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習題(精選17篇)
《歌聲》習題 篇1
【學習導航】
學會生字新詞,讀準文中詞語的讀音;有語氣朗讀課文,理解內容,學習文中小姑娘的非凡勇氣。
【應知應會】
1.讀一讀,連一連。
2.讀拼音,寫詞語。
【綜合練習】
3.照樣子寫詞語。
隱隱約約 斷斷續續
4.查字典,填空。
。1)“婦”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再查 畫;組詞 。
。2)“量”用音序查字法,先查 ,音節 ;組詞 。
【開放探索】
5.請你根據圖意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編個小故事。
我現在正在讀 這本書,一共 頁。今天我讀到了 頁。我最喜歡的詞或句子是 。
好習慣之二十八:碰到任何困難都要有信心和勇氣去戰勝它。
參考答案:
1.筋疲力盡-jīn pí lì jìn; 隱隱約約-yǐn yǐn yuē yuē; 斷斷續續-
duàn duàn xù xù;霧氣籠罩-wù qì lǒnɡ zhào
2.幸福 激昂 聚攏 增添
3.快快樂樂 高高興興 白白胖胖 大大方方
4.(1)女 3 婦女;(2)l liang 商量
5.略
《歌聲》習題 篇2
一、組詞。
鋒( ) 消( ) 梢( ) 淘( )
峰( ) 哨( ) 削( ) 陶( )
縫( ) 捎( ) 宵( ) 掏( )
二、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 )的小路 ( )的眼睛 ( )地回答
( )的樹林 ( )的上衣 ( )地微笑
( )的花園 ( )的歌聲 ( )地站著
三、給深字選合適的解釋,把序號寫在句后的括號里。
深:1指水面到水底的距離大。2、指深刻。3從外到里距離大。4深厚,密切。5距離開始時間久。6顏色濃。7很,極。
1.他說的話不多,但含義深。( )
2.我深信他的工作態度。( )
3. 深紅色的衣服很適合他穿。( )
4.這條河很深。( )
5.他住在深山老林。( )
6.中朝兩國人民有深情厚誼。( )
7.現在正是深秋時節。( )
四、寫出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
1.空曠的花園里,燒焦的樹垂頭喪氣地彎著腰。( )
2.怎么會就剩下我一個?( )
3.人哪?戰爭一開始這里就沒有人了。( )
4.兩支軍隊像兩條火龍,隔著大渡河走了十幾公里。( )
五、讀一讀,做一做。
松坊溪的冬天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上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蘆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帶絨毛的種子一般的雪,在風中飛舞。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fu gai( )著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飲水;好像有兩只白色的獅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幾只白色的熊,正準備從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雪止了。
早晨,村子的屋頂上,稻草垛和籬笆上,拖拉機站的大棚上,都披著白雪。山上的松樹和竹林子,都披著雪;那高高的楓樹和野柿樹的樹干、樹枝上,都披著白雪。
遠山披著白雪。石橋披著白雪。溪石披著白雪。好一個白雪世界!從石橋上走過來時,我停住了。我聽見橋下的溪水cong cong( )地流著。我看見橋下溪中的白雪世界,有一群彩色的溪魚,穿過橋洞,正在游來游去。
忽地,我看見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魚,又一下子都散開了,向溪石dong xi( )間游去,都看不見了。忽地,彩色的溪魚又都游出來了,又集合起來。我看見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魚,穿過一個映照在水中間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過去了。
難道這不是一個美麗的世界嗎?
⑴根據漢語拼音提示,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正確的詞語。
⑵“雪降落在松坊村上。雪降落在松坊溪上。”是不是排比句?
是( ) 不是( ) 文中有排比句嗎?用﹏畫出來。
、窃谖闹姓页鰞蓚比喻句,用“——”標出。并說明把什么比成了什么?(4分)
、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仍诿鑼懙捻樞蛏希谒男」澆捎糜蒧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的順序;第六小節采用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順序
。5)把文中的最后一句話變成陳述句(2分)
——————————————————————————。
《歌聲》習題 篇3
教學目標:
1.綜合運用各種識字方法,自主探究識字。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人們為什么感激這個小姑娘”。
3.理解并積累成語“筋疲力盡”“隱隱約約”,練習口頭或書面造句。
教學重點:感受小姑娘臨危不懼、遇難不慌、能沉著、冷靜、急中生智求生的樂觀精神、不屈勇氣。
教學難點:懂得遇到困難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要勇敢的面對。
教學準備:幻燈片,生字卡片
第一課時
一、設置懸念,導入新課:
1.出示圖片
師:《歌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1920年的一個夜晚,一艘行駛在海上的輪船不幸與礁石相碰,海水迅速涌進船內,船沉了。許許多多的人在巨浪翻滾的海面上苦苦掙扎,隨時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險。在這些人中有一位不到10歲的小姑娘,她正大張著嘴,猜一猜,她在做什么?”
2.師:聽到這,你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生質疑)在歌聲后面加上 “?”
3.過渡:是啊!在這種情況下怎么還敢唱歌?為什么要唱?這“歌聲”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讓我們帶著這些疑惑,去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好讀的地方反復多讀幾遍,如果有不會的詞語可以問老師也可以請教同學。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
2.檢查生詞
隱隱約約、斷斷續續、清脆、激昂
不幸、掙扎、筋疲力盡、絕望、聚攏、婦女
觸礁、霧氣籠罩、繼續、突然、追尋 、一根
(帶拼音開火車——不帶拼音開火車——男女生賽讀)
師:有不理解的詞語嗎?(加橫線的詞,可借助圖片理解)
3.檢查讀文:
。1)每人讀一節,老師正音。(4人朗讀,其他做“小老師”及時正音)
。2)教師范讀,學生思考。
師:謝謝為我們朗讀的同學,更謝謝樂于助人的“小老師”們,下面唐老師朗讀,你們來做“小老師”,也來幫幫我,行嗎?
。3)誰來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過渡:(略)
三、熟讀課文
(略)
第二課時
課前互動:
播放《兩只老虎》
1.好聽嗎?誰愿意給我們唱唱這首歌?唱得怎么樣?
。ㄍ褶D動聽、清脆悅耳、甜美、響亮)
歌聲不僅讓唱的人心情愉快,聽的人也會受到感染,變得快樂起來,謝謝你。
2.在生活中,你們還聽到過怎樣的歌聲?
3.用我們最動聽的歌聲來齊唱一首歌,好嗎?
師:清脆悅耳的歌聲讓我聽了還想聽。不過上課時間到了,還是讓我們走進課堂,繼續去聆聽文中的——《歌聲》吧。ㄕn前板書)
一、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22課(讀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知道課文寫了什么?(指名說)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目睹這令人觸目驚心的一幕吧。ā短┨鼓峥颂枴酚捌糨嫞
2.觀看海難錄像
師: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慘、恐懼、害怕)
三、品讀課文
(一)馬金納聽到歌聲前后的不同表現
1.面對突如其來的海難,人們的表現是怎樣的?請你為大家讀一讀。
2. 重點寫了誰?(一指讀)
讀得怎么樣?
師:讀了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馬金納已經——筋疲力盡了。
什么情況下會筋疲力盡?而馬金納為什么會筋疲力盡?從這里可以看出馬金納在海水中與死亡作較量!
師:馬金納不僅筋疲力盡,更是怎樣?(絕望)什么是“絕望”?(斷絕希望)馬金納想死嗎?
。ǹ墒牵呀洉r間過了很長,如果救生船還不來,他一定會——堅持不住,一定會——死,他看不到獲救的希望,所以——絕望了。)
師:他當時可能會想些什么?
師:你能把馬金納此時的感受通過朗讀讓大家感覺到嗎?(二指讀——范讀對比——三指讀)(一個同學讀三次,突出指導效果:用心讀就能讀好書,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會讀得更棒。
師:課文中還有一句話也是寫馬金納的。齊讀——。
△馬金納頓時覺得渾身有了力量,拼命朝著歌聲游去。
師:能把頓時換個詞嗎?
師:剛才還筋疲力盡,卻頓時——,剛才還絕望,卻轉眼間——;這勇氣和力量是從哪來的?(是小姑娘用歌聲,給他增添了勇氣和力量。)
。ㄒ唬┻@歌聲的特點
1.師:這歌聲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誰給我們讀讀第二小節。
馬金納聽到的歌聲是怎樣的呢?
2.交流:
△突然,遠處海面上隱隱約約傳來斷斷續續的歌聲。
(1)這歌聲是怎樣的?
。2)理解:隱隱約約、斷斷續續
a、師:什么是隱隱約約?(板書)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話——隱隱約約往往都是因為離得比較——遠;小姑娘的歌聲隱隱約約也是這個原因。——指導讀詞(誰來讀讀這個詞,把這種模模糊糊,聽不清楚的感覺讀出來)
b、師:斷斷續續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讀好它嗎?)
(3)理解讀:
師:我們把這兩個詞語放到句子中再來讀一讀。(指名先前同學)
。4)小姑娘的歌聲為什么會是斷斷續續的呢?
(幻燈)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
理解:浪花來了,她被海水蓋住了,無法——歌唱;浪花退了,她就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 “又”字和“一次又一次”說明什么?
記得去年唐老師去青島玩,因為不會游泳就扶著救生圈學,誰知道一個浪頭打來,救生圈從我手中劃出去,人一下沉入海底,非?謶,想呼救卻一下子嗆了好幾口水,幸虧在淺海,掙扎中碰到海底的沙灘,連忙站了起來。就這一次,可把我難受了好半天。而小姑娘卻是——一次又一次,不僅如此她還堅定地唱起歌。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小姑娘?
指導讀:能把小姑娘的堅定勇敢讀出來嗎?
過渡:多勇敢的小姑娘。‰y怪她的歌聲又是那樣斷斷續續。這歌聲還有什么特點呢?
3.交流
△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師:讓我們來聽一段好聽的歌聲。(《tell me why?》)
如果你就是落水的人,聽到這樣的歌聲,你會想些什么?
要讀好這句話,要注意什么呢?誰來試試?(指讀——讓我們把這歌聲傳播得更遠一些,齊讀)
過渡:這清脆、激昂的歌聲,唱響在黑夜的海上,傳播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傳到了馬金納和大家的耳朵里。在歌聲的召喚下,人們像馬金納一樣——聚攏過來了。最終他們獲救了嗎?
。ㄈ┰诟杪曋蝎@救
1.師:找出文中的句子讀一讀。(終于,一艘小艇追尋著歌聲…)
師:在這黑沉沉的夜里,在這冰冷刺骨的海水里,人們居然能夠支撐這么久,可真是一個奇跡啊!
終于得救了,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誰來讀讀這句話,讓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悅。
師:如果沒有小姑娘的歌聲,馬金納很可能就會?(絕望地死去)如果沒有小姑娘的歌聲,人們很可能就?(不會聚攏過來)沒有小姑娘的歌聲,救生船很可能就?(無法追尋著歌聲找來)
2.想象說話:
師:終于死里逃生,被救的人會對小姑娘說些什么呢?
3.難怪課文最后說(出示齊讀):大家從內心感謝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歌聲,給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是歌聲救了大家。(板書:勇氣、力量、得救)
小結:多了不起的歌聲,(板書:。┒嗔瞬黄鸬男」媚锇!
師:讓我們記住這——歌聲,記住這給人以勇氣和力量的——歌聲!
