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精選14篇)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3個生字,理解生字詞
2.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的一二兩個自然段。
3.指導書寫生字:守、攻、必、
二、教學重難點
學會部分生字詞,并能正確書寫所學生字。
三、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
四、教學過程
1.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扁擔圖,誰知道這是什么?教讀:扁擔的“擔”是輕聲
你見過扁擔嗎?扁擔是干什么用的?
(2)仔細看這根扁擔,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扁擔上寫著“朱德記”三個字
(3)“記”就是記號、標記,現在你知道這根扁擔的主人是誰嗎?
對了,就是“朱德”(出示朱德像)朱德爺爺與毛主席、周總理一樣,是我們老一輩的革命家。他當過紅軍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深受人民的愛戴。
(4)聽了老師的介紹,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什么疑問呢?
小朋友真會提問題,就讓我們來讀課文,從文中來找一找答案吧
2.聽老師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3.自由讀課文;
要求:讀準生字詞,讀通課文。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標出。
4.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詞,根據學情,指名同學做“小老師”領讀幾個重點詞:
井岡山根據地、粉碎、儲備、同志、山高路陡、斗笠、翻山越嶺、勸
(2)四人小組輪讀課文,同學間互相正音。
(3)通過朗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
(4)生交流自己讀懂的;
(5)小朋友們真能干,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獲得這么多的知識!你覺得課文哪一段寫的最有意思、讀下來讓你腦中的問題最多?(引導學生質疑)
(6)指名讀第3段,其余人邊聽邊想:讀了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可能會質疑;a:大家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擔給藏起來呢?
b:朱德同志為什么連夜又趕做了一根扁擔?
c:朱德同志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擔上寫上“朱德記 ”三個字?
5.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切入口學習課文1、2自然段:
(1)要想知道朱德同志為什么堅持要和大家一起挑糧,為什么要在扁擔上作記號?咱們就必須要來仔細讀一讀課文的1、2自然段
a自由讀第一段,看看讀了這一段,明白了什么?
(2)根據生的回答,隨機講解“會師”(并隨及簡介背景);
井岡山在我國江西省,周圍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勢險要。1927年,毛主席帶領紅軍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這兒就是指朱德同志帶領的隊伍與毛主席帶領的隊伍會合在一起了。這時隊伍壯大了,戰士們多高興呀!
(3)引讀第二句:讀了這一句,你看出什么來了?
(紅軍所處的位置很危險)
(4)想象一下:山上的紅軍會遇到哪些困難呢?
指名學生說。
b學習第二自然段:
(!)邊讀第二自然段,邊用“——”畫出描寫去茅坪挑糧所遇到困難的句子,可在重點詞下做記號。
(2)指名交流: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
(3)想象一下:“五六十里”會有多遠?
聯系生活:我們去楊舍玩,大約走40里的路,五六十里,要走一個來回不到這么遠的路。
“山高路陡”:師在黑板上畫出“高山”的簡筆畫,讓生體會山的高、險。
想象一下,山有多高,山路會怎么陡峭,紅軍戰士在這樣的山路上挑糧行走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呢?
出示想象練習:烈日當空時,紅軍戰士們 ;下雨天,紅軍戰士們走在山路上,有時 ;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荊棘遍布,一不小心,紅軍戰士們
……
(4)指導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第二、三句
(5)路那么遠,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糧(引讀)-----
從這句話中,你看出紅軍戰士怎么樣?(團結、不怕吃苦)你是從哪個字上看出來的?
對呀,一個“爭”字就告訴我們大家了。
(6)、齊讀第二段,讀出條件的艱苦,大家的熱情。
6.小結:通過學習這二段,我們知道山高路陡,挑糧路上困難重重,但紅軍戰士們卻無所畏懼。今天,小朋友們通過自己認真讀書,已經解決了自己原先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剩下的不懂處咱們下節可再來學習。
7.學習3個生字
朱、志、岡、守
8.完成課堂作業,書寫生字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讀13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大致了解課文講了什么故事,為什么扁擔先藏而后又不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
能正確書寫13個生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學習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什么故事,為什么扁擔先藏而后又不藏。
教學重點:
認讀13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教學難點:
了解戰士們為什么藏起扁擔后又不藏扁擔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教學目標:
掌握生字新詞。
教學重難點:
正確書寫生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教學掛圖。
(1)了解什么是扁擔,扁擔的用途,擔東西的工具。
(2)了解朱德的生平。
2、師:就是這么一位偉大的將軍,他面對缺糧的困難,是怎樣身先士卒,
與士兵同甘共苦的?
3、同桌互讀。
4、開火車讀。
5、朗讀全文,要求讀通讀順。
二、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指名分段讀課文。
2、指名復述課文的內容。
3、了解課文詞語的意思。
三、書寫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組詞。
3、識記生字。
4、師范寫,生書寫。
5、講評。
四、作業。
1、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各一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了解戰士們為什么藏起扁擔后又不藏扁擔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聽寫詞語。
2、集體訂正。
二、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段。
(1)自由讀課文,這一段共有幾句話?講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全班齊讀。
2、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課文。你讀后會浮現什么情景?請仔細觀察文中插圖,你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師生評議。
(3)指導朗讀,注意讀出艱難,辛苦的心情。
3、學習第三段。
(1)自由讀第1、2句,邊讀邊感悟。
(2)齊讀。
(3)自由讀第3、4、5句話,邊讀邊悟。
(4)說說為什么起先要藏起朱德的扁擔,后來又不藏了?
