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教學反思(通用7篇)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1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常說的一句話“人生是一個美麗的過程,我是在這每一個經歷中歷練并成長起來的。”那么校本教研就是我成長的一個巨大的平臺。針對我剛剛所上的這節課,我此刻的心情是千頭萬緒的,有欣喜也有遺憾。
欣喜的是我在課堂上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我們的學生是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課文閱讀能力有限。但經過幾個月的訓練,特別是針對我們校本教研的主題 “通過抓詞句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孩子們都能通過自己的讀找到一些重點的詞和句子了,如今我沒的訓練重點已經由找詞句過度到如何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語言的表達能力還有所欠缺,這也是我們今后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在課堂上大家還可以看到,我們的孩子不僅會通過抓詞句理解課文,而且可以展開進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問題,聯系生活實際和課外資料理解一些詞語和句子,理解課文的內容,廣泛的進行課外閱讀等。
在教學中我本著一種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地態度,真實的再現我們的課堂,不是用動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種深層的、人文的、純語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圖讓語文還原本色,復歸本位,反璞歸真,創造了一種純語文的課堂。
另外在我的教學是由各個環節組成,環環相扣,步步為營。但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群體,所以我教學又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我的預設與生成發生了矛盾時,我及時做了調整。如當學習到孔子與老子見面時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質疑“老子為什么稱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稱他孔丘?”。面對這樣的生成問題我首先對學生的深入思考進行了表揚,同時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讓學生能夠有一個思考的空間,最后我順勢引導講解其實這里是表達了老子對晚輩的一種愛護之情和自己謙虛的品質。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進而達到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但預設也與實際教學發生了一些沖突,比如:在教學“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我設計了換掉“風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這兩個詞的練習,幫助學生體會語言運用的恰倒好處和語言文字的精美,進行語言訓練。但孩子們沒有充分理解,所以在換詞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學生感到了困難。這讓我體會到教師在問題的提出過程中,語言的引導十分重要,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表現出孩子的積累還不夠,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應加強語文的積累。
遺憾的是,在這節課中我與孩子的情緒狀態不是最佳的,坦率的講不如我們平時在上課的氛圍。我覺得我們的心理素質還不夠好,所以今后在這方面應加強訓練。另一方面我在時間的把握上還覺得有些困惑,這也是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的一個困惑,也希望今天可以得到各位老師的幫助。
最后我還想說:我的教學是幸福的,這幸福不僅表現在孩子的成長讓我幸福,我的成長同樣讓我感到了幸福,同伴的鼓勵、幫助也讓我感到了幸福。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回顧《孔子拜師》這堂課的教學,我覺得有成功更有不足,今天的這堂課上的不理想.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備課思路進行的,從導入到新授再到重點突破.
教學伊始,我創設一個小的情境,將學生帶入高山流水,探訪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為進一步學習做鋪墊,但是在設計提問: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想說點什么有些不妥,這畢竟局限了學生的認識,若能讓學生談談你對孔子還有哪些了解,想必學生一定會積極交流,也將使學生對孔子的認識更加全面,促進學生主動的探究學習.接下來檢查預習,在初讀課文之后,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況,列出了本課16個詞語,量比較大,檢查的遍數比較多,對于"風塵仆仆"等易讀錯的詞語,朗讀落實的還不夠,應當將讀不準的多讀幾遍,能讀好的,一帶而過.我想對于在今后的教學中,詞語的落實也應把時間用在難讀詞語的教學上,不能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基本上能通過把握一段話中重點句,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一段抓住"遠近聞名,不夠淵博",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于"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體會之后,再次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點學習第二段對話時,本想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但在學習之后,學生學習的結果,表現讓我意外,因此,慌亂中只顧按照已定思路進行,而沒有采取能夠及時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解決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的問題,比如:"再讀對話,說說自己體會到什么 " 或"你通過讀對話體會到孔子老子是怎樣的人 ",以致在第二次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并且,耽誤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沒能從整體上使學生把握課文,對于重點學習的詞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學的倉促,落得不實.本課教學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課堂上沒能靈活的進行教學操作,只限于備課思路,而沒能很好的關注學生學的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來以學定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無論課備得再好也不能照搬,應隨時關注學生學的情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服務.