四、拓展延伸 說地震
師:由小姑娘的歌聲,我想到了這個黑色的五月。 5月12日,突如其來的汶川地震瞬間奪走了幾萬人的生命。他們中間還有許許多多是坐在教室里上課的天真可愛的孩子們。面對著一幕幕慘痛的畫面,親人們的心都要碎了。然而,也有許許多多的孩子面對災難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勇敢和堅強,讓人們不由不對他們豎起了大拇指。
這個孩子,小小年紀就知道感恩,一只胳膊骨折,臉上沾滿了血,雖然躺在擔架上,卻用受傷的右臂向救了他的軍人叔叔們,端端正正行了一個隊禮。
北川中學高一(七)班的同學們在上地理課時被埋到廢墟中。等待救援的時候,不知是誰起的頭,幸存的學生們唱起了歌,歌聲從這片廢墟中傳出……
還有一個幼兒園小女孩任思雨。在廢墟下,她的雙腿被卡、下半身滿是鮮血,可是面對心痛落淚的救援叔叔,她鎮定地唱起了兒歌《兩只老虎》。
他們只是千萬個災難中孩子的縮影,面對大災大難,他們堅強地令人吃驚,令人心痛,更令人佩服。
師:如果此刻,你就站在這些孩子面前,你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
總結:是啊!為了那些逝去的生命,我們一定要勇敢堅強,一定要幸福地生活下去。最后送給大家一首歌《幸!!生命可貴,愿平安伴隨一生,愿幸福相伴永遠!
《歌聲》習題 篇4
師:請你們思考,當他們聽到歌聲后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遠處的人們隱隱約約聽到聲音,一位婦女激動地說:“ 。”一個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凍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說:“ 。”于是, 。
生:先小組內合作討論,再個別說。
師:假使當時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們聽了后還會有這樣的感受嗎?(指名)
生:人們會放棄對生的渴望。
生:人們會更加絕望與悲觀。
生:人們會越加恐懼與害怕。
師小結:那只會使人們更加悲哀,喪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們說這個歌聲(板書:希望)
生:朗讀最后一節(讀出獲救后的高興與興奮)
小結:誰說歌聲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聲救了大家。(板書:得救)
自我反思:“歌聲”這篇課文以馬金納為主的落水者聽到歌聲前后的表現與內心活動為重點,在這基礎上,我設計了拓展練習,通過看多媒體,使文本的內容直觀而形象,并且詳略得當,疏密有致。在讓學生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我還大面積地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他們層層深入地真切感到是歌聲救了大家,從而突破了教學重點,并且我通過讓學生比較“歌聲”與“喊救命”之間會給人們帶來的感受,更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這位小姑娘在如此危難的時刻還不停地歌唱,內心油然而生無限的敬意。朗讀時,更是把自己對小姑娘的贊美與崇敬融入其中,讀得有聲有色。
從案中的片斷中我是從創設情境為切入口,師生互動,環環相扣,讓學生在體驗語言中內化,開啟了思維,提升了情感,主題設計、畫面運用,聲響效果教學延伸等都處理得很得體有序,讓學生在情感的共鳴中記住了內容,學習了語言,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歌聲》習題 篇5
《歌聲》是二年級(下)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記敘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個夜晚,一艘輪船不幸觸礁沉沒,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掙扎。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海里一邊掙扎一邊唱歌,她的歌聲給了大家勇氣和力量,激勵落水者堅持、堅持、再堅持!她的歌聲也引來了救生船。她用歌聲救了落水的人們。
這篇課文含義深刻,對于二年級的孩子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這篇難度較大的課文該如何由淺入深地把握,使二年級學生既可以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又能提高語言能力,是我教學的關鍵。在深入研究教材之后,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閱讀中學會本課的十個生字,積累描寫歌聲的詞語。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斷斷續續”和描寫歌聲及小姑娘的句子。
3、熟讀課文了解“歌聲是怎么救了大家”的。
在制定了教學目標后,我便從以下三個環節設計、展開課堂教學的。
一、以讀為本,抓住“歌聲”這一線索,開展閱讀教學
1、通過讀,了解課文中的歌聲是怎樣的歌聲。
課文以“歌聲”為線索貫穿全文。當馬金納筋疲力盡、深感絕望時,遠處海面上傳來隱隱約約、斷斷續續的歌聲頓時給了他力量,他奮力朝歌聲傳來的方向游去;小姑娘不停地唱著歌,遠處的人們也像馬金納一樣朝著歌聲聚攏過來了;援救的人們也聽到了小姑娘的歌聲,于是“一艘小艇追尋著歌聲駛來了”,落水的人們終于得救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從課文入手,讓學生劃出描寫歌聲的句子,同時圈出描寫歌聲的詞語。這里滲透了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靜心讀文中,圈劃詞句。又根據本單元的目標“理解詞句”,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歌聲為什么會“斷斷續續”。從而引出課文中三句句子:“突然,遠處海面上隱隱約約傳來斷斷續續的歌聲。”“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
再讀句子理解“斷斷續續”“隱隱約約”的意思,又通過讀這些句子引導學生積累語言。
2、引導學生邊讀邊思,理解歌聲是怎樣救人的。
本文的教學難點就是在于幫助學生理解歌聲是怎么救落水的人們的。我利用學生以往學習的經驗,如《海上救援》《海上飛機》等,讓學生思考通常人們是怎么進行救援的,同時又提出課文為什么說是歌聲救了大家,引發了文本和生活經驗的沖突,使學生產生了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回文尋找答案,從而對歌聲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1、歌聲給馬金納增添了勇氣和力量。
2、歌聲給其他落水的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
3、歌聲給救援隊傳遞了信息。
也許,學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們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這“歌聲”到底在落水的人們心中激起了怎樣的情感,它是怎樣給他們增添勇氣和力量的,教師必須帶領孩子再次深入課文。教學時,我注意引讀重點句子,理解關鍵的詞語,創設情景展開想象說話,層層深入,解決難點。
3、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文章蘊含的情感
讀文不僅要了解課文的內容,更要感悟文章蘊含的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這是在了解內容之后,更深層次的讀。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小姑娘在大海中不停地唱歌很不容易,我先讓孩子們聽了海浪的聲音,再來讀好句子。又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馬金納聽到歌聲后心情,我用引讀的形式進行情感的滲透,使他們在讀后有所悟。教師通過引讀,滲透情感;通過范讀,激發情感;通過媒體,提升情感;創設情境,層層深入,解決教學重點、難點。
4、精心設計教師的引語,創設情景,激發情感。
情景的創設,離不開教師的語言!陡杪暋愤@樣的文章,蘊涵著一定深刻的意義,二年級學生還很難感受到。這時,老師需要下功夫思考、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引語,通過不露痕跡地暗示、啟發,讓學生沉浸在文本中思索、感悟。為了讓學生體會是怎樣給落水的人們增添勇氣和力量,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引語:“當時間一點一點地過去,馬金納已經——,救生船卻遲遲沒有來。馬金納甚至有些——,他認為毫無生的希望了,他再也沒有力氣繼續游了。海水是那么寒冷刺骨,如果他再不游的話,一定會被凍死?删驮谶@時,遠處隱隱約約傳來了斷斷續續的歌聲,那歌聲是如此的清脆、激昂。在歌聲的鼓勵下,馬金納終于又鼓起勇氣,又有了生存的希望,還有人活著,他怎么可以就這樣絕望了,就這樣輕易放棄生命,必須堅持、堅持、再堅持。于是,馬金納頓時覺得——”
教師的這些精心設計的引語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情感,幫助他們再讀中感受課文的道。
二、注重積累、讀講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
語言實踐的方式是多樣的,實踐的目的在于積累和運用。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就開展了許多語言實踐活動。
語言實踐活動之一——詞語的積累
教學引入時,我就開始注意詞語的復習和鞏固,積累了曾經學過的描寫歌聲的詞語。在這篇文章中也有許多描寫歌聲的詞語,教學時我又適時羅列,讓學生讀詞積累。
語言實踐活動之二——朗讀的訓練
朗讀是語言積累最好的方法之一,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可以讓學生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在教學中,我也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通過讀感受小姑娘的樂觀、開朗;通過讀體會馬金納聽到歌聲后的變化;通過讀積累說話的語言材料……
語言實踐活動之三——說話的練習
說話的訓練是這篇課文的教學特色,一共有三次說話練習,這三次練習是層層遞進的。第一次說讓學生談談馬金納心里想些什么。第二次說是讓學生說說其他落水的人們會怎么說怎么做。從說單個人的心理想法到說多個人的說和做,從說一句話到說一段話,兩次說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三次說是讓學生在學了課文的基礎上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歌聲會給自己帶來些什么。這是在學了課文的基礎上,有所感悟的說。
教學完這篇課文后,我深刻地體會到,要上好新教材不容易。尤其像《歌聲》這樣的文章,能做到難文淺教,需要老師潛心鉆研教材、從學生學的角度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歌聲》習題 篇6
一、重點難點剖析
本文的教學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小姑娘在風浪中用歌聲鼓舞大家時的情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抓住描寫小姑娘動作的詞語,體會她在冰冷的海水面前,在大家都絕望的困境中,那種堅強、勇敢、鎮定、樂觀的精神。文中生字較多,不容易理解,學生在掌握時會是一個難點,本文的另一難點是寫字,這些字筆畫太多,對于二年級的學生寫好有一定困難,需要教師對難寫字采取適當的方法加以指導。
二、教學目標分析
1.學習本課,學生主要認識漢字13個,會寫9個。
2.學生繼續掌握獨立識字和寫字的方法,激發識字寫字的興趣。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提高識字的能力。
3.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夠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感受小姑娘樂觀堅強的精神。
4.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受到感召、引領和啟迪,學習小姑娘在困難面前樂觀、鎮定,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從小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不向命運低頭的樂觀精神。
三、教案設計(第一課時)
。ㄒ唬┰O置懸念,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圖片,教師旁白:“1920年的一個夜晚,一艘輪船不幸在海上觸礁了,船沉了。在巨浪翻滾的海面上,許多人在掙扎,靠我們最近的海面上飄著一根圓木,上面坐著一個小姑娘,正張著嘴,大家想她在做什么?” (學生們開展了豐富的聯想,“可能在喊人?也可能在求救?”預習過課文的學生說,她在唱歌。)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歌聲》,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導學生質疑)
3.學生質疑:在這種情況下怎么還能唱歌呢?為什么要唱歌?“歌聲”在這次海難中做了什么?“歌聲”很重要嗎?
4.師:為了弄懂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來認真讀課文。
[通過學生們對課題的質疑,設置懸念,帶著學生走進課文,激起學生要走進課文的強烈愿望。]
。ǘ┏踝x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圈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認讀,也可以問問同學。
2.指名讀課文,要讀準生字的讀音。
3.說一說,你對課文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小姑娘唱歌是為了給落水人們增添勇氣和力量;還為了給救生艇指引方向。)
[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中,學生對小姑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一個聰明、勇敢、堅強的小姑娘已在學生們的心中樹立起來。學生自主讀書,學會邊讀邊去了解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是一種非常好的閱讀習慣,注意培養這種習慣有利于提高閱讀能力。另外,學生自主讀書,得到的體驗和感悟比老師的分析講解更有說服力,能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喜歡閱讀。]
(三)鼓勵質疑,讀中解惑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問題在課文中做上記號。
2.學生質疑:(1)馬金納為什么聽到歌聲就會渾身有了力量?(2)遠處的人們為什么會聚攏來?(3)大家為什么得救后要感謝小姑娘?(老師可以有選擇的把問題記在黑板上。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詞語的理解,老師可以隨機引導學生理解。)
3.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抓住重點段落和詞句理解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文中做簡單記錄。
4.小組交流:在小組中交流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同時要認真傾聽同學的想法,有時,別人的想法會對你很有幫助。
[小組的討論可以引發學生思維的互補,同學之間的合作,可以吸取別人的長處,同時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促進學生交往合作能力。]
5.集體交流:你對文中的哪個問題已經弄明白了,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鼓勵學生質疑,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組織小組討論、解疑,為學生提供選擇和嘗試的空間,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教學難點。]
。ㄋ模┲攸c段朗讀,深化感悟
1.課件出示重點段落:“在霧氣籠罩的海面上,幾個婦女正抱著一根圓木游著,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她們中間,正在高聲歌唱。她一次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遠處的人們像馬金納一樣聚攏過來了。”
2.師:誰愿意來讀讀這段話?讀出自己的感情。
3.同學間進行朗讀評價:評一評同學讀的怎么樣。
你認為應該怎么讀?為什么?
