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通用7篇)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篇1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記敘了湯姆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釣到的大鱸魚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公共規定。教這篇課文,不但要指導學生認認真真把課文讀好,弄清課文講的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明白課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我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自學交流為主,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1、這是一條什么樣的魚?2、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3、結果怎樣?討論第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魚的大,體會湯姆的舍不得。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我采用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辯論的方法,讓“父親”和“湯姆”各自找出理由來說服對方。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在辯論中明白:魚必須放掉,因為公園的規定必須遵守。第三個問題:結果怎么樣?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從湯姆的行為中受到影響,并以此為榜樣。
在整個的教學設計中,我能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做到時間充足有保證,形式新穎有變化,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在辯論中明理。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篇2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記敘了湯姆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釣到的大鱸魚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公共規定。教這篇課文,不但要指導學生認認真真把課文讀好,弄清課文講的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明白課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我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自學交流為主,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1、這是一條什么樣的魚?2、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3、結果怎樣?討論第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魚的大,體會湯姆的舍不得。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我采用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辯論的方法,讓“父親”和“湯姆”各自找出理由來說服對方。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在辯論中明白:魚必須放掉,因為公園的規定必須遵守。第三個問題:結果怎么樣?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從湯姆的行為中受到影響,并以此為榜樣。
在整個的教學設計中,我能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做到時間充足有保證,形式新穎有變化,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在辯論中明理。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進述的是湯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釣到的大鱸魚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學生時時處處都要嚴格自律。這也是本課較難突破的重點目標。
作為三年級的孩子,較難理解這篇文章其中蘊含的道理。如果對文本處理不好,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兩種分離:第一,注重了思想教育的內涵,而淡化了語言文字,談化了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使得人文性與工具性分離開來而上成思品課。第二,在教學中,很容易把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傳導或強加給學生,讓學生的嘴說成人的話,使教師、學生、文本分離。基于這樣的思考,對這篇課文,我采用讓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將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讓學生在感悟語言,理解內容的過程中,與文本,與作者,與文中主人公對話,讓學生對生活,對周圍的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和思考,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會做人。
一、多種形式朗讀,培養學生語感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學語文課本,幾個重要項目里頭有一個項目,就是好好地讀,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就是領會它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這課時,我不是對文章進行仔細地分析,而是針對課文的精彩片斷,讓學生通過輕聲讀、默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感悟,體會語言的優美、用詞的精當,然后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讀課文,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最后達到運用的目的。學生對課文的感情朗讀,能夠通過有聲語言再現作品的情景,從而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