(5)指導朗讀。
(6)全班齊讀。
三、總結全文。
1、學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2、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
四、作業。
1、書寫生字。
2、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山上
8. 朱德的扁擔 會師 挑糧 藏 敬重
山下 不藏
教學反思:
在開課設計時,我以扁擔挑籮筐的形式出示課文內容,形式的簡單轉換傳遞的是新奇,換來的是學生高漲的參與熱情。整堂課沒有了學習歷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學生們都充滿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進入課文的中心內容。教學時,我先從整體入手,通過初讀感知文意,通過在讀感知人物特點;然后從細節入手,通過課文的重點詞句品析,讓學生逐步走進人物內心,感受人格魅力。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3
教學目標
1.會認15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課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則,與群眾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點
1.會認15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按筆順規則書寫8個字。
2.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則,與群眾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詞語卡片、課文朗讀錄音、課文插圖。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用站內搜索引擎搜索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可以查找本課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第一課時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個謎語,想猜一猜嗎?請聽:生在樹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墻。(這是扁擔。)出示投影,板書:扁擔。現在我國的農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嶇,還有很多東西如水、糧等需要用扁擔來挑。在科技不發達的古時候,更是離不開肩挑手提。說起扁擔,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
2.板書課題:6.朱德的扁擔
3.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
相機簡要介紹朱德及課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一部分南昌起義和湘南*的隊伍,來到井岡山,和*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國民黨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千方百計想拔掉它。他們在軍事上的一、二次“圍剿”失敗后,又實行經濟封鎖,妄圖把紅軍餓死、凍死、困死。為了準備第三次反“圍剿”,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地下黨組織積極動員群眾為山上送糧。挑糧上山也成了紅軍的一項經常性工作。那年,朱德軍長經常親自帶領戰士們下山挑。)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將不認識的字作上記號,在有疑問的地方畫上問號。
2.聽課文朗讀錄音,通過聽,你認識了哪些字,記住了哪些字?
3.把這篇課文讀給同桌聽,和同桌一起討論識記生字,解決疑問,標出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讀課文,互聽互評,糾正字音。
5.質疑:初步理解以下詞語
坳:山間平地。
圍剿:包圍起來消滅掉。
經濟封鎖:用強制的力量使跟外界經濟聯系斷絕。
綿延:連續不斷。
三、集中識字。
1.在本課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根據學生回答,貼出生字卡片:
朱(擔)糧絕軍令禁井岡坪戰士脫肩浩蕩
2.這一課的生字這么多,你能記住嗎?有什么好辦法?
3.將生字按難易分類,把容易識記的字卡拿出來指名認讀。
如:擔戰士軍令井岡山糧食
指出“擔”是個多音字,本課讀dàn擔子、扁擔,還有一個讀音是什么?(dān擔心)
指導學生讀好后鼻音:令糧
4.交流識字方法,引導學生記住形聲字:糧禁坪浩蕩
5.多種形式認讀生字:同桌互讀,小老師帶讀,指名讀。
四、鞏固練習。
1.游戲:識字大餐。
將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選派一名代表上臺,老師念出本課生字,學生指相對應的生字卡片,看誰指得又快又準確。指得快又對的為優勝。
2.再讀課文,讀準生字字音。你能把課文準確地讀出來嗎?指名朗讀課文,集體糾正發音。
五、作業設計。
將本課的生字和課文讀給家人聽。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開火車認讀生字、詞語。
2.指名朗讀課文。
二、圍繞“藏”和“找”學習課文。
1.過渡:我們上節課讀過了這篇課文,課題是“朱德的扁擔”。齊讀課題。朱德用這根扁擔干什么用?(挑糧上山。)為什么需要挑糧上山?(因為井岡山生產的糧食不多,不夠山上的戰士吃。如果糧食不夠吃,戰士們就會餓肚子。戰士們吃不飽,就沒力氣打仗了。)你瞧,朱德正挑著擔子從遠處走來呢!
2.(出示投影)說說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書中的句子:他頭戴斗笠,挑著滿滿的一擔稻谷和年輕的戰士們一起走在崎嶇的山路上。
從“滿滿”這個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這么滿的一擔糧食肯定很重。朱德爺爺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這么滿的一擔糧食。這么重的一擔糧食會把朱德爺爺的肩膀都壓紅了。可能還會流出血來。)
3.既然挑糧上山這么重要,為什么戰士們還要把朱德的扁擔藏起來呢?好好讀讀課文,想一想。(因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還要挑糧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擔藏起來,朱德就不用挑了,這樣就可以讓他輕松點。如果朱德不挑糧,可以更加專心研究大事。戰士們希望朱德不要過度疲勞。)
4.挑糧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如:從井岡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遠,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難走。尤其挑著糧食就更吃力了。
什么是“山高路陡”?什么是“崎嶇”?引導學生看圖想象挑糧的困難。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頭,不像我們現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時,石頭一絆很容易跌倒。如果下過雨,戰士們挑糧上山就更困難,路很滑,但是他們挑著擔子,不能用手幫忙。)
5.剛才通過大家的想象,把挑糧的困難再現到了我們的面前。現在,你能用讀表現出來嗎?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6.過渡:是呀,這些就是戰士們藏扁擔的原因所在。一個“藏”字,讓你體會到了什么呢?(從“藏”字,我體會到戰士們非常關心朱德軍長,從“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愛朱德。這種體貼和關心,其實也是一種愛戴。)真是“藏中見真情”啊!