4.師:老師也想讀,可以嗎?(教師朗讀)
師:大家覺得老師讀得好嗎?你們認為哪里好?(老師讀的時候要重點突出小姑娘動作的詞語,這樣才能把小姑娘的勇敢堅強,不向困難低頭的勇氣讀出來。)
5.師:你們也試著這樣來讀一讀吧。
生:體會朗讀,讀出個人的感受。
6.師:面對著這樣一個在風浪中高聲歌唱的小姑娘,你想說些什么?
生: “小姑娘你真是太了不起了,在那種情況下還能高聲歌唱。”;“小姑娘你的歌聲太重要了,是你的歌聲把那些絕望的大人們震驚了,讓他們覺得就連一個小女孩都這樣堅強,樂觀,你們怎么能絕望呢?一定要堅持下去。”;“小姑娘是你的歌聲給了人們力量和勇氣,讓大家一直堅持等來了救生艇。”;“小姑娘是你救了大家,我代表大家感謝你。”……
[通過朗讀,領會課文潛在的思想教育內涵,依據新課標的理念,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讀懂、讀好課文。一個巧妙的提問:“你想對小姑娘說些什么?”挖掘了課文的思想內涵,表現了語文課程重視提高學生品德修養的思想。]
《歌聲》習題 篇7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10個生字,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 “掙扎”“絕望”“聚攏”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積累“隱隱約約”“斷斷續續”“清脆”“激昂”等描寫歌聲的詞語。
2、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歌聲是怎么救了大家”的。聯系上下文感受女孩的勇敢、樂觀精神。
3、引導學生懂得在面臨危難時勇氣和信心往往能帶來奇跡。
二、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歌聲是怎么救了大家”的。聯系上下文感受女孩的勇敢、樂觀精神。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ㄒ唬
1、同學們聽[課件]聽到這歌聲有什么感受?
2、不同的歌聲可以給人不同的感受,或激情豪邁給人無窮力量,或清脆、悅耳讓人心情愉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課文{板書:《歌聲》}看看文中的歌聲又會給人們什么感受。
。ǘ、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請同學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或請同學幫忙。
2、讀完課文的同學可以先讀讀生詞。【課件】
3、生詞單獨出現了你讀準嗎?請一組同學開火車領讀,讀對了大家跟他一起讀。(理解:觸礁、清脆、激昂)
4、生詞我們理解了,來讓我們一起讀讀這些詞。
5、生字單獨出現有信心喊出他們的名字嗎?[課件:生字]
(三)、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生字讀好了,我們分段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課文圍繞歌聲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板書:歌聲 救了大家】
2、你說了人物和事情,能把時間、地點再加上說一說嗎?這歌聲怎么救大家的呢?
(四)、精讀課文,理解體會
第1段:
1、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回到1920年的那個夜晚。[課件:汽笛聲、海上行船]同學們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最想做什么?
2、是呀,這時你手腳并用拼命地游,你會不顧一切的抓住身邊的東西。這就叫拼命掙扎。能讀出此時你們的感受嗎?
3、馬金納也在這落水的人群中,他有什么表現,請同學動筆畫出來。他為什么他絕望了?
4、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掙扎耗盡了他所有的體力,救生船卻遲遲沒有來,在這冰冷的海水,馬金納命運可能會怎樣?所以此時馬金納——絕望了。能讀出你的感受嗎?
第2--4段
1、正當大家被絕望包圍的時候,是歌聲救了大家。從哪里看出歌聲救了大家?就請同學默讀課文,自己畫一畫,標一標去找找答案,開始吧。誰愿意說說從哪里看出歌聲救了大家?
2、“頓時”能換成什么詞?來讀讀。
3、就是這斷斷續續、隱隱約約的歌聲讓馬金納一下就有了力量。去掉這兩個疊詞再來讀讀,行嗎?
4、雖然這歌聲時斷時續,但對絕望無助中的馬金納代表什么——所以這歌聲使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板書:增添勇氣和力量】練習讀讀課文的第二段,感受這歌聲的力量。
5、還從哪看出歌聲救了大家的?
【課件: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遠處的人們像馬金納一樣聚攏過來了!繌倪@里看出歌聲救了大家,很多人都聽到歌聲,大家找到了方向。
。1)、是呀,當水中掙扎的你聽到這清脆、激昂的歌聲,你會—引讀【課件:像馬金納一樣聚攏過來】
。2)、當漂浮在海水中孤獨無助的你聽到這清脆、激昂的歌聲,你會—引讀
當抱著原木在海中找不到方向的你聽到這清脆、激昂的歌聲,你會—引讀
就這樣當——引讀【課件: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四面八方所有聽到歌聲的人們像馬金納一樣聚攏過來了!肯襁@樣很多人從四面八方到都往同一個方向聚集就是聚攏。
6、還從哪看出歌聲救了大家的?
【課件:終于,一艘小艇追尋著歌聲駛來了!】看出是歌聲給小艇指明了方向,所以小艇才能救人。
。1)、你知道什么是追尋嗎?(跟蹤尋找)小艇就是跟蹤著歌聲的方向尋找到了遇難的人們。
(2)、剛剛還在水中掙扎的你看到小艇,有什么感覺?
。3)、剛剛還漂浮在海水中孤獨無助的你看到小艇又有什么感覺?
。ㄎ澹、品讀課文,感悟升華
1、剛剛我們從字里行間體會到歌聲不僅給了馬金納求生的勇氣和信心,而且給所有聽到它的人們無窮的力量。而這充滿希望的歌聲卻是從一個不滿十歲的小女孩口中傳出來到。[課件:圖片]你認為她是個怎樣的女孩?[課件:( )的女孩]自由讀課文,找到你的依據并和同桌說說。
2、面對死亡的威脅女孩沒有絕望用自己稚嫩救了大家。如果你是得救的一員你會說什么?如果你是救生艇的船員你會說什么?
3、是啊,大家都有許許多多感激的話要對小女孩說,因為【課件:大家從內心——引讀:感謝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歌聲,給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是歌聲救了大家!
4、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了不起的小女孩,同時我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今后面對什么樣的困難,勇氣、信心和樂觀往往會給我們帶來奇跡。我國青海玉樹剛剛發生了7.1級大地震,面對這樣的災難,我們中國人不會沒有被嚇倒,我們同樣要用勇氣、信心、力量去建設玉樹人們新的的家園,去創造我們的奇跡。這節課我們就上這。
《歌聲》習題 篇8
教學目標:
1、能掌握課后的10個生字;指導學生正確書寫“抹”“播”。
2、正確理解“隱隱約約”“掙扎”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積累“隱隱約約”“斷斷續續”“清脆”“激昂”等詞語。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歌聲是怎樣幫助人們獲救的。
教學重點和難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歌聲是怎樣幫助人們獲救的。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一、歌曲導入,引出歌聲。
1、歌曲引入:先請大家欣賞一首歌。
2、不同的歌聲帶給人們的感受也不同,聽了剛才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
3、歌聲不僅能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環境中還會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呢!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正是以歌聲為題,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出示課題:19、歌聲
二、創設情景,走進課文。
1、笛聲引入,閉眼想象:(放笛聲)故事就在這汽笛聲中開始了。1920年的一個夜晚,海風嘯嘯,無邊無際的大海上行駛著一艘大輪船。船上燈火通明,馬金納和其他乘客一樣在船艙里興奮地唱啊、跳啊,快樂極了!
2.創設情景,體驗失望:忽然,他們感覺到船身猛烈地晃動了一下,接著就聽見有人大聲地喊叫:“不好了,輪船觸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撲通,撲通……”人群一個一個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掙扎,可是救生船還是沒有來。請你們設想一下,此時的他們會遇到什么困難?(指名)
3、小結:是的,海水冰冷刺骨,人們的力氣也已經耗盡,大家都認為自己已經毫無生還的希望,此時的人們可以說是絕望了。
馬金納也不例外,你們瞧,(出示:過了很長時間,馬金納已經筋疲力盡了,他再也沒有力氣繼續游了。)誰愿意來讀讀這句話?(指名多人,在指導朗讀中理解“筋疲力盡”,并體會馬金納的絕望。)
4、這群遇難的人們命運如何?你們想知道嗎?
打開書,自由地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5、逐段指名讀。適當正音
三、品詞品句,認識歌聲。
1、過渡:讀了課文后你們知道故事的結果了嗎?(指名)是誰救了他們?(板:歌聲)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是她,用自己的歌聲,給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是歌聲救了大家。
2、這是怎樣的歌聲?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請你們再自由地讀讀課文的2、3小節,讀完后劃出描寫歌聲的句子,并圈出能夠體現歌聲特點的詞語。
3、(指名)出示句子:
。1)突然,遠處海面上隱隱約約傳來斷斷續續的歌聲。
。2)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4、句中哪些詞語體現了歌聲的特點,那是怎樣的歌聲?(指名)
板: 隱隱約約
(貼) 斷斷續續 的歌聲
清脆、激昂
5、隨機學習生字:隱、脆 昂 播。
6、為什么歌聲是隱隱約約?斷斷續續?清脆、激昂?你讀懂了嗎?讀懂哪個就說哪個?(指名)
隨機:
(1)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
(2)斷斷續續:指名學生,從文中找出原因。
、俪鍪揪渥樱核淮斡忠淮螐睦嘶ㄖ忻俺鰜,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
、冢úシ藕@说穆曇簦┞!兇猛的海浪打過來了!