同時,今天的教學中有些內容的設計,我只顧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沒有從教學達到的目的出發來設計.例如對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紹,我怕學生談得不夠全面,不夠生動,只想讓學生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沒有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無從表現,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深刻.再如,對于曲阜的介紹,我只考慮,通過介紹曲阜引出孔子文化節向本單元主題靠攏,因而影響了教學的主旋律.節外生枝的教學,并沒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益處.我想,今后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靈活掌握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通過本次教學,我更加明白了,中年級語文教學一定要落實重點詞句的訓練,加強朗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中更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恰當的調整教學策略,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并在學習中學有所獲,學有所得.今后我要進一步努力學習新課程的精神,大膽實踐,朝著新課程的要求努力邁進,使自己錘煉成為新課程下的新型教師.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課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進步,上完《孔子拜師》以后,心中頗多感受。仔細回想自己的課堂和老師們的點評,我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反思。首先,這堂課中閃光的有這么兩點:
一、情境中理解詞語,幫助體悟情感。
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我先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
二、抓住主線來貫穿課堂。
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在這個整體中找一條主干,來貫穿全文的學習。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后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就是教學現得清晰、連貫。
課堂更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之所以要學習是因為還有不足,還需改進。結合大家的點評,我對自己的課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幾點概括。
一、課堂整體把握不夠:課堂中雖然我以一條線來貫穿全文,但是在談論孔子的品行時,沒有整體把握。學生逐句找出寫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讀、理解、再讀,缺少與文本語言環境的相結合。特別時在處理孔子與老子的對話時,我把它們割裂了開來,并沒有進行朗讀對話,孔子的語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語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實他們的話時相互的,從一個人的語言中不僅看出某個人的品行,還可以看出另一個人的品行,有種側面襯托的作用,而我在處理這部分教學時卻忽略了這一點。所以使體會顯得單一、顯得孤立、支離破碎,沒有了整體感。
二、過分注重預設,忽略課堂生成。
每堂課我們都有自己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時我們往往會跟著自己的預設走,致使課堂中的生成點就這樣被放過了,使學習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課中我原本預設在了解孔子的資料以后寫“丘”字的。但是當時我忘了問學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沒有引出這個字,后來就沒有寫了。其實課文中也提到過孔子名丘,那么在學生初讀以后還可以請學生說說孔子名什么,再寫“丘”字,可是當時我想這樣一來可能會打亂下面的教學環節,結果這個字就沒有讓學生寫。這也是造成我這節課沒有寫的時間的原因之一。還有當要求學生聯系生活理解“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這句話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聯系生活說自己的理解,而說出了從這句話中感到孔子是個怎樣的人時,我幾次打斷,生硬地將學生拉回到我地問題上,到最后還是沒有理解好。所以,有時過分注重預設會使課堂失去很多活力,會導致學生積極性低落,更甚是不能達成學習目標。
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2
《孔子拜師》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我進行了兩次教學,第一次教學,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的:“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文中哪些內容讓你最感動?說說你的體會。”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課文,尋找感動自己的句子,相互說著受感動的原因。盡管課堂很熱鬧,但學生交流散亂,無法將對話引向深入。孔子和老子的形象并沒有在交流中飽滿起來。這是為什么呢?課后我反復思索:怎樣才能讓學生與文本走得更近,在深入思考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于是我改進設計,有了這第二次教學。
課件出示句子:“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學生齊讀)
師:他們是誰?
生:孔子和老子。
師:“人們”指的是哪些人?
生1:老百姓。
生2:孔子和老子的學生。
生3:一些和孔子、老子一樣有學問的人。
生4:所有認識他們的人。
師:看來同學們對“人們”這個詞理解很到位?帶著這份理解再來讀讀這個句子吧!
(學生齊讀句子)
[自評:理解由淺入深,為后面問題的提出做了鋪墊。]
師:讀著讀著,你的腦海中冒出了什么問題?
生1: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佩服、敬重孔子和老子?
生2:孔子和老子什么樣的品行受到人們的佩服、敬重?