7.戰士們這種情有沒有實現呢?
出示課文中的句子:朱德又找來毛竹,親自動手削了一根新扁擔,還在扁擔上寫了八個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擔不準亂拿”。
朱德的找扁擔又讓你體會到了什么?(我覺得朱德作為軍長,帶頭挑糧,非常負責。朱德很愛戰士們,很愛部隊,很樂意為部隊做事。)
是的,朱德愿意與同事們同甘共苦。這就讓大家更加敬愛朱德同志了。課文里的一個“找”字,也讓我們看見了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
三、學習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1.讀到這里,你明白第一自然段這首歌謠的含義了嗎?
2.指名讀歌謠,說說自己的理解。
這首歌謠表現了老百姓對朱德的愛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這樣和戰士同甘共苦的*,一定可以粉碎敵人的圍剿。
四、總結補充。
1.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
2.你還想知道更多關于朱德的故事嗎?請閱讀《朱德的故事》等課外書。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朗讀課文。
2.檢查認字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
朱(擔)糧絕軍令禁井岡坪戰士脫肩浩蕩
(2)找朋友:給生字口頭組詞。
二、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字卡片:朱擔糧軍井戰士肩
指名認讀這幾個字,明確這8個字是要求能認會寫的。
2.合作學習,識記字形。
跟同桌討論學習,讀字音看字形,看看可以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的音形。
指名匯報自學情況,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識記方法。
如加偏旁:“未”字加一撇變成“朱”;“車”字戴帽子變成“軍”;
用比較的方法記住:旦——擔良——糧站——戰
開——井土——士房——肩
3.指導書寫。
(1)指名書空,強調字的筆順。
(2)引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說說在書寫時該注意什么。
朱:第一筆“撇”,要寫得短一點,不要連在第二橫上。
軍:上面部分是“禿寶蓋”,不是“寶蓋頭”,最后一筆是“豎”。
士:下面一橫要寫得比上面一橫短。
肩:下面不要寫成“月”,而是要把“月”的第一筆變成“豎”。
4.學生練寫兩個,教師巡視,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和執筆的姿勢。
三、鞏固練習。
1.隨堂聽寫本課生字:朱擔糧軍井戰士肩
2.給生字組詞。
糧軍井肩
戰士擔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4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
教學要求:
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了解戰士們為什么藏起扁擔后又不藏扁擔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聽寫詞語。
2、集體訂正。
二、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段。
(1)自由讀課文,這一段共有幾句話?講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全班齊讀。
2、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課文。你讀后會浮現什么情景?請仔細觀察文中插圖,你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師生評議。
(3)指導朗讀,注意讀出艱難,辛苦的心情。
3、學習第三段。
(1)自由讀第1、2句,邊讀邊感悟。
(2)齊讀。
(3)自由讀第3、4、5句話,邊讀邊悟。
(4)說說為什么起先要藏起朱德的扁擔,后來又不藏了?
(5)指導朗讀。
(6)全班齊讀。
三、總結全文。
1、學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2、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
四、作業。
1、書寫生字。
2、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8. 朱德的扁擔
會師 挑糧 藏 敬重
山下 不藏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5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題質疑,生齊讀課題《朱德的扁擔》提出問題。
二.授新課
1.講解“朱德”“扁擔”的讀音與字體、偏旁。
2.學生齊讀課文,老師糾正輕聲的讀音。
3.先點名讀第一自然段,再齊讀第一自然段。
4.提問:從第一段中你讀懂了什么?(朱德是什么人)
5.齊讀第二自然段,解決問題:朱德的扁擔是用來干什么的?(挑糧食)
6.欣賞朱德同志條糧食的圖片,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7.齊讀描寫朱德形象的句子(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著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
拓展:你從“滿滿”這個詞中體會到了什么?
8.閱讀課文,想一想:
(1)戰士們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擔藏起來呢?
(2)從這個“藏”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戰士們對朱德的敬愛)
(3)后來,戰士們為什么又不藏了?
9.引導學生逐個解決問題,齊讀課文,邊讀邊解決。
(由朱德同志與戰士一起挑糧,同甘共苦,同時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則,起帶頭作用。)
10.總結課文,學生在課前對課題的提出質疑,現在解決:
(1)朱德為什么要在扁擔上寫“朱德記”?
(2)朱德為什么要挑糧?
(3)朱德同志為什么要帶領隊伍和毛澤東同志會師?