③師生合作讀:洶涌的波濤一次又一次向她襲來,一次又一次地打斷他的歌聲,可這位勇敢的姑娘,卻只是 ,又 。
、苄〗Y:就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小姑娘還不停地唱歌,她真是勇敢而又樂觀。∽屛覀円黄鹪趤碜x讀這句句子。
(3)清脆、激昂:
、僦该嗳耍寣W生暢所欲言
、谛〗Y:對,這個小姑娘堅信一定會有人來救她的,同時她還想把自己的這種信念傳給每一個遇難的人。
(4)出示句子:(指導讀好這兩句話)
、偻蝗唬h處海面上隱隱約約傳來斷斷續續的歌聲。
、诤oL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四、想象說話,深入學習。
1、學到這,我們不禁有個疑問,歌聲怎么能救人性命呢?為什么課文說是歌聲救了大家?首先,我們來看看馬金納聽到歌聲后是怎樣的表現?(指名)
出示:馬金納頓時覺得渾身有了力量,拼命朝歌聲游去。
2、指名讀、師范讀、齊讀。
3、不僅是馬金納這樣,其他落水者也一起聚攏過來。請你們思考,當他們聽到歌聲后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遠處的人們隱隱約約聽到聲音,一位婦女激動地說:“ 。”一個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凍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說:“ ”于是, 。
4、假使當時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們聽了后還會有這樣的感受嗎?(指名)
5、小結:那只會使人們更加悲哀,喪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們說這個歌聲(板:增添勇氣和力量)
6、歌聲不僅把落水的人召喚過來,還把什么也召喚來了,讀讀課文的最后一節?(指名)板:向救生艇傳遞信息
7、誰說歌聲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聲救了大家。(板:救命的)
引讀:小女孩的歌聲,不僅給人們 ,還 ,所以這歌聲是 。
板書:
19、(救命的)歌聲
隱隱約約 增添勇氣和力量
斷斷續續 的歌聲
清脆、激昂 向救生艇傳遞信息
讀中悟 悟激感——《歌聲》教后反思
《歌聲》是二年級(下)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記敘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個夜晚,一艘輪船不幸觸礁沉沒,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掙扎。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海里一邊掙扎一邊唱歌,她的歌聲給了大家勇氣和力量,激勵落水者堅持、堅持、再堅持!她的歌聲也引來了救生船。她用歌聲救了落水的人們。
本課教學緊扣“歌聲”,聽到歌聲,馬金納重拾勇氣和力量,聽到歌聲,人們同馬金納一樣聚攏過來,聽到歌聲,救生艇駛來,用歌聲串起課文的2-4自然段三條線。在教學中,重品讀、重感悟、重表達,師生、生生,在文本間互動,深情體會、深刻感受歌聲中的勇氣和力量。
一、以讀為本,抓住“歌聲”這一線索,開展閱讀教學
1、引導學生邊讀邊思,理解歌聲是怎樣救人的。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歌聲”尋找答案,從而對歌聲有了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1)歌聲給馬金納增添了勇氣和力量。
。2)歌聲給其他落水的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
。3)歌聲給救援隊傳遞了信息。
也許,學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們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這“歌聲”到底在落水的人們心中激起了怎樣的情感,它是怎樣給他們增添勇氣和力量的,教師必須帶領孩子再次深入課文。教學時,我注意引讀重點句子,理解關鍵的詞語,創設情景展開想象說話,層層深入,解決難點。
2、通過讀,了解課文中的歌聲是怎樣的歌聲。
課文以“歌聲”為線索貫穿全文。當馬金納筋疲力盡、深感絕望時,遠處海面上傳來隱隱約約、斷斷續續的歌聲頓時給了他力量,他奮力朝歌聲傳來的方向游去;小姑娘不停地唱著歌,遠處的人們也像馬金納一樣朝著歌聲聚攏過來了;援救的人們也聽到了小姑娘的歌聲,于是“一艘小艇追尋著歌聲駛來了”,落水的人們終于得救了。在教學過程中,我從課文入手,讓學生圈出描寫歌聲的詞語。這里滲透了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靜心讀文中,圈劃詞句。再讀句子理解“斷斷續續”“隱隱約約”的意思,又通過讀這些句子引導學生積累語言。
3、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文章蘊含的情感
讀文不僅要了解課文的內容,更要感悟文章蘊含的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這是在了解內容之后,更深層次的讀。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大家看到救生艇來時的心情,我用引讀的形式進行情感的滲透,使他們在讀后有所悟。教師通過引讀,滲透情感;通過范讀,激發情感;通過媒體,提升情感;創設情境,層層深入,解決教學重點、難點。
二、注重積累、讀講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
語言實踐的方式是多樣的,實踐的目的在于積累和運用。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開展了語言實踐活動。
語言實踐活動之一——詞語的積累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指出,要“綜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教學引入時,我就開始注意詞語的復習和教學,借助偏旁表義理解“觸礁”的意思,而對“觸礁”一詞的釋義環節為學生理解事情的起因為了鋪墊。在課文的學習中,老師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想象,聯系生活中的直接與間接經驗,借助想象理解“掙扎”“筋疲力盡”等詞語,又帶領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 “隱隱約約”、“斷斷續續”的意思。
語言實踐活動之二——說話的練習
說話的訓練一共安排了三次,這三次練習是層層遞進的。第一次說讓學生說說馬金納在掙扎之后怎么不游了?第二次說是讓學生說說是什么給了馬金納力量,讓他向歌聲游去?在兩次說話練習中,學生體會出馬金納心理活動中的變化,感受到歌聲給他帶來的勇氣和力量。第三次是讓學生想象大家聽到歌聲后會怎么說。學生說起來有點難度,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很好地表達,這方面有待以后加強指導訓練。
《歌聲》習題 篇9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正確書寫9個生字,讀寫由要求學會的生字組成的詞語。
1、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分析能力。
2、通過學文,體會小姑娘在困境中所表現出的不屈不撓的勇氣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英雄觀念。
教學重點
1、正確書寫易錯字,培養識字能力。
2、以讀代講,以讀促思,啟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
1、生字、詞卡
2、多媒體課件或有關課文插圖的掛圖。
一、導入
播放課件。(畫外音)1920年的一個夜晚,馬金納乘坐的輪船不幸在海上觸礁了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掙扎,等待救生船。過了很長時間,馬金納已經筋疲力盡,救生船卻還沒有來。此時的馬金納絕望了,他再也沒有力氣繼續游了,馬金納最終脫離危險了嗎?其他遇難的人獲救了嗎?《歌聲》這個故事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新課
(一)自學
1、自讀課文,圈出不懂的詞語,可以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再有不懂的問題可以向小組的其他的同學請教。
2、同桌互讀,相互糾正字音。
3、小組分段練讀。注意糾正生字讀音的錯誤,把句子讀流利。
4、指名分段讀,全班正音。
。ǘ┳R字、寫字
1、小老師領讀詞語。
2、搶答讀字。
3、交流識字方法。
4、書寫。
。ㄈ┙涣鳎▽W習第一小節)
1、讀第一小節,想象:夜時在,海上,落難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掙扎”“筋疲力盡”的意思,感受到在這樣的環境中,連馬金納這樣的大男人也“絕望”了,而這種困境,對于10歲的小姑娘更加困難。
3、朗讀。學習第四小節。齊讀。讀出人們遇難被救的欣喜及對小姑娘深深的謝意。
小結:航船遇險不是偶發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對于一個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個僅10歲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聲鼓舞著人們,她的樂觀、鎮定、不向命運屈服的勇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小姑娘的歌聲人人們以勇氣和力量,是歌聲救了大家。讓我們再讀課文,看看在困境中小姑娘是怎么樣做的。
(一)交流(學習課文二、三小節。)
1、讀文。
2、小組學習。加入自己的體會,復述或朗讀有關的句子。
3、相機引導。
從馬金納的親身體體驗中想象:人們在聽到歌后的感受,從而理解詞語“激昂”“聚攏”的含義。
。ǘ┱b讀
從表示小姑娘動作的詞語中,體會到她的樂觀、鎮定和勇氣。
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是冒出頭來,用手抹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
指名讀、男女生讀、齊讀。
。ㄈ┙涣
如果你就是馬金納,你從這次歷險中感受到什么呢?
。ㄋ模┲v故事
記住這個故事吧,在困境中樂觀的態度、鎮定的行為,不屈不撓的勇氣也是令我們受益終生的精神財富,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家人聽,再交流你們的體會。
。ㄎ澹┚毩
1、畫出課文中帶有下面詞語的句子,再抄下來。
掙扎 筋疲力盡 隱隱約約 激昂 聚攏 增添
2、照樣子寫詞語。
斷斷續續 抹一抹
3、填空。
( 。└杪暋 。ā 。┖C
4、用“激昂”造句。
。⿲嵺`
班級舉行歌詠比賽,在歌聲中感受到生活的快樂與美好。
《歌聲》習題 篇10
一、教學目標
1、認字14個,寫9個,繼續練習獨立識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想想“人們為什么感謝這位小姑娘”。體會小姑娘的樂觀、鎮定、不向命運屈服的勇氣。
3、在大致理解的基礎上積累成語“筋疲力盡”、“隱隱約約”。
二、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姑娘鎮定、樂觀、不向命運屈服的勇氣。
三、教學準備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1920年的那個夜晚,對于馬金納和和同乘一條船的人來說,是一個有著生死考驗的夜晚,今天讓我們去看看那個夜晚。
二、理解課文,體會小姑娘鎮定勇敢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
。ㄒ唬w驗沉船后絕望的環境
1、播放《泰坦尼克號》片斷
你能用幾句話來描述一下沉船后的情景嗎?
生:沉船后人們都拼命地掙扎,非常驚慌,非常害怕。
生:沉船后,驚叫聲、呼喊聲,救命聲、哭聲混成一片。
2、體會馬金納的絕望
師:船沉入海底,求生的本能讓船上的人們垂死掙扎,喊聲,叫聲,救命聲伴著冰冷刺骨的海風考驗著每一個落水的人,馬金納就是其中的一員,那么面對著這生與死的考驗,馬金納能經受的住考驗嗎?請同學們趕快讀第一自然段,哪個詞語告訴你答案了呢?
。ń^望)
師:馬金納為什么絕望了呢?請你默讀第一自然段,找出馬金納絕望的原因。
(a、 輪船是在夜間沉沒的,茫茫的大海上白天想遇到救生船都不容易,晚上就更難了。
。╞、 時間過了很久也沒有救生船來,馬金納拼命掙扎的已經筋疲力盡了,再也沒有力氣繼續游了。理解“筋疲力盡“
(c、 馬金納此時已經絕望了,他對生的希望已經破滅了。理解“絕望”
3、師:此時馬金納會怎么想?
生:茫茫大海沒有盡頭,看來我要葬身大海了。
生:我一點力氣也沒有了,不被凍死、餓死,也會被風浪卷走的。
生:我對生存不報希望了。
4、師引語:是啊,周圍一片黑暗,海面霧氣籠罩,海水冰冷刺骨,不知該往哪個方向游,也已經沒有力氣游了,此時馬金納感到孤立無援、心灰意冷。他絕望了,他喪失了求生的勇氣和信心,他向命運屈服了。一個人如果向命運屈服了,那他只能任由死神擺布,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讓我們一起把他們的垂死掙扎、把馬金納的絕望讀出來。
(二)、體會小姑娘的鎮定、勇敢、不相命運屈服的勇氣
1、師:然而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馬金納絕望的時候,他聽到了了什么?
生:歌聲
師:什么樣的歌聲?
生:隱隱約約的歌聲
生:斷斷續續的歌聲
生:清脆的歌聲
生:激昂的歌聲
師:還有什么樣的歌聲?(教師相機板書:隱隱約約、斷斷續續、清脆、激昂)
2、師:我們一起讀讀,(學生讀什么樣的歌聲)。
課件出示:突然,遠處海面上隱隱約約傳來斷斷續續的歌聲。
師:知道隱隱約約、斷斷續續什么意思嗎?為什么是隱隱約約傳來?為什么是斷斷續續?
生:因為可能馬金納離小姑娘比較遠,所以聽起來不可能很清楚所以就隱隱約約聽見。
生:我從這句話中知道為什么是斷斷續續的,因為海浪不停地打過來,所以小姑娘“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當海浪蓋過小姑娘的頭時,她不能呼吸;當她鉆出頭來時,她不但要呼吸,還要唱歌,所以她是上氣不接下氣,唱得斷斷續續。
師:說得真好,正因為這樣所以才是隱隱約約的歌聲、斷斷續續的歌聲。
3、師:讀書不能只讀表面意思,
我們知道讀書就是要從字里行間讀出它所隱藏的意思來,讓我們再來研讀這幾句話?纯茨銖哪膫字哪個詞中體會到了什么?
