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為了增加語文課堂的生命力,加深學生的認識,讓學生個性的思維通過討論和辯駁得到張揚和發展,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這條魚是放還是不放?學生七嘴八舌,是張揚了個性,但是文本真正的價值取向沒有得到真正的認同和強化。尤其是翔宇同學居然說規矩是人定的,是可以改變的,而這條大鱸魚放了就沒了。他們總是想不通:為什么必須要放掉那條大鱸魚呢?或者總不能從內心里認同把這條魚放掉。
這堂課,我居然被學生牽著鼻子迷迷糊糊走了一圈,回過頭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課自然沒有上好,但留給我的卻是無盡的思索:語文教學究竟如何處理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間的關系。如果糾纏于“放還是不放”的問題里就走不出語文課上成思品課的泥潭;如果不解開學生心頭的疑惑,也達不到語文學科的人文熏陶的目標。工具性與人文性在這樣的時刻如何得到真正的和諧的藝術的統一?由于對語文教學、語文教育沒有深刻透徹清醒的認識,在這樣的課堂上走彎路。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來呢?語文課,不管什么時候,它首先必須是一堂語文課,要充盈濃郁的語文味!作為人文學科,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不同的學生讀來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見解,這就是多元解讀。語文課需要學生的多元解讀,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語文教學理應尊重學生自己的理解。但是,語文學科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如果怕影響學生的多元解讀而不敢強調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學生來說,學到語言文字卻沒學會做人!而學會做人卻遠比學會語言文字要重要。一切為了學生健康的成長,語文教學的人文價值就在于此。
對于本課中的問題,其實關鍵在于:因為湯姆是在不允許釣鱸魚的季節釣到了鱸魚,已經違反了規定。應該馬上改正錯誤。對于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規定,因為規定是容不得絲毫商量的,是沒有討價還價的。不管你有沒有意見,不管你有沒有想通,都得不折不扣地遵守。只有這樣,我們生活的社會才有秩序,人們才能安定地生活。對于這一點,的確只要簡單地加以解說就可以解決問題,而完全沒有必要讓學生去爭論,去引申。
如果從來的話,我不會再讓學生討論:放?還是不放?而重點放在用不同語氣朗讀“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比如:爸爸低沉的說,斬釘截鐵的說,堅定地說……以此強化“不管有沒人看見,我們必須遵守規定!”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