二、總結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
2.總結朱德同志身上的優良品質。
三、布置作業
回家把朱德的這個故事講給家人和朋友聽。
板書:
戰士藏扁擔尊敬熱愛
朱德找扁擔以身作則
同甘共苦
我的聽課反思:
符老師教態很自然,很會引導學生,這篇課文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學起來比較枯燥,但通過老師設計的精美幻燈片和精心的引導和提問,把學生帶入了一個生動的課堂上,整堂課都是書聲朗朗,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教學的各個環節之間銜接合理、自然,時間把握非常好。設計的拓展問題相當好,并引導學生作答,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又使學生訓練了說話、思考能力;充分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6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旨在通過發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讓學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則,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因為文章篇幅較長,課文講述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經歷相差甚遠,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教師教學也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學起來比較辛苦。因此,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學生對于不常見的扁擔一定充滿了好奇,因此我著眼于扁擔的特別之處,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進而了解紅軍戰士不畏困難、朱德同志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孩子對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做好了課前預習,告訴了學生朱德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的有關知識,還讓學生查閱十大元帥的資料。上課時,我讓大家把查閱到的十大元帥的資料進行交流。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為了解決這個重點,在教學時我先提問“朱德是怎樣挑糧的?”讓學生邊讀邊劃出相關的句子,再邊看圖邊用自己的話說說,先說穿著,再說動作由此產生對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時也抓住“一道”、“一塊兒”這兩個詞語,體會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接著,我讓學生想想:戰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士們為什么要藏扁擔?藏好了心里會怎么想?朱德發現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么?他為什么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我先讓他們在小組互相說,然后在全班交流。
總之,在解決教學難點的過程中,始終從重點內容入手,一開始從課文中的遣詞中明白了挑糧的艱難,需要的是年輕力壯的戰士才能勝任。朱德年紀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堅持要去,從而體味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群眾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培養敬愛革命領袖的思想感情。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中的《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旨在通過發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讓學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則,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下面摘錄了兩篇《朱德的扁擔》的教學反思與各位小學語文老師分享。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一:
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要感悟朱德同志的高貴品質,難度似乎大了一點。因此,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介紹朱德這個人物以及他在課文中所處的環境,在此基礎上再接著講讀重點段落(第三段)。
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為其逐步培養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紹了一些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并通過“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中的“不遠處”來體會當時環境的危險。
第二自然段中介紹區挑糧的原因是我訓練學生說話的重點。讓學生用“因為……所以……”來了解儲備糧食的原因和挑糧的原因,并通過反問“去挑糧容易嗎?”讓學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詞語的意思,聯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糧的艱辛,為后面學生感悟朱德和戰士們同甘共苦埋下伏筆。第三自然段是重點,“一道”、“一塊兒”兩個詞語其實很能體現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二:
在教《朱德的扁擔》這一課時,正好是二站的樊老師來聽課的時候,雖然事先經過了準備,但還是有喜有憂。
喜一、這一課,我也從題目入手:這是一根怎樣的扁擔?朱德拿這根扁擔干什么?朱德為什么在扁擔上刻了“朱德的扁擔,不許亂拿”八個字?” 層層遞進,把難點一步步的剝離,突破。。
喜二、在解決教學難點的過程中,始終從重點內容入手,一開始從課文中的遣詞中明白了挑糧的艱難,需要的是年輕力壯的戰士才能勝任。朱德年紀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堅持要去,從而體味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群眾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培養敬愛革命領袖的思想感情。
憂一、基礎。在指導會寫的字“扁擔”時,僅僅是借助課件讀寫說,而沒有示范寫。主要是我寫字太慢,怕耽誤太多的時間。
憂二、組織。課堂紀律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講讀第二自然段時,由于時間過長(本節課上了50分鐘)需要老師不時地用眼色來維持課堂紀律,這就要求平時嚴格要求學生學會傾聽。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7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描述了朱德同志和紅軍戰士們一起挑糧的生動故事,贊頌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表現了廣大戰士對朱德同志的敬愛之情。
教學時,我們緊扣住朱德的扁擔這一看似平常卻又不平常的扁擔,從學生的好奇入手,以這根扁擔有什么特別之處著眼,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進而了解到紅軍戰士、朱德同志不畏困難、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8個生字只認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
教學重難點:
1、生字詞的學習和理解
2、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投影片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3個生字,理解生字詞
2、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的一二兩個自然段。
3、指導書寫生字:守、攻、必、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課的生字詞。
教學準備:
課前預習:圈出生字,描紅,并認讀。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1、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扁擔圖,誰知道這是什么?教讀:扁擔的擔是輕聲
你見過扁擔嗎?扁擔是干什么用的?
(2)、仔細看這根扁擔,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扁擔上寫著朱德記三個字
(3)、記就是記號、標記,現在你知道這根扁擔的主人是誰嗎?
對了,就是朱德(出示朱德像)朱德爺爺與毛主席、周總理一樣,是我們老一輩的革命家。他當過紅軍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深受人民的愛戴。
(4)、聽了老師的介紹,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什么疑問呢?
(5)朱德爺爺干嗎要在扁擔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
朱德爺爺是一位總司令,他還要扁擔干什么呢?
小朋友真會提問題,就讓我們來讀課文,從文中來找一找答案吧
2、聽老師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3、自由讀課文;
要求:讀準生字詞,讀通課文。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標出。
4、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詞,根據學情,指名同學做小老師領讀幾個重點詞:
井岡山根據地、粉碎、儲備、同志、山高路陡、斗笠、翻山越嶺、勸
(2)四人小組輪讀課文,同學間互相正音。
(3)通過朗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
(4)、生交流自己讀懂的;
A、我知道因為井岡山上生產的糧食不多,所以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起去挑糧;
板書:挑
B、我了解到戰士們怕朱德累壞了,就把他的那根扁擔藏了起來
板書:藏
C、我知道了朱德同志連夜又趕做了一根扁擔,并寫上了朱德記
板書:做
(5)、小朋友們真能干,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獲得這么多的知識!你覺得課文哪一段寫的最有意思、讀下來讓你腦中的問題最多?(引導學生質疑)
(6)、指名讀第3段,其余人邊聽邊想:讀了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可能會質疑;
A:大家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擔給藏起來呢?
B:朱德同志為什么連夜又趕做了一根扁擔?
C:朱德同志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擔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字?
5、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切入口學習課文1、2自然段:
(1)、要想知道朱德同志為什么堅持要和大家一起挑糧,為什么要在扁擔上作記號?咱們就必須要來仔細讀一讀課文的1、2自然段
A。自由讀第一段,看看讀了這一段,明白了什么?