課件出示:在霧氣籠罩的海面上,幾個婦女正抱著一根圓木游著,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她們中間,正在高聲歌唱。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
生:我從“一次又一次”感覺到小姑娘很勇敢,她一次又一次的從海浪中冒出頭來,不止一次的從浪花中冒出頭來。
師:你能把這句話讀一讀嗎?讀出她的勇敢,你有沒有讀出這半句話中還有體現小姑娘勇敢的字詞嗎?
生:冒
師:說的真好!看屏幕:兩個句子對比a、她一次又一次從海浪中冒出頭來。
b、她一次又一次從海浪中露出頭來。
體會一下有什么不同,哪個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生:冒更好點,因為“冒出”比“露出”要困難,就更能體現小姑娘的勇敢,堅強不屈。
生:我也感到小姑娘很勇敢,我是從“她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體會到的。
師 :你從這句話的那個詞語體會出小姑娘的勇敢?
生:“又”,小姑娘很堅強,很勇敢,海水打在她的臉上,她抹一抹,再唱,再打在她的臉上,她抹一抹再唱,就是不屈服。
師:海水打在她的 臉上多少次?最終小姑娘還在唱嗎?
生:無數次,還在唱。
師:a、多么勇敢,堅強的小姑娘啊,可是這里有一個“抹一抹”這是小姑娘的什么描寫?(動作)
b、她是怎樣抹一抹,輕輕的,慢慢的,還是怎樣抹一抹?誰能做一做?(使勁的抹一抹)(找個同學到前面做)
c、臉上會是什么樣的表情?(一臉的堅強,一臉的不屈服)
d、從她的動作和表情上我們看出了她的堅定,她的頑強,她的不屈不撓,F在讓我們全體起立,邊做小姑娘的動作邊讀出小姑娘的精神。
。ㄇ懊孀鰟幼鞯耐瑢W回答問題)
師:假如小姑娘,你一次又一次從海浪中冒出頭來,抹一抹臉上的海水接著唱,a、能告訴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嗎?
。ㄎ蚁肴嗣鎸щy,面對死亡,要有勇氣,有信心去和困難和死亡做斗爭,只有有不屈不撓的精神支撐著你,才有勝利的希望,才有生還的希望,所以我要高聲歌唱)
b、大家說,她是怎么想的?
。ㄎ乙梦业母杪暯o大家勇氣,我要用我的歌聲給救生船傳去信息,讓他們來就我們。)
師:你會對一次又一次把你壓下去的海浪,一次又一次打在你臉上的海浪你說什么呢?
生:海浪你盡管來吧,我不會怕你的
生:讓海浪來的更猛烈些吧,人類堅強的意志,一定會打敗你的。
師:說得真好,你請回,同學們小姑娘面對要奪去她生命的海浪,面對一次又一次把她壓下去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現的?一起說。
面對要奪取她生命的海浪,面對一次又一次向她打來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現的?是抹一抹臉上的海水接著唱,多么鎮定勇敢,藐視死亡,不向命運屈服的小姑娘,讓我們再讀這幾句話,讓聽到你的朗讀的人都體會到小姑娘頑強。齊讀 現在你知道為什么是激昂的歌聲了吧?(激昂:激動昂揚)
師:要想把課文理解的透徹,我們不但要學會抓住重點詞語去理解,還要學會聯系生活實際,聯系上下文,還要學會對比。
在這里讓我們把小姑娘和馬金納對比一下,和遠處的人們對比一下,你有什么要說的?你是不是又一次感到小姑娘的不平凡。是啊,當一般人絕望的時候她能滿懷信心,當一般人筋疲力盡的時候,她還能堅持抗爭,當一般人感到孤立無援的時候,她還能高聲歌唱,這就是一個高于常人的小姑娘。
三、理解小姑娘的歌聲是救命的歌聲。
師:這就是絕望中的馬金納聽到的歌聲,這就是絕望中的馬金納看到的情景,請同學們想一想:
課件出示:
馬金納隱隱約約聽到斷斷續續的歌聲,他想,想到這,馬金納頓時覺得渾身有了力量,拼命朝著歌聲游去。
馬金納看到霧氣籠罩的海面上,幾個婦女正抱著一根圓木游著,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她們中間,正在高聲歌唱。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馬金納想。
師:小姑娘的歌聲給了馬金納求生的勇氣,給了馬金納力量,讓馬金納跳出了絕望。僅僅是馬金納一個人受到小姑娘的歌聲影響嗎?
課件出示: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的更遠的地方,遠處的人們隱隱約約聽到歌聲,一位婦女激動地說:“。” ;一位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凍僵的老先生顫巍巍地說:“。”
于是他們也像馬金納一樣朝著歌聲聚攏過來了。
理解“激昂”、“聚攏”
在小姑娘的歌聲的激勵下,最終怎么樣了呢?讓我們一起讀最后以自然段。
理解“終于”說明了什么?可不可以去掉?
課件出示:填空大家從內心感謝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給人們增添了,是( )救了大家。
師:課文最后說是歌聲救了大家,為什么?用“因為……所以……”回答
。]有小姑娘的歌聲,救生船很難發現遇難的人們,也很難找到零零散散的遇難人,沒有小姑娘的歌聲,絕望的人們再也沒有勇氣和力量繼續掙扎下去,所以說“是歌聲救了了大家”。小姑娘給予遇難人們的,不久是生命,而且是一種精神,是面對困境應有的態度和作為。那些獲救的人們,一生一世都會從這次歷險中汲取力量的。
師:現在你明白了為什么是隱隱約約的個歌聲、斷斷續續的歌聲、清脆的歌聲、激昂的歌聲了嗎?如果除了隱隱約約的歌聲、斷斷續續的歌聲、清脆的歌聲、激昂的歌聲,老師再讓你給歌聲加個形容詞的話,你想加個什么樣的歌聲?(救命的歌聲)
四、與小姑娘對話
師:此時,你想對小姑娘說些什么?
小姑娘聽到你的話會怎么說?
《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王二小是一位小英雄,那這位勇敢的小姑娘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影響了大家,以致讓大家獲救算不算的一位英雄?
五:聯系實際
師:同學們,最近呢我們是國難當頭,我們的四川汶川同胞正處在水深火熱當中,一幕幕感人的場面,讓我們熱淚縱橫,我們也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奉獻了我們的一片愛心,其實他們此時此刻不單單需要我們物資的救援,更需要我給予他們精神的安慰,你打算用什么來激勵那些災難中的兄弟姐妹們?
《歌聲》習題 篇11
《歌聲》是北師大第四冊第12單元小英雄中一篇主體課文,講述了在輪船沉沒后,一位不滿10歲的小姑娘用歌聲喚起自己和遇險的人們求生的勇氣,引來救生艇終于獲救的動人故事。依據以上教學內容、新課程教學理念和學生實際情況特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認字20個,繼續練習獨立識字的能力;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落水的小姑娘在生死關頭表現出來的樂觀、鎮定、不向命運屈服的勇氣;3、懂得在遇到危險時要積極想辦法,擺脫困難。我認為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面對困難的那種勇氣、樂觀的人生態度應是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是幫助學生理解歌聲是怎樣救人的。由于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距離,要使學生深切的感知,深入領悟小女孩面對困難的勇氣、樂觀,必須通過朗讀、想象等手段,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朗讀體驗法、情景對話法、鼓勵欣賞法。有了以上的教學準備,我主要通過以下幾步完成:
一、談話導入,檢查預習
直接點題,交流歌聲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可以給人們帶來快樂、可以愉悅心情、有時還可以挽救人的生命,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以讀為本,抓住“歌聲”這一線索,開展閱讀教學。
。1)通過讀了解課文中的歌聲是怎樣救人的。在教學中可以從課文入手,讓學生劃出描寫歌聲的句子,同時圈出描寫歌聲的詞語。這里滲透著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靜心讀文中圈畫詞語。
。2)根據本單元的目標理解詞語,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歌聲為什么會斷斷續續,從而引出文章中的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小女孩的堅持,遇事樂觀鎮定。
三、引導學生邊讀邊思,理解歌聲是怎樣救人的。本文的難點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歌聲是怎樣救人的。我利用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讓學生思考以往人們是怎樣救人的,同時又提出課文為什么說是歌聲救了大家?可以做情景對話練習:馬金納聽到歌聲后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其他落水的人們聽到歌聲后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救援人員聽到歌聲后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通過情景練習讓學生對歌聲有新的認識。
四、回應導語,交流感悟。開課時讓學生交流了“歌聲能給人們帶來什么?”這一話題,這時學生在學習了課文的基礎上再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談談歌聲會給自己帶來什么。這是在學習了課文后有所感悟的說,使整篇講述渾然一體。
板書設計:主要以整個事情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為線索,抓住每一部分的重點詞語,體現文章主要內容,表達思想感情,形象直觀,便于學生理解,進而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歌聲》習題 篇12
師:請你們思考,當他們聽到歌聲后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遠處的人們隱隱約約聽到聲音,一位婦女激動地說:“ !币粋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凍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說:“ !庇谑, 。
生:先小組內合作討論,再個別說。
師:假使當時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們聽了后還會有這樣的感受嗎?(指名)
生:人們會放棄對生的渴望。
生:人們會更加絕望與悲觀。
生:人們會越加恐懼與害怕。
師小結:那只會使人們更加悲哀,喪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們說這個歌聲(板書:希望)
生:朗讀最后一節(讀出獲救后的高興與興奮)
小結:誰說歌聲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聲救了大家。(板書:得救)
自我反思:“歌聲”這篇課文以馬金納為主的落水者聽到歌聲前后的表現與內心活動為重點,在這基礎上,我設計了拓展練習,通過看多媒體,使文本的內容直觀而形象,并且詳略得當,疏密有致。在讓學生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我還大面積地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他們層層深入地真切感到是歌聲救了大家,從而突破了教學重點,并且我通過讓學生比較“歌聲”與“喊救命”之間會給人們帶來的感受,更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這位小姑娘在如此危難的時刻還不停地歌唱,內心油然而生無限的敬意。朗讀時,更是把自己對小姑娘的贊美與崇敬融入其中,讀得有聲有色。
從案中的片斷中我是從創設情境為切入口,師生互動,環環相扣,讓學生在體驗語言中內化,開啟了思維,提升了情感,主題設計、畫面運用,聲響效果教學延伸等都處理得很得體有序,讓學生在情感的共鳴中記住了內容,學習了語言,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歌聲》習題 篇13
《歌聲》教學反思
古代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夫綴文章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可以說,沒有情感就沒有文章,沒有文章也就沒有語文,沒有我們的語文教學!陡杪暋愤@一課讓我們感受了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小姑娘的樂觀、自信,對生命的渴望,讓我們對小姑娘有著深深的敬意,這是情感之所在。
抓住了著眼點,我在教學時創設了情境,讓孩子們仿佛真的處在當時的事發現場,體會當時遇難者的心情,在交流的過程中有的孩子已經哭了。這樣大的災難,對他們來說太可怕了,僅是想想便嚇的要死。孩子們有了這樣的體會之后再讀課文,對文中的小姑娘有了更深的認識。
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讓孩子們充分的與文本接觸,與作者的心靈相碰撞,讓想象自由飛翔。正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孩子們深入讀文之后,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指導理解,如:一次又一次、絕望、拼命、內心……透過這些詞語,孩子們體會到了小姑娘的堅強樂觀、災難的可怕、馬金納的無可奈何、重生的喜悅……老師無須多言,只要適當點撥,孩子們的心中便會激起一層又一層的漣漪。我們的教學不僅僅是讀,還在讀中悟。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的評價是其中一科。這一科是我要努力學習的,對學生的發言給予及時的評價,也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點。通過上《歌聲》這一課,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只要我們進入文本,都會有精彩的課堂生成!