在教學時我抓住文中描寫湯姆的三處心情變化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課文,并通過不同形式的重復朗讀爸爸的那句話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又創設了分角色表演父子對話,在師生、生生互動的朗讀與評讀中加深對“必須”、“斬釘截鐵”、“不管有沒有人看見,都應該遵守規定”等重點詞句的情感體驗,在學生對課文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產生共鳴,加上教師適時引領、點撥,使學生對學會做人有正確的認識和感悟。
二、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教學中,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重點詞句,感受文章用詞的精當,從而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學習第二部分時,通過“套上、甩起、拋向” 等釣魚動作的理解,體會湯姆的技術嫻熟、經驗的豐富,“劃破、沉入、泛起”等動詞可讓學生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小心翼翼刻畫了湯姆當時的情態,形容他小心謹慎,不敢絲毫疏忽的樣子,非常貼切。再加上“湖面泛起一圈圈銀色的漣漪”使得這一段描寫更富詩意。引導學生多讀句子,以便加強對詞語的積累。教學第三部分時,引導學生感悟湯姆心情變化,讓學生找出表現湯姆心情的詞語,學生也能很快地找出“不情愿、慢吞吞、嘆了口氣”等詞語。“慢吞吞”一詞不只惟妙惟肖地勾勒了湯姆當時的情態,而且有著豐富的內涵。他表明盡管內心不情愿,有點舍不得放掉大鱸魚,但是在爸爸的堅定態度面前又不得不這樣做的心態,十分貼合小孩的心理。
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個體的語言實踐活動。這需要教師根據不同課文的特色,設計出不同的語言實踐訓練,使學生用新學到的語言材料,進行說話、寫話訓練。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中,在學生對課文充分理解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例如:聯系遵守交通規則來談;聯系愛護花草來說;聯系校園生活中保潔來談等等。)加上教師適機引領、點撥,使學生對學會做人有正確的認識和感悟,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注重課外積累,豐富學生積淀
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內化、吸收,外顯、運用。一堂課有所收獲,有所積累是很重要的。這堂課我相機讓學生進行古詩的積累,通過讀背古詩《江上漁者》,體會人們為了嘗到鱸魚的味美出沒在風波里,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聯系湯姆,讓學生再次體會湯姆不愿放掉鱸魚的原因——我也想嘗一嘗鱸魚的味道。他內心有什么想法,發揮想象,說一說。
四、人文關懷,促進學生品行的形成
在讀懂課文的內容之后,我安排了這樣一道練習:讓學生來談談在現實生活中哪些是我們必須遵守的公德,我們怎樣來自覺遵守;或者也可以說說你有沒有看見過不遵守公德的現象,如果看見你會怎么做等等。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問題的討論,讓學生受到人性化的教育,形成健康的品行。這樣的練習,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使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明白道理,避免空洞的說教。課的最后,我再次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入情入境地將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把自已就當成是文中的湯姆和爸爸,與文中主人公進行真誠對話,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明白道理,學會做人。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篇3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早晨起來,發現不知什么時候下起雨來,綿綿細雨,在春風吹拂下,有些凌亂,四處飄散開去。到了上班時間,沒有絲毫停下的跡象,我索性放棄騎車的打算,撐把傘向學校走去,正好想想上午的課怎么上。
今天要學的是第20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是一篇記事課文,主要講小男孩湯姆在離允許釣鱸魚的季節前兩個小時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在爸爸的教育下,他把魚重新放進湖里的故事,告訴人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嚴格遵守社會道德的道理。
究竟什么是“道德”?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理解,對他們講道德的定義也沒有什么用。課文并不是要學生掌握什么是“道德”的道理,而是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做人,因此重點應該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通過同伴之間的爭論逐步“悟”出做人的準則來。
想好了上課的思路,我的腳步也加快了,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學校門口。
“趙老師,早上好!”
有人叫我,抬頭看,是鴻的媽媽。
我迎上去,她問:“鴻最近好嗎?”
“挺好的,這孩子比較乖巧,很聽話,就是上課不太愛發言。”
“對呀,我家這孩子就是內向,還請老師上課多提提他。”她一邊說一邊像熟人般的拉起我的手。
“你……”
還沒等我把話說完,她已經放下我的手,轉身走了,留在我手心的是一張超市的購物券。
上課了,孩子們如我期待的那樣討論的非常熱烈。
“我覺得爸爸很傻。兒子釣到了那么大的魚,周圍又沒有人看到,他們就可以把那條魚拿走,如果他把魚放走,可能那條魚會老死,那樣也浪費了。”孩子們笑了。
“我覺得湯姆做的是對的。因為那時的時間是十點鐘,距離釣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所以就不能把鱸魚拿回家里。”有些孩子在點頭。
“我認為爸爸是個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因為釣到了那么大的鱸魚,周圍又沒有人,離開放捕撈鱸魚還有短短的兩小時,他還要讓兒子把魚放回湖里去。以后當他兒子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的話。所以爸爸做的是對的。”發言的是班長,聲音響亮,條理清晰,孩子們情不自禁的為他鼓起掌來。
這時,我看到鴻有些坐立不安,小臉逼得通紅。
“鴻,如果是你,你怎么做?”