(2)、根據生的回答,隨機講解會師(并隨及簡介背景);
井岡山在我國江西省,周圍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勢險要。1927年,毛主席帶領紅軍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這兒就是指朱德同志帶領的隊伍與毛主席帶領的隊伍會合在一起了。這時隊伍壯大了,戰士們多高興呀!
(3)、引讀第二句:讀了這一句,你看出什么來了?
(紅軍所處的位置很危險)
(4)、想象一下:山上的紅軍會遇到哪些困難呢?
指名學生說。
B、學習第二自然段:
(1)、邊讀第二自然段,邊用畫出描寫去茅坪挑糧所遇到困難的句子,可在重點詞下做記號。
(2)、指名交流: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
(3)、想象一下:五六十里會有多遠?
聯系生活:我們去城北公園玩,大約走2里的路,五六十里,要走30次城北公園這么遠的路。
山高路陡:師在黑板上畫出高山的簡筆畫,讓生體會山的高、險。
想象一下,山有多高,山路會怎么陡峭,紅軍戰士在這樣的山路上挑糧行走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呢?
出示想象練習:烈日當空時,紅軍戰士們;下雨天,紅軍戰士們走在山路上,有時;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荊棘遍布,一不小心,紅軍戰士們
(4)、指導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第二句
(5)、路那么遠,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糧(引讀)—————
從這句話中,你看出紅軍戰士怎么樣?(團結、不怕吃苦)你是從哪個字上看出來的?
對呀,一個爭字就告訴我們大家了。
(6)、齊讀第二段,讀出條件的艱苦,大家的熱情。
6。小結:通過學習這二段,我們知道山高路陡,挑糧路上困難重重,但紅軍戰士們卻無所畏懼。今天,小朋友們通過自己認真讀書,已經解決了自己原先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剩下的不懂處咱們下節可再來學習。
7、學習3個生字
守、攻、必、
重點:必的筆順及占格情況
8、完成課堂作業,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課時教學目標:
⒈了解朱德同志和紅軍戰士一起挑糧的生動事跡,體會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群眾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培養熱愛革命領袖的思想感倩。
2、仿照例句,把有更加一詞的句子補寫完整。
3、能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段。
4、學寫生字:攻、必、產、勸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第3段。
教學難點:理解朱德同志為什么在扁擔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字。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1、復習:
課文1、2自然段講了什么?
因為井岡山生產的糧食不多,所以。
雖然山路又遠又險,可是。
2、教學第3自然段:
(1)(看插圖)看,這就是當年紅軍戰士們挑糧的情景。
①走在最前面的是誰?
誰能看圖用一塊兒說一句話。
②朱德爺爺是怎樣挑糧的?誰能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先指名有一句說一句。再指導學生按順序說:先說穿著,再說動作。)
③書上是怎么寫的?讀1、2句。
朱德爺爺當時已經40多歲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戰士們?(一塊兒挑糧),而且穿戴和戰士們?(一樣)挑的糧食也跟戰士們一樣?(滿滿的)。這些都說明了什么?
④指導用敬佩的語氣讀。(強調一塊兒、滿滿的。)
(2)朱德同志為什么在扁擔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
①輕聲讀后面的課文。劃一劃,哪些句子告訴我們答案?
②誰能用上這些詞,用自己的話說說。
大家想、太累、勸、藏、因此、又、找來
③指導朗讀。
不料可以換成什么詞?(沒想到)
指導讀出后面不料的語氣。
④引讀:大家見了
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頭填空:大家見了,心里想:。從此,更加敬愛朱德同志了。
(3)是啊,朱德同志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大家,
當時井岡山流傳著這么一首歌謠:(投影出示)(齊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糧食絕對可靠。
大家齊心協力,
粉碎敵人圍剿。
(4)有感情地朗讀第3段。
(5)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3、課堂練習:
指導書寫有關生字::攻、必、產、勸
第三課時
課時教學目標:
⒈指導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⒉復習生字詞,進入課內練習。
教學過程:
1、復習:
(1)比一比,再組詞:
帶記桃
戴紀挑
(2)聽寫詞語:
2、朗讀全文,總結課文:
(1)一起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總結填空: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朱德帶領部隊和毛澤東的部隊在井剛山會師,朱德和戰士們一塊兒的事。贊頌了朱德爺爺的高尚品質;我們。
3、指導背誦第3段:
(1)自由讀第3段,想想哪幾句話寫了同一個意思?
(2)同桌互相討論課堂作業本第3題。
(3)根據第3題的提示,自由試背第3段。
(3)指名檢查,齊背。
4、把句子補充完整:
朱德同志和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大家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
朱德同志和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大家更加敬愛朱德同志,同志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導完成作業:
課堂作業本第4題:
(1)讀題,三個句于里都有一個什么詞?更加可以換什么詞?表示程度怎么樣?