師:真是提問題的高手,這些問題很值得我們思考,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快速默讀課文,用書中的話回答。
(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有關句子。)
[自評:讀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通過“讀著讀著,你的腦海中冒出了什么問題”這一啟發誘導,營造了濃濃的問題情境,學生有了探究的欲望。]
交流一:
生:“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師:誰注意了“老師”前面的一個詞?
生:“老師”前面的這個詞是“遠近聞名”。
師:用心把“遠近聞名的老師”念上兩遍,怎樣的老師才稱得上是遠近聞名?
生1:一定是很有學問的老師。
生2:一定看過很多書。
生3:學生一定很喜歡他,很佩服他。
生4:我想,會有很多人想拜他為師。
師:你猜對了,知道孔子有多少弟子嗎?(學生搖頭)
師:(課件出示孔子簡介)孔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他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據說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氣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記錄下來,編成《論語》,這本書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師:可就是這樣一位很有學問,看過很多書,學生很喜歡、很佩服,有很多人想拜他為師的遠近聞名的老師卻總覺得——(生接讀)“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自評:通過推想形成前后反差,為學生設置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師:從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孔子具有什么樣的品行,請用課文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來回答。
生: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板書:學無止境)
師:所以,課文的結尾寫道(課件出示):“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學生大聲齊讀)
交流二:
生:“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架馬車,車旁站著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穿著長袍,頭發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
師:孩子,我聽明白了,你把“七十多歲”、“頭發胡子全白了”讀得特別重,你為什么這樣讀呢?
生:老子年齡那么大,連頭發胡子都白了,還親自來迎候他的學生,我很佩服。
師:老師迎候學生讓你很佩服,這位七十多歲的老師可能在這兒等候了一個小時,也可能等候了——
生: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一個上午,一整天……
師: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親自迎候遠道而來的學生。所以,文章的結尾有這樣一段文字(課件出示):“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學生大聲齊讀)
交流三:
生:“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趕到了洛陽。”
師:這句話中哪些詞讓你體會到孔子去洛陽拜師的艱難。
生:“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于”。
師:如果讓你選擇一個最能表達孔子去洛陽拜師艱難的詞,你會選擇哪個詞?
生:“終于”。
師:整整幾個月,一百多天呀,他可能在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
生1:走路口渴了,沒有水喝。
生2:還會經常餓肚子。
生3:如果找不到住的地方,就只能在路邊睡覺。
師:這就叫“露宿”。
生1:他會感到很孤獨,說不定會遇到強盜。
生2:晚上不能休息,要趕路。
師:是呀,日夜兼程地趕路為的就是早日見到老師。同學們,帶著你們的理解,再來讀讀這段文字,相信這次你一定有更好的表達。
(指名讀,齊讀)
師:為了拜師求學,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難,所以,文章的結尾有這樣一段文字:“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學生大聲齊讀)
[自評:“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想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高質量的對話,教師要琢磨如何創設一種與文本相和諧的情境,建構一個以情動人的閱讀話題,以動情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傳達作者的情思,使學生受到感染。]
交流四:
生:“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孔子。”
師:哪些詞讓你感到孔子和老子特別令人佩服、敬重?
生:孔子“隨時請教”。
生:老子“毫無保留”地傳授學問。
(請學生給這兩個詞做上記號)
師:這段文字中,你讀出了孔子、老子什么樣的品行?
