“如果能使別人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即使自己什么也沒有,什么也得不到,這樣的生命也是有意義的。”可轉念一想,另一部分學生的價值觀也并沒有錯,他們持的并不是所謂的“享樂主義觀”,而只是最起碼的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與自己的孩子們享受天倫之樂。這樣的要求并不過分,這種樸實的生活態度也無可指責。如果我對學生的引導到此為止,孩子們就會認為,既然老師都說蠶活著是有意義的,那認為蠶活著沒有意義的同學的想法就是錯的,是不應該有的。那不是扼殺了孩子們美好人性中樸實無華的一面嗎?長此以往,很有可能導致他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失衡。想到這里,我又笑著對學生說:“同學們,其實,像蠶一樣犧牲自己,讓別人過得更好,這當然是很偉大,很有意義的;可自己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這樣的生活雖然很平凡,但也是很有意義的。這就看你如何選擇,如果你想做一個偉大的人,你可能會像蠶一樣,什么都沒有,可別人會贊美你歌唱你,你會永遠活在大家的心中;如果你想做一個平凡的人,你可能會得到很多,可別人卻記不住你。”這時,教室里又林立起一雙雙胖乎乎的小手,他們各抒己見,有的孩子想成為偉人,有的孩子想做凡人,還有的孩子更有意思,他既想讓別人像偉人一樣記住它,也想像凡人一樣得到生活中很多的甜美……。最后,我就請學生找好朋友互相傾訴自己的心聲,即“想成為一個偉人還是想做個凡人”。本課也就在平等、民主、和諧的對話交流中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