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早晨起來,發現不知什么時候下起雨來,綿綿細雨,在春風吹拂下,有些凌亂,四處飄散開去。到了上班時間,沒有絲毫停下的跡象,我索性放棄騎車的打算,撐把傘向學校走去,正好想想上午的課怎么上。
今天要學的是第20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是一篇記事課文,主要講小男孩湯姆在離允許釣鱸魚的季節前兩個小時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在爸爸的教育下,他把魚重新放進湖里的故事,告訴人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嚴格遵守社會道德的道理。
究竟什么是“道德”?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理解,對他們講道德的定義也沒有什么用。課文并不是要學生掌握什么是“道德”的道理,而是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做人,因此重點應該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通過同伴之間的爭論逐步“悟”出做人的準則來。
想好了上課的思路,我的腳步也加快了,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學校門口。
“趙老師,早上好!”
有人叫我,抬頭看,是鴻的媽媽。
我迎上去,她問:“鴻最近好嗎?”
“挺好的,這孩子比較乖巧,很聽話,就是上課不太愛發言。”
“對呀,我家這孩子就是內向,還請老師上課多提提他。”她一邊說一邊像熟人般的拉起我的手。
“你……”
還沒等我把話說完,她已經放下我的手,轉身走了,留在我手心的是一張超市的購物券。
上課了,孩子們如我期待的那樣討論的非常熱烈。
“我覺得爸爸很傻。兒子釣到了那么大的魚,周圍又沒有人看到,他們就可以把那條魚拿走,如果他把魚放走,可能那條魚會老死,那樣也浪費了。”孩子們笑了。
“我覺得湯姆做的是對的。因為那時的時間是十點鐘,距離釣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所以就不能把鱸魚拿回家里。”有些孩子在點頭。
“我認為爸爸是個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因為釣到了那么大的鱸魚,周圍又沒有人,離開放捕撈鱸魚還有短短的兩小時,他還要讓兒子把魚放回湖里去。以后當他兒子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的話。所以爸爸做的是對的。”發言的是班長,聲音響亮,條理清晰,孩子們情不自禁的為他鼓起掌來。
這時,我看到鴻有些坐立不安,小臉逼得通紅。
“鴻,如果是你,你怎么做?”
“我……”他有些猶豫,頓了一下,接著說:“如果是我,我會舍不得,但我還是會把鱸魚放回去,因為這樣做才是對的。”
“因為這樣做才是對的……”我在心里對自己說。
放學了,我讓鴻到我的辦公室來,對他說:“今天你在課堂上表現很好。回去后,把我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讀給媽媽聽,好嗎?”鴻點點頭,有些靦腆的笑了。“另外,請把這封信帶給媽媽。”他不知道信封里是一張購物券。
窗外,小雨依舊在悄無聲息地下著,春雨滋潤過的樹似乎更綠了,花朵也更鮮艷了。
教學反思:“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3月31日上午,我在校內上了一節公開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原本為了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和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在學到湯姆的父親要求湯姆將剛剛釣到的大鱸魚放掉的段落時,我要求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注意父親和湯姆之間的對話,找出描寫湯姆心理活動的語句,讀一讀,體會湯姆心情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