生1:孔子虛心好學。
生2:孔子虛心求教。
生3:孔子的行動體現了學無止境。
生4:老子無私奉獻。
(板書:虛心求教無私奉獻)
(指名讀,齊讀)
師:所以,文章的結尾有這樣一段文字:“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學生大聲齊讀)
……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在課堂中能否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關鍵在于老師是否為他們構建了一個精彩的閱讀話題。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師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學生不假思索,張口就答,教師零碎地問,學生簡單地答,實為低效乃至無效的教學。適時提出具思考價值的問題,是溝通教材、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橋梁。為了讓課堂真正成為對話的平臺,教師在設計閱讀話題時,要找到一個能輻射全文、思考度大,情趣濃的主問題,由此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其最近發展區,真正實現學生、教師、文章之間的對話。
在第二次教學《孔子拜師》一課時,我以文章最后一句“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為支點,引導學生質疑,為全文的學習構建了一個主問題——孔子和老子什么樣的品行受到人們的敬重?使學生的探究有了明確的指向,而且得以深入。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3
課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進步,上完《孔子拜師》以后,心中頗多感受。仔細回想自己的課堂和老師們的點評,我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反思。首先,這堂課中閃光的有這么兩點:
一、情境中理解詞語,幫助體悟情感。
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我先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
二、抓住主線來貫穿課堂。
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在這個整體中找一條主干,來貫穿全文的學習。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后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就是教學現得清晰、連貫。
課堂更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之所以要學習是因為還有不足,還需改進。結合大家的點評,我對自己的課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幾點概括。
一、課堂整體把握不夠: 課堂中雖然我以一條線來貫穿全文,但是在談論孔子的品行時,沒有整體把握。學生逐句找出寫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讀、理解、再讀,缺少與文本語言環境的相結合。特別時在處理孔子與老子的對話時,我把它們割裂了開來,并沒有進行朗讀對話,孔子的語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語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實他們的話時相互的,從一個人的語言中不僅看出某個人的品行,還可以看出另一個人的品行,有種側面襯托的作用,而我在處理這部分教學時卻忽略了這一點。所以使體會顯得單一、顯得孤立、支離破碎,沒有了整體感。
二、過分注重預設,忽略課堂生成。
每堂課我們都有自己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時我們往往會跟著自己的預設走,致使課堂中的生成點就這樣被放過了,使學習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課中我原本預設在了解孔子的資料以后寫“丘”字的。但是當時我忘了問學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沒有引出這個字,后來就沒有寫了。其實課文中也提到過孔子名丘,那么在學生初讀以后還可以請學生說說孔子名什么,再寫“丘”字,可是當時我想這樣一來可能會打亂下面的教學環節,結果這個字就沒有讓學生寫。這也是造成我這節課沒有寫的時間的原因之一。還有當要求學生聯系生活理解“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這句話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聯系生活說自己的理解,而說出了從這句話中感到孔子是個怎樣的人時,我幾次打斷,生硬地將學生拉回到我地問題上,到最后還是沒有理解好。所以,有時過分注重預設會使課堂失去很多活力,會導致學生積極性低落,更甚是不能達成學習目標。
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4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基本上能通過把握一段話中重點句,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一段抓住 “遠近聞名、不夠淵博”,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于”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體會之后,再次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點學習第二段對話時,本想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但在學習之后,學生學習的結果,表現讓我意外,因此,慌亂中只顧按照已定思路進行,而沒有采取能夠及時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解決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的問題,比如:“再讀對話,說說自己體會到什么?” 或“你通過讀對話體會到孔子老子是怎樣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并且,耽誤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沒能從整體上使學生把握課文,對于重點學習的詞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學的倉促,落得不實。本課教學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課堂上沒能靈活的進行教學操作,只限于備課思路,而沒能很好的關注學生學的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來以學定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無論課備得再好也不能照搬,應隨時關注學生學的情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服務。
同時,教學中有些內容的設計,只顧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沒有從教學達到的目的出發來設計。例如對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紹,我怕學生談得不夠全面,不夠生動,只想讓學生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沒有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無從表現,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深刻。再如,對于曲阜的介紹,我只考慮,通過介紹曲阜引出孔子文化節向本單元主題*攏,因而影響了教學的主旋律。節外生枝的教學,并沒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益處。我想,今后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靈活掌握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學習這篇文章時,我重點讓學生通過研讀課文相關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在匯報過程中,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謙虛好學,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有禮有節。當學生說到“孔子是個有禮貌的人”時,我又通過讀對話,結合“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見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禮的一位學者。這樣,學生能從簡單的語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識豐富,還很有禮。就勢總結到我們的學習與做人。一個人要想受到人們的尊敬,需要豐富的學問,但只有學問還不夠,還要有好的品行。
教學中,我還結合作業中的練習,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學習是無止境的”。有的學生說:“我爺爺雖然年紀大了,可還在學習電腦。”有的學生說:“媽媽一直在學習,還經常要參加考試。”最后引讀相關名言,如:學海無涯苦作舟。活到老,學到老。本以為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應該在作業中表現得很好。但在批改中,我發現學生的思維卻局限在上課說過的那幾個例子中。有時候真覺得,在指導學生寫作上,不指導,學生無從下手,指導得多了,就怕局限他們的思維。真是兩難!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周曉燕
課例大教研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針對這一篇課文,我們上過組內研討課之后,本人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談話導入,找準切入點.