(2)你能用更加說一句話嗎?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8
一、說教材:
我今天引導孩子們學習的是部編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朱德的扁擔》第一課時,文章以“朱德的扁擔”為主題,于細微處見精神,語言簡潔平實,娓娓道來,既展現了一位以身作則、吃苦在前的紅軍指揮官形象,也表現了戰士們對朱德同志的關心、敬愛之情。
本單元圍繞“偉人”這一主題編排文章,所涉及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在了解學情和本單元特點的基礎上,我擬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一)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15個生字。
2、能夠正確書寫“志”。
3、能正確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學習、交流識記生字。
2、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多種識字方法識記生字所帶來的樂趣,初步體會朱德與戰士
同甘共苦的精神,對革命先輩產生敬意。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正確認讀15個生字。
2、能夠正確書寫“志”。
3、能正確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難點:初步體會朱德與戰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對革命先輩產生敬
意。
(三)課前準備:
引領學生了解故事背景。
二、說教法:
語文課標指出要“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為了使學生學得輕松,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主要采用了“直觀演示、情境教學法、隨文識字”進行教學。體現識寫分開,多認少寫的原則。讓學生利用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識字。
三、說學法:
依據教材和學生年齡特點,課堂上,讓學生使用“自主探究”等方法去觀察、發現、識記、積累。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
這節課,我以扁擔圖片引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機引導學生認識“扁擔”兩字。在播放存放在博物館的朱德的扁擔圖片,調動學生的感官進行觀察,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知道這根扁擔的主人是朱德,學生初識“朱德”二字,并在補充課題和介紹朱德資料時,引導學生在復現中鞏固認字、在資料中認識“澤”。資料中“中國十大元帥之首”為后面幫助學生了解朱德作為一代領袖還與戰士一起挑糧這一故事中所折射出的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和以身作則的高貴品質做好鋪墊。
2、識字環節,不再是單調的逐一講解。學生在詞中、句中、段中利用多種方法認識生字,體現識字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在不同的情境中發現、再現。
首先,我讓學生4個詞語“同志、敵人、隊伍、打仗”利用加一加、形聲字來認識“志、敵、伍、仗”,并指導書寫“志”,相機拓展心字底的字,以一個字來學習一類字,滲透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再把詞語連城一句話,在句子中復現生字,起到鞏固識字的作用。
其次,我又出示了第二自然段中兩句話,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識字、讀準字音。借用圖片理解“陡”的意思,并通過把音節送到合適的括號這個小活動,區分多音字“難”不同讀音的用法,做到音、形、義的巧妙結合。
然后,通過一個小表演讓學生記住“爭”,并體會字的意思,同時積累與“爭”有關的四字詞語“爭先恐后”,豐富學生詞匯量、積累語言。
最后,讓學生讀三四自然段,聯系上下文認識“疼、料、敬”,初步體會朱德以身作則、與戰士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感受戰士們對朱德同志的敬愛,從而讓學生對偉人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檢測環節:
革命題材的文章本就與學生的生活認知相距甚遠,而且這又是第一課時,大量的認字讓學生學起來不免枯燥,所以我設定了一個認字放飛氣球的環節,增添識字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學得快樂一些,提高主動識字的愿望。
四、作業的布置,我讓學生通過搜集并閱讀故事《朱德挖泉水》,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并為進一步了解朱德做好滲透。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9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的生字,能正確書寫。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扁擔圖,指導觀察。
講解:記,在這里是做記號的意思。
2、揭題:這是一根朱德的扁擔。(出示課題)
3、出示朱德像:朱德爺爺與毛主席。周總理一樣,我們老一輩的革命家。他當過紅軍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深受人民群眾的愛戴。
4、朱德爺爺為什么要在扁擔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
二、初讀指導
1、各自按拼音輕聲讀課文,要求:
(1)標出各自然段序號;
(2)畫出生字詞,結合上下文,想想他們的意思;
(3)讀正確。
2、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1)出示生字詞:朱德同志井岡山敵人
(2)領讀生字詞:朱。志都是翹舌音,岡是后鼻音。
(3)指名讀生字詞。
(4)齊讀生字詞。
3、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1)出示生字詞。
堅守粉碎圍攻必須生產山高路陡
(2)理解生字詞。
粉碎:使徹底失敗或毀滅。
圍攻:包圍起來加以攻擊。
山高路陡:形容地勢十分險要。
(3)領讀生字詞。
4、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1)出示生字詞:翻山越嶺勸
(2)齊讀生字詞。
5、各自試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
三、課堂作業
1、習題2。
2、讀讀。抄抄。寫寫生字詞。
3、朗讀課主,做到正確流利。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朱德同志和紅軍戰士一起挑糧的生動事跡,體會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群眾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培養熱愛革命領袖的思想感倩。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認識本課的10個生字。理解“朱德、扁擔、會師、封鎖、險要、崇敬、穩健利落、日理萬機”等詞語的意思。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認識本課的10個生字。理解“朱德、扁擔、會師、封鎖、險要、崇敬、穩健利落、日理萬機”等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朱德同志為什么在扁擔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字。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2.學習課文,讀順課文,了解文章的大體內容。質疑問難,為下節課學習做好準備。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朱德像,簡介朱德。
朱德與毛主席、周總理一樣,是我們老一輩的革命家。他當過紅軍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深受人民的愛戴。
板書“德”,字形右邊是“十、四、一、心”。在課桌上練習書寫“德”
(2)出示扁擔圖,誰知道這是什么?