“我……”他有些猶豫,頓了一下,接著說:“如果是我,我會舍不得,但我還是會把鱸魚放回去,因為這樣做才是對的。”
“因為這樣做才是對的……”我在心里對自己說。
放學了,我讓鴻到我的辦公室來,對他說:“今天你在課堂上表現很好。回去后,把我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讀給媽媽聽,好嗎?”鴻點點頭,有些靦腆的笑了。“另外,請把這封信帶給媽媽。”他不知道信封里是一張購物券。
窗外,小雨依舊在悄無聲息地下著,春雨滋潤過的樹似乎更綠了,花朵也更鮮艷了。
教學反思:“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3月31日上午,我在校內上了一節公開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原本為了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和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在學到湯姆的父親要求湯姆將剛剛釣到的大鱸魚放掉的段落時,我要求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注意父親和湯姆之間的對話,找出描寫湯姆心理活動的語句,讀一讀,體會湯姆心情的變化。
為了增加語文課堂的生命力,加深學生的認識,讓學生個性的思維通過討論和辯駁得到張揚和發展,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這條魚是放還是不放?學生七嘴八舌,是張揚了個性,但是文本真正的價值取向沒有得到真正的認同和強化。尤其是翔宇同學居然說規矩是人定的,是可以改變的,而這條大鱸魚放了就沒了。他們總是想不通:為什么必須要放掉那條大鱸魚呢?或者總不能從內心里認同把這條魚放掉。
這堂課,我居然被學生牽著鼻子迷迷糊糊走了一圈,回過頭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課自然沒有上好,但留給我的卻是無盡的思索:語文教學究竟如何處理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間的關系。如果糾纏于“放還是不放”的問題里就走不出語文課上成思品課的泥潭;如果不解開學生心頭的疑惑,也達不到語文學科的人文熏陶的目標。工具性與人文性在這樣的時刻如何得到真正的和諧的藝術的統一?由于對語文教學、語文教育沒有深刻透徹清醒的認識,在這樣的課堂上走彎路。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來呢?語文課,不管什么時候,它首先必須是一堂語文課,要充盈濃郁的語文味!作為人文學科,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不同的學生讀來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見解,這就是多元解讀。語文課需要學生的多元解讀,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語文教學理應尊重學生自己的理解。但是,語文學科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如果怕影響學生的多元解讀而不敢強調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學生來說,學到語言文字卻沒學會做人!而學會做人卻遠比學會語言文字要重要。一切為了學生健康的成長,語文教學的人文價值就在于此。
對于本課中的問題,其實關鍵在于:因為湯姆是在不允許釣鱸魚的季節釣到了鱸魚,已經違反了規定。應該馬上改正錯誤。對于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規定,因為規定是容不得絲毫商量的,是沒有討價還價的。不管你有沒有意見,不管你有沒有想通,都得不折不扣地遵守。只有這樣,我們生活的社會才有秩序,人們才能安定地生活。對于這一點,的確只要簡單地加以解說就可以解決問題,而完全沒有必要讓學生去爭論,去引申。
如果從來的話,我不會再讓學生討論:放?還是不放?而重點放在用不同語氣朗讀“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比如:爸爸低沉的說,斬釘截鐵的說,堅定地說……以此強化“不管有沒人看見,我們必須遵守規定!”的價值取向。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我和學生圍繞著“這是一條什么樣的魚?為什么放,該不該放?” 展開討論。討論第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魚的大,體會湯姆的舍不得。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我讓學生扮演父子倆,再各自找出理由來說服對方。
“這條魚很大,很難釣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釣不到了。”
“雖然魚很大,也很難釣到,但我們必須遵守規定。”
“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了,這么短的時間,沒有關系的。”
“規定必須遵守,不能隨意改動。”
“沒有人看見我釣到鱸魚,不放也沒關系。”
“在有人看見的情況下要遵守規定,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更要遵守規定。” “做人要誠實、自覺,要嚴格要求自己。”
……
通過辯論,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辯論中明理,認識到人人必須遵守社會公德這個道理。
總喜歡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新課學完后,我結合本課內容,讓學生回顧生活中,學習上是否也曾遇見過類似的事情,并用“不管……都……”練習說話,孩子們說得倒“動聽”,但在實際生活中,“原形畢露”者還是太多。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篇5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爸爸為什么要我把這條魚放掉。在此之前,我們年級對這節課嘗試了二次的試教,每次的教案都是通過大家合議后拿出臺。可是每次試教下來都不免令人讓人感到遺憾。
問題在于在教學預設中,我們認為本課文字淺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一定能很快解決“湯姆為什么不情愿放掉這條鱸魚”和“從哪里看出他的不情愿”這兩個問題。因此這兩個問題沒有被我們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我們緊抓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理解為什么爸爸要我把這條魚放掉,放手讓學生大膽的質疑,解疑,探究。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希望學生通過這一系列探究后將其內化為情感。表面上,看似一切都在我們教學預設之中,但預先設計的教案畢竟是教師的“一廂情愿”,有時未必和學生“情投意合”。
在教學中,學生是能很快的找到湯姆為什么不愿意放掉魚的詞句,但是大多數學生卻不能準確的體會湯姆當時的復雜心情。因此在之后的學生讀文中,個個感情平平,似乎沒有一點起伏變化,在教師的對重點詞進行點撥下,孩子們才好似的找到了一點感覺,