在課前預習中,我要求學生充分收集有關孔子和老子的資料.課堂伊始,我請學生交流自己對孔子的理解,促使學生主動的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對孔子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及時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為切入點相機導入,展開教學.
我個人認為這種導入方式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兩點:首先,教師必須對孔子,老子以及他們生活的時代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對教材的內容要吃透,力求在教學中能夠運用自如.其次,時間上要有所把握,不能喧賓奪主,沖淡了對主要內容的教學.
二,抓住中心,找準關鍵點.
學習這篇課文,我抓住文章中的關鍵的一句話"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行為,也敬重他們的品行"這句話展開教學的.主要讓學生體會孔子和老子的品行.然后讓學生抓住關鍵句段進行研讀,體會出你眼中的孔子是什么樣子的,你眼中的老子是什么樣子的.在對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一篇文章要講的內容很多,我們要學會取舍,合理取舍的同時更要會抓住重點.這樣才能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三,感悟詞語,找準重心點.
對于詞語的處理,我采用在情境中理解,在評議中感悟. 詞語是構成句子的基本單位.理解詞語,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
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從而讀懂句子,進而讀懂課文,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學中,詞語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說說詞語的意思用詞語說話"之中,不免枯燥,呆板.課堂上要為學生理解詞語創設了一個貼切的情境,一個生動的語境和一個自由表現的環境. 在體會孔子拜師所遇到的艱辛時,引導學生透過"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等詞語,展開豐富的想象,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詞語的意思,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孔子,體會拜師的艱辛.力求使詞語教學變得既有"語文味",又充滿了趣味.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5
回顧《孔子拜師》這堂課的教學,覺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備課思路進行的,從導入到新授再到重點突破。
教學伊始,我創設一個小的情境,將學生帶入高山流水,探訪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為進一步學習做鋪墊,但是在設計提問: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想說點什么?有些不妥,這畢竟局限了學生的認識,若能讓學生談談你對孔子還有哪些了解,想必學生一定會積極交流,也將使學生對孔子的認識更加全面,促進學生主動的探究學習。接下來檢查預習,在初讀課文之后,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況,列出了本課16個詞語,量比較大,檢查的遍數比較多,對于“風塵仆仆”等易讀錯的詞語,朗讀落實的還不夠,應當將讀不準的多讀幾遍,能讀好的,一帶而過。我想對于在今后的教學中,詞語的落實也應把時間用在難讀詞語的教學上,不能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基本上能通過把握一段話中重點句,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一段抓住 “遠近聞名、不夠淵博”,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于”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體會之后,再次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點學習第二段對話時,本想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但在學習之后,學生學習的結果,表現讓我意外,因此,慌亂中只顧按照已定思路進行,而沒有采取能夠及時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解決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的問題,比如:“再讀對話,說說自己體會到什么?” 或“你通過讀對話體會到孔子老子是怎樣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并且,耽誤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沒能從整體上使學生把握課文,對于重點學習的詞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學的倉促,落得不實。本課教學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課堂上沒能靈活的進行教學操作,只限于備課思路,而沒能很好的關注學生學的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來以學定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無論課備得再好也不能照搬,應隨時關注學生學的情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服務。
同時,教學中有些內容的設計,只顧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沒有從教學達到的目的出發來設計。例如對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紹,我怕學生談得不夠全面,不夠生動,只想讓學生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沒有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無從表現,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深刻。再如,對于曲阜的介紹,我只考慮,通過介紹曲阜引出孔子文化節向本單元主題*攏,因而影響了教學的主旋律。節外生枝的教學,并沒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益處。我想,今后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靈活掌握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中年級語文教學一定要落實重點詞句的訓練,加強朗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中更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恰當的調整教學策略,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并在學習中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6
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很重要的一點是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的能力。什么樣的詞句是重點?如何抓?怎樣感悟?這就需要每篇課文好好琢磨,重點課文認認真真和學生來讀。
《孔子拜師》這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來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初讀課文后,抓住課文最后一段作為線索“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引導學生進入文中,展開閱讀。
以第一段作為例子,讓學生意識到如何抓重點詞,抓重點詞的好處。
師:孔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品行,大家這樣敬重他?請一個同學讀第一段,思考這個問題。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師:這段寫了——
生:孔子拜師的原因。
師:從這部分,你讀出孔子是怎樣一個人?