板書“扁”,注意下面的里面是一橫,多音字“擔”不同的音組詞。
(3)課題補充完整,教師示范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學預習課文,讀準生字生詞,讀通課文,大體了解文章內容。
1 回顧預習情況。
2 交流預習情況。
(1)生字詞正音。
生詞:朱德到達布匹藥材官兵著急毛竹防止甩得老遠
難讀的詞語:會師增添崇敬敬佩井岡山十分險要日理萬機穩健利落
(2)分組分段朗讀課文,正音。
難讀的句子:
①根據地周圍地勢十分險要,上山下山非常難走。
②由于敵人的嚴密封鎖,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所需的食鹽、布匹、藥材和糧食奇缺,紅軍官兵的生活十分困難。
(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互聽互評,疏通課文。
(4)指名分段朗讀課文,糾正字音。
(5)通讀全文,了解文章的大體內容,質疑。
學生質疑預設:
a朱德是誰?扁擔是什么?
b朱德用扁擔干什么?
c戰士們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擔?
d朱德為什么要在扁擔上刻“朱德記”。
三學習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1 簡介背景:(看插圖)井岡山在我國江西省,周圍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勢險要。1927年,毛主席帶領紅軍,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上井岡山,與毛主席的部隊會師。
2 讀課文,說說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 查字典理解“會師”“記”。
會師:兩支部隊會合在一起。
記在字典中的含義有:①在腦子里保留著印象。②把事情寫下來。③記載、描寫事物的書或文章:④符號;標志。⑤皮膚上天生的色斑。⑥量詞,用于動作的次數。
想一想“朱德記”的“記”應取的解釋是:
這些詞語中的“記”又分別是什么意思?選擇填空。
記憶日記筆記胎記一記耳光
過度:朱德為什么要在扁擔上作記號?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課文。
四.課堂練習:
1 認讀生字卡片,復習生字。
2 學習生字:朱、達、岡、匹、材
3 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1 學習課文,了解朱德同志與紅軍戰士一起跳糧的事跡,體會朱德同志以身作則,與群眾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
2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回憶質疑。
(1)朱德用扁擔干什么?
(2)戰士們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擔?
(3)朱德為什么要在扁擔上刻“朱德記”。:
二.學習課文,解決問題,指導朗讀。
1.指導理解第一個問題:朱德用扁擔干什么?
(1)自由讀課文,分別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言,回答問題。
提示:課文總共有五處可以說明朱德是用扁擔來挑糧的。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從課文中仔細地體會,全面的理解課文內容。閱讀教學的讀懂課文內容就要落實到每一篇文章的學習過程中。內容主要集中在第2、3、4自然段中。(詳情見課文)
(2)指導學生完整、連貫、全面的回答這個問題。
2 戰士們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擔?
提示:這是文章的重點問題,也是一個貫穿全文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從朱德挑糧的樣子,戰士對朱德的敬佩和心疼來理解“藏扁擔”的原因。重點抓住的詞有:地勢十分險要、非常難走、往返50千米、穿草鞋、滿滿的一擔糧、穩健利落、甩得老遠、日理萬機、翻山越嶺等等詞語來體會朱德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以及戰士們對他的崇敬和愛戴。
3 為什么要在扁擔上刻“朱德記”?讀了文章,你想說什么?
4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學習生字。
(1)指導書寫有關生字:官、甩、急、竹、防
(2)課堂作業:
(1)比一比,再組詞:
甩( )記( )桃( )防仿
用( )紀( )挑( )放訪
(2)總結填空: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和一塊兒( )的事。贊頌了朱德爺爺( )的高尚品質;我們( )。
(3)寫出和下面句中帶橫線的詞語意思相近的詞。
a 朱德同志仍然走在戰士們中間。
b 大家很驚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幾分干勁。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1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旨在通過發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讓學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則,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因為文章篇幅較長,課文講述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經歷相差甚遠,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教師教學也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學起來比較辛苦。因此,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學生對于不常見的扁擔一定充滿了好奇,因此我著眼于扁擔的特別之處,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進而了解紅軍戰士不畏困難、朱德同志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孩子對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做好了課前預習,告訴了學生朱德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的有關知識,還讓學生查閱十大元帥的資料。上課時,我讓大家把查閱到的十大元帥的資料進行交流。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為了解決這個重點,在教學時我先提問“朱德是怎樣挑糧的?”讓學生邊讀邊劃出相關的句子,再邊看圖邊用自己的話說說,先說穿著,再說動作由此產生對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時也抓住“一道”、“一塊兒”這兩個詞語,體會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接著,我讓學生想想:戰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士們為什么要藏扁擔?藏好了心里會怎么想?朱德發現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么?他為什么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我先讓他們在小組互相說,然后在全班交流。
總之,在解決教學難點的過程中,始終從重點內容入手,一開始從課文中的遣詞中明白了挑糧的艱難,需要的是年輕力壯的戰士才能勝任。朱德年紀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堅持要去,從而體味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群眾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培養敬愛革命領袖的思想感情。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2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朱德與戰士們一起挑糧的革命故事,讓學生感悟朱德以身作則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