《歌聲》教學反思
對于兩年級學生來說,《歌聲》這是一篇深奧難懂的文章。由于缺乏這部分的生活經驗,學生是很難理解歌聲救人的原因。因此,除了讓學生多讀,多思,我還多次創設情景,讓他們直接接觸閱讀教材,感受、體味、揣摩,走進作品的生命。下面就閱讀教學中的體驗感悟談兩點拙見。
一、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本課的難點和關鍵就在于讓學生深刻地感悟為什么小姑娘的歌聲救了大家。但是對于一個二年級的孩子來說,由于他們的經歷太少,沉船落水,在海中拼命掙扎,在絕望中渴求生存的感覺他們根本不可能體會,也就很難真正進入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在課文引入部分,我就運用了媒體信息技術,結合聲音、圖像和文字的刺激,一下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的情感融入了當時沉船后的情景中。經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我深刻地體會到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能提高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
二、情境朗讀,感悟詞句。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讓孩子們充分與文本接觸,與作者的心靈相碰撞,讓想像自由飛翔。正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而且針對自己班級理解能力不強的原因,通過劃劃句子圈圈詞語、運用自讀、引讀、齊讀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孩子們體會到了災難的可怕、馬金納的絕望。老師無須多言,只要適當點撥,孩子們的心中便會激起一層又一層的漣漪。同時滲透讀書方法的指導:抓住句子中重點詞語的理解來讀懂句子的意思。
三、重視識字、寫字教學。對于二年級學生首先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如識字、寫字之前,找出自己認為難讀、難寫的字。通過同桌合作學習、交流討論,使學生逐漸形成獨立識字和寫字的能力與習慣。二年級寫字教學的重點是提高寫字的質量,不僅要求把字寫正確,還要指導學生把字寫端正,寫美觀。另外,還要注意糾正學生的寫字姿勢,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總之,識字、寫字教學只要抓住了重點,就可以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歌聲》教學反思
《歌聲》是北師大教材二年級下冊的一篇主題課文,主題圍繞“小英雄”進行教學,課文表現了落水后的小姑娘在危難時刻白哦先出正義的信念,無所謂挺身而出的英雄氣概。目的是讓學生樹立“英雄”的概念,崇敬英雄,向英雄學習。
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紤]到孩子心理感悟能力不足的特點,我設計本節課教學時,是在上節課讀文識字的基礎上,從關鍵句子入手,從關鍵字詞入手,利用多媒體,聯系生活實際去理解品讀,并于讀中悟情、悟中表情,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在教學《歌聲》這一課時,從許多方面進行了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后,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創設了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了興趣,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
二、巧妙地引導點撥,激活了學生思維,使學生想說、有話可說、說得得體。比如,當看完海難,學生說出了:害怕、恐怖、可怕、緊張、驚恐等感受;還說出了我會抓住漂浮的物體,我會拼命游等辦法。我讓學生聯系實際理解“筋疲力盡”。在感受了小姑娘的英雄形象,體會了小姑娘的優秀品質后,我提問:你想對小姑娘說些什么?學生情緒激昂,用豐富的語言贊美了小姑娘,并表示要向小姑娘學習,都認為她是當之無愧的小英雄。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就在其中已經不知不覺地提高了。
三、重視激勵性評價,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展示自我的信心。我認為肯定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能給學生以充足的自信與鼓舞。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他們更需要老師的肯定和贊賞。對于每一位學生的出采發言,我會用不同的語言稱贊他們。比如說:你很聰明、你的知識真豐富、你很會想問題、你看的書真多、老師和你的想法一樣。
四、恰當地運用了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課上我借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親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海難,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突破了教學難點。
當然,課堂中可能還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關注的面積不夠,忽視了一些學困生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虛心向前輩們請教。
《歌聲》反思
《歌聲》寫的是1920年的一個夜晚,一艘輪船在海上行駛,不幸觸礁,船沉了,落水的人在水中拼命掙扎,他們在游得筋疲力盡之時都感到絕望,但一個十歲的小姑娘卻在海水的沖擊下高聲歌唱,以她的樂觀和鎮靜挽救了遇難者。
在教學中,我抓住了“絕望”,讓學生體會在當時情況下,馬金納的四周什么也沒有,有的只是漆黑的夜晚,茫茫的大海,冰冷刺骨的海水和呼嘯著的海風,還有周圍人的喊叫聲,救命聲,通過朗讀以及想象感受絕望的心情,再次引出描寫歌聲的句子,深刻理解歌聲給了大家勇氣和力量,歌聲救了大家。
對于一個二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經歷的太少了,沉船落水,在海水中拼命掙扎,在絕望中求生存的感覺他們根本不可能有。所以,要深刻地體會出為什么說小姑娘是“英雄”,是她的歌聲救了大家。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之所在。
我通過語言誘導、啟發,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能夠直接感知,如身臨其境,并展開豐富的聯想,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音樂的襯托下學生進入到了那種生死攸關、萬分緊張的情境之中,在我的語言渲染及引導下,他們體會到了遇難者的 “絕望”。這樣一來,不由得對在風浪中高聲歌唱的小姑娘肅然起敬,對小姑娘的勇敢與鎮靜發自內心的感嘆:“小姑娘,你真了不起!”“小姑娘,你真勇敢!”“小姑娘,你真是個小英雄,我要向你學習,陷入困境不慌張,勇敢鎮靜地想辦法。”
《歌聲》習題 篇14
一、案例背景
小學語文二年級第二學期第22課《歌聲》,是一篇十分感人的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一位小姑娘在一次海難中以自己的歌聲給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并用歌聲召喚來了救生船,最終使大家都得救了。從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姑娘那堅強、樂觀的性格,得到了一次心靈的震撼,情感的共鳴。
課文的重點是體會歌聲是怎樣幫助人們獲救的;課文的難點是感受小姑娘在危險面前的樂觀與堅強,從而內化為學生自己的一種可貴品質: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要永遠保持樂觀與堅強,不被生活中的任何挫折與危險嚇倒。
二、案例情景
片段之一——情景引入法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都能聽到歌聲。聽,清晨的樹林里,鳥兒在鳴唱;有趣的動畫片中,花仙子在歌唱;美麗的大海邊,海水與月光在私語呢!
媒體出示畫面與歌聲:“鳥兒鳴唱”(《百鳥朝鳳》)、“花仙子動畫”(《花仙子之歌》)、“海水與月光私語”(《月光曲》)。
師:你能形容一下自己聽到的歌聲嗎?
生1:悠揚的歌聲。
生2:美妙的歌聲。
生3:快樂的歌聲。
……
師:歌聲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歌聲》,卻是發生在一個特殊的環境里,在一個非常危難的時刻響起——
生:個別讀課題,再齊讀課題。
生:(質疑)誰在哪兒唱歌?
為什么要唱歌?
歌聲是怎樣的?起什么作用?
……
[自我評析:整堂課一開始,我用情景引入法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了。隨著課題的揭示,學生的腦海里馬上出現了許多小問號:誰在哪兒唱歌?為什么要唱歌?歌聲是怎樣的?起什么作用?……于漪老師曾說:“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問,使學生的思維靈動起來;疑問,使學生急于想學習課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高昂的興趣,便邁出了整堂課成功的第一步。]
片段之二——情景再現法
師:為了回答這一系列的問題,讓我們把時間追溯到1920年的一個夜晚,馬金納乘坐的輪船不幸在海上觸礁了——(錄相出示觸礁的一幕)
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掙扎——(錄相出示船沉,人們掙扎的凄涼場面,并配以無限凄婉的樂曲)
生:全神貫注地觀看。
生:聲情并茂地朗讀上面錄相展示的第一節。
[自我評析:情景再現法,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有了真實的感受,再讓他們讀好這一節,可謂是水到渠成。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老師,達到情感的交融。]
片斷之三——“歌聲”突現法
師: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瘋狂的海水把落水者都沖散了。它隨時會吞噬大家的生命!咦,突然海面上傳來一陣陣歌聲——(在全場安靜片刻后,播放小女孩激昂、斷續的歌聲)
課文是怎么描寫這歌聲的?
生:(出示句子)突然,遠處海面上隱隱約約傳來斷斷續續的歌聲。
生:(出示句子)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生:感情朗讀句子,重讀表示歌聲特點的詞。
師:歌聲為什么會是斷斷續續的呢?配樂范讀第3節。
生:(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
師生:伴著兇猛的海浪聲朗讀這句句子。
師:你覺得這是位怎樣的小姑娘?
生1:我覺得這是位勇敢、不怕困難的小姑娘。
生2:我覺得這是位非常樂觀的小姑娘。
……
[自我評析:“歌聲”突現法把文中描寫歌聲的句子貫穿了起來。此時,學生看到這位小姑娘在如此危難的時刻還不停地歌唱,內心油然而生無限的敬意。所以,讓學生說說這是位怎樣的小姑娘時,他們有感而發,有話可說。朗讀時,更是把自己對小姑娘的贊美與崇敬融入其中,讀得有聲有色。]
片斷之四——“連環畫”展現法和練習拓展法
師:當時,那些落水者都從內心感謝這位小姑娘,這是為什么呢?
生:(出示句子)是她,用自己的歌聲給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是歌聲救了大家。
生:學習“增添”,并為“添”編順口溜。
生:(再次質疑)歌聲為什么給人們增添勇氣和力量?歌聲為什么會救人?
師:先看馬金納聽到歌聲前后表現的句子。
生:(出示句子)馬金納已經筋疲力盡。他絕望了,再也沒有力氣繼續游了。(出示“連環畫”1,讀出絕望的語氣)
生:(出示句子)馬金納頓時覺得渾身有了力量,拼命朝著歌聲游去。(出示“連環畫”2,讀出內心充滿希望的語氣)
師:當時,馬金納是怎么想的?生:這茫茫大海沒有盡頭,看來我要葬身大海了。
生:我一點力氣也沒有了,不是被凍死、餓死、也會被風浪卷走。
……
生:那是小姑娘的歌聲,多么清脆、激昂。
生:在危難時刻,連一個小姑娘都這么堅強,我怎么能放棄生命呢?
生:人生中多少風浪,我都走過來了。這次,我一定也能度過難關,與親人團聚!
……
師:歌聲不僅給馬金納增添了勇氣和力量,也給其他落水者增添了勇氣和力量。(出示“連環畫”3)
。ǔ鍪就卣咕毩暎┖oL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遠處的人們隱隱約約聽到歌聲。一位婦女激動地說:“ ”;一個小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凍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說:“ ”。于是他們 。
生:先小組內合作討論,再個別說。
師:歌聲把落水的人們召喚了過來,還把什么也召喚了過來?