生:我讀出孔子是一個謙虛的人。
師: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孔子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他還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淵博,這就說明他是一個很謙虛的人。
師:(板書:謙虛)真好,他讀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從這句話中的“已經、遠近聞名、不夠淵博”讀出了孔子是這樣的人。這就是抓住了——
生:重點詞句。
師:對!抓住重點詞句,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就深了。我們要掌握這種閱讀的方法。你們一起讀讀這段。
生:我還發現他是一個很愛學習的人。都三十歲了,還離開自己的家鄉去拜老子為師。
師:(板書:好學)從這短短的一段,你們就讀出了這些,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是在認認真真地讀書中培養起來的。孩子們,拿起書,再一起讀讀這段,你們的讀和剛才的肯定不一樣。
生齊讀第一段。
師:你們這次讀就突出了這些詞語:已經、遠近聞名、總、不夠、三十歲,這說明你們已經抓住了這些詞語來深入理解課文了。下面,你們就用這樣的讀書方法來讀讀第二段,再看看孔子和老子有什么樣的品行?
(整堂課的閱讀,都滲透了這樣的讀書方法的訓練,學生能夠讀進文中,大部分孩子意識到了抓住課文里人物的言、行來理解人物。感受頗深的一點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根據孩子們的讀書情況和理解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孩子自己抓住了文中的詞句,一點點感受人物,孩子們自己讀出了孔子和老子的知禮。)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7
回顧《孔子拜師》這堂課的教學,覺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備課思路進行的,從導入到新授再到重點突破。
教學伊始,我創設一個小的情境,將學生帶入高山流水,探訪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為進一步學習做鋪墊,但是在設計提問: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想說點什么?有些不妥,這畢竟局限了學生的認識,若能讓學生談談你對孔子還有哪些了解,想必學生一定會積極交流,也將使學生對孔子的認識更加全面,促進學生主動的探究學習。接下來檢查預習,在初讀課文之后,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況,列出了本課16個詞語,量比較大,檢查的遍數比較多,對于“風塵仆仆”等易讀錯的詞語,朗讀落實的還不夠,應當將讀不準的多讀幾遍,能讀好的,一帶而過。我想對于在今后的教學中,詞語的落實也應把時間用在難讀詞語的教學上,不能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基本上能通過把握一段話中重點句,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一段抓住 “遠近聞名、不夠淵博”,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于”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體會之后,再次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點學習第二段對話時,本想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但在學習之后,學生學習的結果,表現讓我意外,因此,慌亂中只顧按照已定思路進行,而沒有采取能夠及時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解決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的問題,比如:“再讀對話,說說自己體會到什么?” 或“你通過讀對話體會到孔子老子是怎樣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并且,耽誤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沒能從整體上使學生把握課文,對于重點學習的詞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學的倉促,落得不實。本課教學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課堂上沒能靈活的進行教學操作,只限于備課思路,而沒能很好的關注學生學的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來以學定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無論課備得再好也不能照搬,應隨時關注學生學的情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服務。
同時,教學中有些內容的設計,只顧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沒有從教學達到的目的出發來設計。例如對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紹,我怕學生談得不夠全面,不夠生動,只想讓學生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沒有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無從表現,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深刻。再如,對于曲阜的介紹,我只考慮,通過介紹曲阜引出孔子文化節向本單元主題*攏,因而影響了教學的主旋律。節外生枝的教學,并沒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益處。我想,今后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靈活掌握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中年級語文教學一定要落實重點詞句的訓練,加強朗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中更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恰當的調整教學策略,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并在學習中學有所獲,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