課文所記敘的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體會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則成為課文的重難點。教學中,我把課文的重點落在了第三自然段。通過圖文結合讓學生真正理解,作為革命領袖,要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風范。在指導學生看圖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你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圖中的內容。話音剛落,小手林立,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或文中語句、或自己組織語言。我繼而又問,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作為革命領袖,為何要親自和戰士們一道呢?一個極其普通的孩子卻大膽地回答道:他想讓戰士們更有精神去打敗敵人,所以自己親自去,想和他們共同……此時,他已經無法用言語表達心中的感受,或許是不知道用什么樣的詞語來表達。我欣喜的送給他一副贊賞的笑容,其實能說出這樣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于是我立刻送給他“同甘共苦”一詞,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來讀懂的目光。再細讀,品悟,從而加深了對“同甘共苦”一詞的理解。
為了再現人物鮮活豐滿的形象,又從人物的行動入手,抓住“藏”和“做”,使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參與課堂活動,通過有效的引導,使課堂教學呈現出了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
很多情況下,由于孩子們的詞匯量有限,一些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情感,可以通過朗讀來感悟,此時,人物的形象便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靈深處.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3
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的集中體現,是一種靜態的文本。但其意義不僅僅是向學生展示了語言符號,而是在其精當、精彩、精妙的語言文字背后,隱藏著作者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豐富的感情。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不能僅僅懸浮于文本的表層,不能用簡單的“是什么”、“怎么樣”來機械地處理文本。我們要把握文本中或泄世奔騰或脈脈隱含的感情脈搏,深入理解語言文字所依托的生命意義,使學生能在激蕩的感情中受到感染,使他們能在
或高昂或深沉的情緒中對人生有所頓悟。
《朱德的扁擔》一課,我就充分注意去挖掘文本價值,激活學生的獨特體驗。如:第二自然段中第三句話,“從井岡山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這句話可以看出路程之遙遠,其挑糧之艱難。可是,我們這些孩子根本無法體會到這一點,就算我講解了很艱難,學生在學習下一自然段時,就無法感受朱德與紅軍戰士同甘共苦的感情了!因此在教學時,我先問學生:“你知道五六十里到底有多遠嗎?”學生根本沒這個概念!因此,我舉出身邊的列子,有吉首到乾州來回那么遠,學生馬上說:“哇!那么遠啊!我們坐車還要好長時間呢!”我又問:“那你們走過這么遠的路了嗎?”生:沒有,這么遠,我們走得話,到那兒的話可能要天黑了。我接著說:“那戰士們要挑著糧食來走這么遠的路,而且山高路陡,那是什么感受呢?”學生馬上回答:“累唄!”聽到這樣的話語,我突然覺得現在的孩子真的沒吃過苦,干脆讓這些小皇帝們來試試!于是,我提議來個親身體驗,我要請一個學生來表演。學生們十分踴躍的就舉了手,我挑了個身材挺健壯的吳長松,給他身上背上兩個書包,誰知他對大家說一點也不重,那這樣,我又給他加了個書包。于是他開始圍著教室奔走,我要求走20圈。大家很開心的看著,他也很高興的快走,前幾圈都挺順利的,剛到9圈,他速度就明顯的放慢了,我說:“運糧可不能耽擱,山上的戰士們還等著呢?”于是吳長松又開始加快速度,到13圈,突然摔倒了,大家哈哈大笑起來,叫他起來,他繼續背著書包走,終于走完了20圈。這時,我問大家:“你們看我們的同學背著書包在教室里走了20圈,現在你們來觀察一下”大家發言可積極了,有的說:“他的呼吸都不穩了”“他頭上出汗了”我叫一名同學摸摸吳長松的背,那個同學說:“背上都濕了,還很熱”,我請表演的吳長松說感受,他說:“我覺得真累,手都酸了,腳都疼了!”
這時,我對同學們說:“同學們,你們覺得吳長松背得很輕松嗎?戰士們肩上的糧食更多,走的路更遠,遇到的困難更多,你能想到他們會遇到什么困難嗎?”馬上,有學生就說:“他們走的山路會很高,路會很窄,要是下雨的話,就更滑,更危險了。”吳長松很積極的舉手,他說:“他們走那么遠,草鞋會磨破,腳會打起泡的!”還有學生說:“路上有許多送動的石頭,會絆腳的,一不小心就會摔交的”我連忙說:“你們說得真是太好了,老師都仿佛看到了他們在這樣的路上艱難的走著。”
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通過教師對文本的挖掘,激活了他們對文本的獨特感受,也讓這代的小皇帝們體驗到戰士們那辛苦的路程。這段雖不是重點段,但從這里所讓學生理解的感受是很難得的。所以,一篇課文,老師要善于挖掘文本價值,激活學生獨特的體驗,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教學的效果。
《朱德的扁擔》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4
教學目標:
1、學會10個生字,會認8個只識不寫的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學習句子,初步感悟革命領袖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可貴品質。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初步感悟革命領袖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可貴品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略)
一、談話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
四、學習部分生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反饋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1、回憶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2、讀詞語:扁擔布匹官兵仍然嚴密封鎖日理萬機
二、激趣導入,引導質疑,整體感知二、三自然段。
1、回顧課文內容,畫扁擔。
2、認識朱德的扁擔。
3、激疑:戰士們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擔呢?
4、自讀二、三自然段,思考:戰士們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擔?
5、全班交流。
三、學習二、三自然段,感悟朱德的可貴品質。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感悟朱德挑糧辛苦。
1、自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感受朱德挑糧辛苦。
2、圍繞“挑糧辛苦”,指導學生讀懂句子,并朗讀句子。
3、聯系第二白然段的第一、二句話,感受挑糧的緊迫。
4、再讀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感受朱德樂觀的精神。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感悟朱德工作勞累。
1、默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勾畫句子。
2、理解關鍵詞語,感受朱德工作的勞累。
3、朗讀相關句子,表達心中對朱德的敬佩之情。
4、聽課文錄音,了解朱德的心情和做法。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創設情境,體會戰士心中的驚奇、崇敬之情。
2、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識記生字:官甩。
2、范寫“官”。
3、學生書寫生字。
板書設計:
9. 朱德的扁擔
敬佩
戰士們 朱德
(扁擔的圖畫)
藏 連夜做
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