生:(出示句子)終于,一艘小艇追尋著歌聲駛來了。(出示“連環畫”4)
生:理解“追尋”的意思,讀出高興的語氣。
師生:引讀,是小姑娘用自己的歌聲——(給人們增添勇氣和力量),是歌聲——(救了大家)。
[自我評析:以 “馬金納”為主的落水者聽到歌聲前后的表現與內心活動,是整堂課的重點。我把當時的情景畫了一幅又一幅學生特別喜歡的連環畫,還設計了拓展練習,使文本的內容直觀而形象,并且詳略得當,疏密有致。我還大面積地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他們層層深入地真切感到是歌聲救了大家,從而突破了教學重點]
片斷之五——拓展思維法
師:課文中的歌聲不但給人勇氣和力量,可以救人,歌聲還能給人們帶來什么?生1:海頓的《告別交響曲》,是一張“優雅的請假條”,可以替樂師們請假。
生2:搖藍曲令嬰兒安然入睡。
生3:鬧鐘的歌聲催人準時起床。
生4:白鯨聽到歌聲,會快活地游動。
生5:美妙的舞曲響起,人們翩翩起舞。
生6:《義勇軍進行曲》曾喚起一代熱血兒女為新中國的崛起而奮戰。
……
[自我評析:“大語文”的概念應貫穿于語文教學之中,課內的知識應向課外廷伸。]
片斷之六——首尾呼應法
師:(再次出示“小鳥鳴唱”圖,“花仙子動畫”圖,“大海私語”圖,以及“小姑娘歌唱”圖。)聽,小鳥的啁啾帶來生機,花仙子的歌唱帶來快樂,大海的呢喃帶來安詳……讓我們去傾聽大自然的歌聲,欣賞生活中的樂曲吧!即使在挫折與危險面前也要像文中的小姑娘那樣,永遠——
生:(出示)樂觀與堅強。
[自我評析:整堂課至此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小姑娘的樂觀與堅強再一次叩響了學生的心扉,成了他們一生的榜樣。]
三、案例反思
隨著課堂教學改進的不斷深入,我也不斷地改變以前扣住教案,按部就班的教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靈動的教學風格。我所追求的教學藝術風格是智慧與創新的,我所追求的課堂效果是師生思維的不斷碰撞,學生的課堂回答更是妙趣橫生。
我覺得,語文教學一定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讓學生的思維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充分地活躍起來。教師要做到目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生,并帶著親切的教態、自信的笑容以及完美的教案設計走進課堂,用自己的智慧與優美的語言跟學生充分互動起來,形成師生“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圍。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滋有味的,才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藍。
有人說“一堂課如同一首交響樂”,有序曲、有高潮、有結尾。我覺得自己在《歌聲》一課的教學中,就像是一位出色的指揮員,采用了“情景引入法”,“情景再現法”,“歌聲突現法”,“連環畫展現法”,“練習拓展法”,“拓展思維法”,“首尾呼應法”等多種策略,調動了每一個演奏員(即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演奏出一支迭聲起伏的樂曲,給學生、給所有聽課的教師、也給自己以藝術的享受,真心體現了二期課改的精神實質。
四、[專家點評]
從案中的片斷中體現了教師能從創設情境為切入口,師生互動,環環相扣,讓學生體驗語言中內化,開啟了思維提升了情感,主題設計、畫面運用,聲響效果教學延伸等都處理得很得體有序,讓學生在情感的共鳴中記住了內容,學習了語言,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歌聲》習題 篇15
《歌聲》教學案例設計
設計意圖
《歌聲》是二年級(下)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記敘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個夜晚,一艘輪船不幸觸礁沉沒,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掙扎。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海里一邊掙扎一邊唱歌,她的歌聲給了大家勇氣和力量,激勵落水者堅持、堅持、再堅持!她的歌聲也引來了救生船。她用歌聲救了落水的人們。
課題《歌聲》便是文眼,第一自然段敘述事情的起因,落水人從希望到絕望的處境。第二至四自然段由歌聲串起,縈繞的歌聲給馬金納希望,給其他落水者力量,救生艇也尋聲而來。課文從描寫馬金納的落水入手,由點到面,寫出落水者從落水到獲救的全過程。課文對唱歌小姑娘的細節描寫和結尾處人們對小姑娘的感謝,表現出小姑娘在逆境中的堅強,并帶給別人勇氣和力量的美好形象。
這篇課文含義深刻,對于二年級的孩子是有一定難度的。那么這篇難度較大的課文我該如何由淺入深地把握,使二年級學生既可以接受又能有所提高,是我教學的關鍵。有所感才能有所悟,有所悟才能走入文本傾情表達。然而二年級孩子的世界里對“死亡”兩個字,沒有痛徹心扉的體驗,又該如何去體會當時遇難人們那種絕望的心情?如何體會聽到歌聲后,給予人們的那種勇氣和力量呢?
針對二年級孩子心理感悟能力不足的特點,我決定降低理解難度,從關鍵句子入手,從關鍵字詞入手,盡量聯系生活實際去理解品讀,并于讀中悟情。在深入研究教材之后,我以“歌聲”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并一線貫穿全課堂。
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會本課的生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課文,合作探究,感受小女孩的堅強。
在課文情景中,學習生字“掙”,了解含義,識記字形。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誦讀體會,感受小姑娘用歌聲給大家帶來的勇氣和力量以及獲救者們對小姑娘的感激。
教學重點:用多種形式學習、積累詞語。通過朗讀,感悟小姑娘遇險時的堅強和歌聲傳遞的力量。
教學難點:通過語言文字,感受歌聲給人們帶來的求生力量,堅持到底的意志,對生存的勇氣。
一、復習
1.復習鞏固
(1)出示詞語:不幸 掙扎 聚攏 增添 隱隱約約 觸礁
。2)開火車讀。提醒后鼻音的字要讀準。
。c評:低年級語文學習以識字寫字為主,復習中鞏固詞語十分必要。讀準詞,才能讀通句,讀順才能讀出味兒,讀懂語境和語情。)
2.理解“觸礁”
。1)你們知道什么叫觸礁嗎?生聯系上下文讀。
(2)師指“礁”介紹,江河、海洋中隱沒在水下或落出水面的巖石。
船只在航行中撞上礁石,會造成船體受損、漏水、船體擱淺,嚴重的還會造成船只的沉沒。
(點評:在課文情境中理解詞語“觸礁”,識記字形,了解“礁”中石字旁表義,在低年級識字效果較好。教師用詞語描繪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詞語,了解觸礁的嚴重,學生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促使他們如臨其境,極大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為學習下文作鋪墊,自然過渡到第一自然段的學習。)
二、學習課文
。ㄒ唬⿲W習第1自然段
1.緊扣對“觸礁”的理解,師講述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
。ɑ脽簦1920年的一個夜晚,馬金納乘坐的輪船不幸在海上觸礁了。)
同學們,說說你現在想知道什么?
。c評:激發學生探究的意識,表達的欲望,讓學生自讀自悟,自主獲得知識,發現問題,體悟感情,讓學生在課堂的前十分鐘就能積極地投入課堂,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2.自由輕聲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你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交流: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掙扎,等待著救生船。(幻燈出示)
。1)學生交流中,師相機評價:船沉了,后果很嚴重。
。2)理解“拼命掙扎”:
①你看到了嗎?你聽到了嗎?引導想象,感受落水人求生的希望。
②教學“掙”
師相機總結學生的發言:大聲呼救,揮舞著手臂,(板書:提手旁)爭取著求生的機會。(板書:掙)現在你記住這個字了嗎?
③出示手板“拼命掙扎”。指名讀詞。
。3)指名讀句子。
小結:落水的人們掙扎著等待著救生船,抱著求生的希望。
板書:希望
b你還知道了什么?
交流:過了很長時間,馬金納已經筋疲力盡,救生船卻還是沒有來。馬金納絕望了,他再也沒有力氣繼續游了。(幻燈出示)
。1)你看到了什么?學生交流
(2)相機小結學生的發言,理解“筋疲力盡”:沒有力氣喊了,沒有力氣游了,這就叫——筋疲力盡。指名讀。
。3)通過反問,引讀課文:馬金納怎么不呼救了?馬金納怎么不游了?這樣不就是等死嗎?
。c評:老師問,學生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老師問,學生結合對“筋疲力盡”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回答,課文中的情境誘發學生的真切情感,學生憑借從誦讀中獲得的感受與體驗,或再次進入課文誦讀,或有感而發,以己度人,感受其情。)
3.總結:落水時抱著求生希望的馬金納在長時間等待后已經心力交瘁。他絕望了。
板書:絕望
。ǘ⿲W習第2-4自然段
1.就在這時,海面上傳來了歌聲。
出示:突然,遠處海面上隱隱約約傳來斷斷續續的歌聲。(幻燈出示)
是什么樣的歌聲?邊讀邊想,用筆圈畫出描寫歌聲的詞語。
結合上下文理解“隱隱約約”聽不清。“斷斷續續”時有時無。
2.歌聲給海上的人們帶來了什么?自由讀第二至四自然段。
交流:
(1)馬金納頓時覺得渾身有了力量,拼命朝著歌聲游去。(幻燈出示)
馬金納,你怎么有了力量?游的時候,你在想什么?
(點評: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人物內心,說話環節設計重在讓學生體會馬金納有力量的原因。)
指導讀。
。2)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遠處的人們像馬金納一樣聚攏過來了。(幻燈出示)
①你們怎么也游過來了?是什么給了你力量?學生交流。
、趲熢u價:你們和馬金納有相同的感受。
、鄢鍪荆何翌D時覺得渾身有了力量,拼命朝著歌聲游去。(幻燈出示)
指名讀,齊讀。體會人們和馬金納一樣,從歌聲中獲得了力量。
(點評:學生理解人們像馬金納一樣渾身有了力量不再困難,當學生體會人物內心后,引導學生帶著感受回歸文本。教學中,把“馬金納頓時覺得渾身有了力量,拼命朝著歌聲游去。”一句的主語換成“我”,讓學生在誦讀第一人稱中,體會到每一位朝歌聲游去的落水者都與馬金納有相同的感受,他們都從歌聲中獲得了勇氣和力量。)
。3)這神氣的歌聲帶給落水者力量,讓他們聚攏在一起,還帶來了什么?
終于,一艘小艇追尋著歌聲駛來了。ɑ脽舫鍪荆
、倌阕x懂了什么?
、诶蠋熞龑Вu價,指導朗讀:
長時間的等待啊——突出“終于”
真的有小艇了!——突出“一艘小艇”
小艇是向我們這里駛來的!——突出“尋著歌聲駛來”
。c評:這句話的含義很豐富,不同的側重便可以體會出不同的感情。在閱讀指導中,讓學生在自由朗讀中進行多元化的理解。)
3.歌聲是哪來的?
不久,馬金納看到,在霧氣籠罩的海面上,幾個婦女正抱著一根圓木游著,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她們中間,正在高聲歌唱。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了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幻燈出示)
指名讀。
4.你想對她說什么?