語調的起伏中突出了重點詞句。但我們旁觀者清楚,往往還是擺脫不了教案的影響,教師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學生引向預設的答案,忽視了學生珍貴的個性體現與自我探究意。在此過程中,又引起我們進一步的思考,對我們的教學又做進一步的反思:在短短的40分鐘里,我們到底應該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能令學生令自己滿意嗎?我想這取決于我們課前做了什么。我們對課堂進行了充分的預設了嗎?包括知識和能力的,過程和方法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還有即使是在課上現場生成的,我們也應盡可能地預設。只要我們做到位,課堂才能成為學生的課堂,那樣,在課上才能充滿靈性,充滿和諧。但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位呢?如何在捉摸不定中尋找一種相對的穩定?兩次試教后我們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了教學方法。我們以文本內容為憑借,以人性,人情為對話平臺,自主研讀為路徑,讓學生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抒發,自主地投入地與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
今天的這節課,學生在研讀過程中,或體會湯姆當時釣起這條從未見過的大鱸魚時的驚喜萬分,或體會湯姆想說服爸爸讓他把這條罕見的大鱸魚的僥幸心理,或體會聽到爸爸嚴格的教誨后,不得不放魚時的惋惜。教師在此過程時對學生引領與鼓勵使孩子們進一步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碰撞,對文本內容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深刻的感悟。孩子們踏踏實實,一步一步走在教師盡心設計的“臺階”上,各自在不同程度上體驗了成功的樂趣,收到了真正的益處。學生在思維上得到了訓練,情感價值觀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可見,預設”和“生成”在課堂上是兼容的,確定性中有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中有確定性,但不管怎么說,“預設”和“生成”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最終都是為了學生更透徹的理解文本語言,更全面的感悟文本內涵,也許應該說:“生成”最終服務于“預設”。這也算是我們在這次研討活動中得到的又一新的啟示吧。當然,課堂上還是有遺憾的。有些學生雖然已經體會到文章中的感情,但是還有小部分學生體會的不到位。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篇6
這一段時間,學校組織校內教學能手賽講,我聽了這幾位老師的課,他們的教學預設和恰到好處的多媒體運用,使我受益非淺。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記敘了湯姆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釣到的大鱸魚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公共規定。教這篇課文,教師不但指導學生認認真真把課文讀好,弄清課文講的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明白課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教師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自學交流為主,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1、這是一條什么樣的魚?2、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3、結果怎樣?討論第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魚的大,體會湯姆的舍不得。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教師采用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辯論的方法,讓“父親”和“湯姆”各自找出理由來說服對方。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在辯論中明白:魚必須放掉,因為公園的規定必須遵守。第三個問題:結果怎么樣?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在湯姆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讓學生從湯姆的行為中受到影響,并以此為榜樣。
在整個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能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做到時間充足有保證,形式新穎有變化,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在辯論中明理,在感悟中升華。
但我感覺到一節好課,不僅有教師的精心設計,還要有教師根據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狀況進行適當的調整,更要有教師運用祖國文字的優美,用老師口語表達的優美來感染學生,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感情來達到教學的目標。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記事課文,主要講小男孩湯姆在離允許釣鱸魚的季節前兩個小時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在爸爸的教育下,他把魚重新放進湖里的故事,告訴人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嚴格遵守社會道德的道理。
究竟什么是“道德”?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理解。課文并不是要學生掌握什么是“道德”的道理,而是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做人,因此重點應該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通過同伴之間的爭論逐步“悟”出做人的準則來。
課堂上,在學習了湯姆的心情變化后,我引導學生討論:“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爸爸堅持要湯姆放掉這條魚,你喜歡這樣的爸爸嗎?為什么?”本來我預設讓孩子們進行爭辯,但孩子們都自覺地喜歡爸爸,贊同爸爸的話,不知是孩子們懂事了,還是變得圓滑了。接下來,我列舉了生活中的實例,讓孩子們辨別,他們也紛紛表示會自覺遵守公德和規定。但我想:社會也是個大課堂,在我們中國這方面是很滯后的,需要大家攜起手來共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