人們表達著感激。(圍繞感激,老師指導說話。)
幻燈:感謝你,是你用歌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評:語文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涵。課標中指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老師用課文結尾的最后一句話的主干,作為練習說話的句式。在這里的說話,旨在激發學生發揮想象,表情達意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5.幻燈出示最后一句:大家從內心感謝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歌聲,給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是歌聲救了大家。
齊讀
6.總結:小姑娘用歌聲,帶給人們希望,小姑娘用歌聲,給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小姑娘用歌聲救了大家。
板書: 。ㄔ“絕望”和“希望”之間) 勇氣 力量
三.教學生字“掙”
指導書寫:左窄右寬,第7筆橫拉長,寫在橫中線上。
板書設計:
22 歌聲
勇氣 力量
絕望 希望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緊扣“歌聲”,聽到歌聲,馬金納重拾勇氣和力量,聽到歌聲,人們同馬金納一樣聚攏過來,聽到歌聲,救生艇駛來,用歌聲串起課文的2-4自然段三條線。在教學中,重品讀、重感悟、重表達,師生、生生,在文本間互動,深情體會、深刻感受歌聲中的勇氣和力量。
一、以讀為本,抓住“歌聲”這一線索,開展閱讀教學
1、引導學生邊讀邊思,理解歌聲是怎樣救人的。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回文圍繞“歌聲”尋找答案,從而對歌聲又有了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1)歌聲給馬金納增添了勇氣和力量。
。2)歌聲給其他落水的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
。3)歌聲給救援隊傳遞了信息。
也許,學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們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這“歌聲”到底在落水的人們心中激起了怎樣的情感,它是怎樣給他們增添勇氣和力量的,教師必須帶領孩子再次深入課文。教學時,我注意引讀重點句子,理解關鍵的詞語,創設情景展開想象說話,層層深入,解決難點。
2、通過讀,了解課文中的歌聲是怎樣的歌聲。
課文以“歌聲”為線索貫穿全文。當馬金納筋疲力盡、深感絕望時,遠處海面上傳來隱隱約約、斷斷續續的歌聲頓時給了他力量,他奮力朝歌聲傳來的方向游去;小姑娘不停地唱著歌,遠處的人們也像馬金納一樣朝著歌聲聚攏過來了;援救的人們也聽到了小姑娘的歌聲,于是“一艘小艇追尋著歌聲駛來了”,落水的人們終于得救了。在教學過程中,我從課文入手,讓學生圈出描寫歌聲的詞語。這里滲透了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靜心讀文中,圈劃詞句。再讀句子理解“斷斷續續” “隱隱約約”的意思,又通過讀這些句子引導學生積累語言。
3、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文章蘊含的情感
讀文不僅要了解課文的內容,更要感悟文章蘊含的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這是在了解內容之后,更深層次的讀。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大家看到救生艇來時的心情,我用引讀的形式進行情感的滲透,使他們在讀后有所悟。教師通過引讀,滲透情感;通過范讀,激發情感;通過媒體,提升情感;創設情境,層層深入,解決教學重點、難點。
二、注重積累、讀講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
語言實踐的方式是多樣的,實踐的目的在于積累和運用。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就開展了許多語言實踐活動。
語言實踐活動之一——詞語的積累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指出,要“綜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教學引入時,我就開始注意詞語的復習和教學,借助偏旁表義理解“觸礁”的意思,而對“觸礁”一詞的釋義環節為學生理解事情的起因為了鋪墊。在課文的學習中,老師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想象,聯系生活中的直接與間接經驗,借助想象理解“掙扎”“筋疲力盡”等詞語,又帶領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 “隱隱約約”、“斷斷續續”的意思。
語言實踐活動之二——說話的練習
說話的訓練是這篇課文的教學特色,一共有三次說話練習,這三次練習是層層遞進的。第一次說讓學生說說馬金納在掙扎之后怎么不游了?第二次說是讓學生說說是什么給了馬金納力量,讓他向歌聲游去?在兩次說話練習中,學生體會出馬金納心理活動中的變化,感受到歌聲給他帶來的勇氣和力量。第三次說是在大家得救之后,讓學生說說想對小姑娘說的話,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感謝”把感受表達準確、清楚。這是在學了課文的基礎上,有所感悟的說。
《歌聲》習題 篇16
教學目標:
1、能掌握課后的10個生字;指導學生正確書寫“抹”“播”。
2、正確理解“隱隱約約”“掙扎”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積累“隱隱約約”“斷斷續續”“清脆”“激昂”等詞語。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歌聲是怎樣幫助人們獲救的。
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歌聲是怎樣幫助人們獲救的。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一、歌曲導入,引出歌聲。
1、歌曲引入:先請大家欣賞一首歌。
2、不同的歌聲帶給人們的感受也不同,聽了剛才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
3、歌聲不僅能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環境中還會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呢!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正是以歌聲為題,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出示課題:19、歌聲
二、創設情景,走進課文。
1、笛聲引入,閉眼想象:(放笛聲)故事就在這汽笛聲中開始了。1920年的一個夜晚,海風嘯嘯,無邊無際的大海上行駛著一艘大輪船。船上燈火通明,馬金納和其他乘客一樣在船艙里興奮地唱啊、跳啊,快樂極了!
2.創設情景,體驗失望:忽然,他們感覺到船身猛烈地晃動了一下,接著就聽見有人大聲地喊叫:“不好了,輪船觸礁了,要沉船了,快跑。”“撲通,撲通……”人群一個一個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掙扎,可是救生船還是沒有來。請你們設想一下,此時的他們會遇到什么困難?(指名)
3、小結:是的,海水冰冷刺骨,人們的力氣也已經耗盡,大家都認為自己已經毫無生還的希望,此時的人們可以說是絕望了。
馬金納也不例外,你們瞧,(出示:過了很長時間,馬金納已經筋疲力盡了,他再也沒有力氣繼續游了。)誰愿意來讀讀這句話?(指名多人,在指導朗讀中理解“筋疲力盡”,并體會馬金納的絕望。)
4、這群遇難的人們命運如何?你們想知道嗎?
打開書,自由地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5、逐段指名讀。適當正音
三、品詞品句,認識歌聲。
1、過渡:讀了課文后你們知道故事的結果了嗎?(指名)是誰救了他們?(板:歌聲)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是她,用自己的歌聲,給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是歌聲救了大家。
2、這是怎樣的歌聲啊?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請你們再自由地讀讀課文的2、3小節,讀完后劃出描寫歌聲的句子,并圈出能夠體現歌聲特點的詞語。
3、(指名)出示句子:
。1)突然,遠處海面上隱隱約約傳來斷斷續續的歌聲。
(2)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4、句中哪些詞語體現了歌聲的特點,那是怎樣的歌聲?(指名)板: 隱隱約約
(貼) 斷斷續續 的歌聲
清脆、激昂
5、隨機學習生字:隱、脆 昂 播。
6、為什么歌聲是隱隱約約?斷斷續續?清脆、激昂?你讀懂了嗎?讀懂哪個就說哪個?(指名)
隨機:
。1)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
(2)斷斷續續:指名學生,從文中找出原因。
①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
、冢úシ藕@说穆曇簦┞!兇猛的海浪打過來了!
、蹘熒献髯x:洶涌的波濤一次又一次向她襲來,一次又一次地打斷他的歌聲,可這位勇敢的姑娘,卻只是 ,又 。
④小結:就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小姑娘還不停地唱歌,她真是勇敢而又樂觀!讓我們一起在來讀讀這句句子。
(3)清脆、激昂:
、僦该嗳,讓學生暢所欲言
②小結:對,這個小姑娘堅信一定會有人來救她的,同時她還想把自己的這種信念傳給每一個遇難的人。
(4)出示句子:(指導讀好這兩句話)
、偻蝗,遠處海面上隱隱約約傳來斷斷續續的歌聲。
②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四、想象說話,深入學習。
1、學到這,我們不禁有個疑問,歌聲怎么能救人性命呢?為什么課文說是歌聲救了大家?首先,我們來看看馬金納聽到歌聲后是怎樣的表現?(指名)
出示:馬金納頓時覺得渾身有了力量,拼命朝歌聲游去。
2、指名讀、師范讀、齊讀。
3、不僅是馬金納這樣,其他落水者也一起聚攏過來。請你們思考,當他們聽到歌聲后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遠處的人們隱隱約約聽到聲音,一位婦女激動地說:“ 。”一個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凍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說:“ ”于是, 。
4、假使當時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們聽了后還會有這樣的感受嗎?(指名)
5、小結:那只會使人們更加悲哀,喪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們說這個歌聲(板:增添勇氣和力量)
6、歌聲不僅把落水的人召喚過來,還把什么也召喚來了,讀讀課文的最后一節?(指名)板:向救生艇傳遞信息
7、誰說歌聲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聲救了大家。(板:救命的)
引讀:小女孩的歌聲,不僅給人們 ,還 ,所以這歌聲是 。
板書:
19、(救命的)歌聲
隱隱約約 增添勇氣和力量
斷斷續續 的歌聲
清脆、激昂 向救生艇傳遞信息
《歌聲》習題 篇17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 認讀13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1、 認讀本課生字13個,會寫9個生字
2、 能正確讀文,了解大致內容
三、教學準備:
字卡、錄音機、磁帶
四、教學過程:
。ㄒ唬⿲耄和瑢W們,你們喜歡唱歌吧!聽著歌聲你的心情怎么樣?在1920年的一個夜晚,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用嘹亮的歌聲挽救了大家的生命。板書:歌聲,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個故事吧!
(二)聽錄音:《歌聲》
。ㄈ﹩枺郝犃诉@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初讀課文:邊讀邊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并標出自然段。
。ㄎ澹┙M內相互交流(相互質疑、相互解答)。
。┙M內的問題在全班交流(師生相互答疑)。
。ㄆ撸┛幢菊n要求會認會寫的字,挑出難記易錯的字,大家探討識記方法共同解決。
。ò耍y讀生字:
1、 開火車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請小老師幫助解決)
2、 “你指我讀”游戲:為全對的同學擊掌鼓勵。
3、 搶讀比賽。
(九)多音字:
zhá (掙扎)
zhā (扎根)扎花扎實扎針
。ㄊ┲该謩e讀課文
(十一)指導寫字:
1、 生觀察指出易錯字
2、 重點指導:幸:下面是“羊”字少一橫
昂:與“迎”比較
聚:第十筆是“丨”注意下面部分的寫法
攏:與“擾”區別
添:注意右下的寫法
3、 學生讀讀寫寫
(十二)作業:
1、 生字、詞
2、 讀課文
。ㄊ┌鍟O計及課后隨筆:
歌聲
幸 昂 聚 攏 添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落水的小姑娘在生死關頭表現出來的樂觀、鎮定、不向命運屈服的勇氣。
2、 懂得在遇到危險時要積極想辦法擺脫困境。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面對困境時那種勇敢、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準備:
錄像《鐵坦尼號》沉船時人們驚慌的場面
四、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師敘述生想象)
黑暗中,海風呼嘯,大海中行駛著一艘巨大的游輪,船艙里人們在盡情歡笑,突然,船身劇烈搖晃起來,人們立刻慌亂起來,船漸漸下沉,落水的人在冰冷刺骨的海面上拼命掙扎,過了很長時間,救生船還是沒有到,人們已經筋疲力盡,再也沒有力氣繼續游了……此時此刻,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ǘ┳x第一自然段,體會馬金納“絕望”的心情
(三)師:在這時,情況發生了什么變化?請你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
。ㄋ模┱n件演示:馬金納頓時覺得渾身有了力量,拼命朝著歌聲游去。
請你再讀讀這個句子,體會這兩個詞的意思,談談你又有什么新的體會?
。ㄎ澹⿴煟哼@是誰在唱歌?她為什么這樣做?大家為什么感激她?
請你默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M交流(如有疑問可在組內解決)
(七)質疑:組內未解決的問題大家討論交流
(八)齊讀課文:
(九)想象:假如沒有歌聲會怎樣?
。ㄊ┎シ配浵瘛惰F坦尼號》
。ㄊ唬┻@個小姑娘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談感受,體會小姑娘樂觀、鎮定、不向命運屈服的勇氣)
(十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危險時你會怎么辦?
(十三)作業:
1、 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 預習《江凡》
。ㄊ模┌鍟O計及課后隨筆:
歌聲
小姑娘 救大家
(勇敢 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