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好教學反思(精選4篇)
老師您好教學反思 篇1
老師您好教學反思
《 老師您好》是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的一篇課文,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抓住教師節的這一大好契機來進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一課包括三項內容,即:我的老師真好;和老師說悄悄話;老師節日好。這三方面內容是互相穿插的。教學第一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位老師?為什么喜歡?再說為什么喜歡的時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老師的為學生付出的辛苦。在教學第二步份內容時,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把老師當作朋友,和老師說說悄悄話,從而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第三部分內容是想借教師節來臨之際,讓學生表達多老師的祝福與感謝。于是,我啟發學生通過自己不同的方式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愛。在討論你用什么方式表達對老師的愛時,有的學生跑到講臺前悄悄對我說:“我想親老師一下。”接著又有好幾個學生來到前面對我說悄悄話。說實話,當時我很感動,因為那時孩子們真情的流露。我想;如果不是抓住了教師節這一大好契機,是不可能達到這樣好的教學效果的。
《老師,您好》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現代詩,現代詩的語言是含蓄的、意象的,很多時候詩中的詞不能有一個確切的解釋,但對于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對于含蓄的詩意的基本理解,也就不能很好的體會詩的感情。因此如何把握好對詩意和詩情的教學是難點。例如“笑語盈盈,那是甘露輕輕地撒向茁壯的新苗。”這里的“甘露”教參是說是“教師的心血”,練習冊上也有這個詞語理解。課上我沒有機械解釋這個詞,而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想像“甘露”對于“新苗”的重要作用,想像新苗在甘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的樣子,進而想像學生在教師的辛勤、和藹地教育下快樂成長,在感情朗讀和想像遷移中,學生對的“甘露”一詞有了真切的理解。
“古今中外,地北天南”,教師的教育范圍是多么的廣泛,而看到每一項創造發明,人們往往只想到是創造發明者本人的勞動,而忽視了其中也有老師的辛勞,在這兩句話教學時我聯系了名人們成長的經歷,他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與他們的老師分不可的。開國領袖毛澤東與徐特立,鄧小平與汪云松,張良與老人之間等等,都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之中有了老師的點撥或幫助,以至于他們的人生發生了如此的轉變。
但是,還是有一些不足,比如應拉近詩句與生活體驗的距離。體會詩句的意境,這些還是自己在課堂上忽略了。
《老師,您好》教后思考
提起詩歌教學,我一直認為:反復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不二法門。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在學生與語言文字的“親密接觸”中有所悟,有所得。那么,反復誦讀就是讓學生一遍又一遍漫無目地讀,或是男生讀完后,女生讀,個人讀后,小組讀……這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式的讀,或是匆匆初讀后,就讓學生有感情地讀,于是,學生搖頭晃腦、拿腔捏調地讀呢?顯然不是!那就領著學生去分析理解,精雕細琢?顯然也不是!因為詩歌是一種信息量大、情感豐富的文體,非常簡潔的文字里卻蘊藏著很多很多,是濃縮的精華,用詞之精當、情感之微妙、意境之深遠,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且很多時候是作者情感噴發后的外顯形式,情之所至,情動辭發,很模糊、很朦朧,并沒有太多的“為什么”。所以,過多的分析只能是枉自猜度作者的心思,破化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不如,以“模糊”(不做過多的分析講解)對“模糊”。那么,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該何去何從呢?又該如何發揮出“平等中的首席”所應有的主導作用呢?我再次陷入沉思:詩歌(也包括其它文體)是作者生活閱歷的積淀后情感宣泄后的產物,它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因此,是否可引領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找到與詩歌內容相匹配的材料,從可觸可摸的生活場景中去感受詩歌的美妙世界,去傾聽作者的真情告白呢?
帶這這樣的思考,我在《老師,您好》的教學中做了嘗試,有一定的收效,但仍覺得力不從心。
我引導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后,結合課后練習題說了這么一段話:學習詩歌要學會聯想,學會聯系生活,就是你一邊讀書,一邊在頭腦中想一想,讀了這些句子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同學們用這個方法試試看,你能讀懂哪些句子。
學生讀后開始的回答,讓我暗暗竊喜:
如:“每當看到時代在飛速地前進,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濤:老師,您好!”一名學生回答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東西越來越先進了。我聽爸爸說過,昆山這幾年發展太快了,就像做夢一樣。(生笑)這都是靠老師教給我們知識,讓我們有本領了,所以,作者很激動,很感謝老師,心中的感情就像大海的波濤一樣。
再如:“笑語盈盈,那是甘露輕輕地撒向茁壯的新苗。”一名學生回答說:這里的新苗是指我們學生,這句話就是說,老師很關心、愛護我們,他們教給我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讓我們長得很健康、很強壯。
不過,對其它的句子理解就無人問津了,學生們在抓耳撓腮,不知該如何作答。我想,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之際正是教師主導作用發揮之時。
如:“筆尖飛舞,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這一句,我首先告訴學生李商隱的《無題》有這樣一句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會淚始干。后來,人們就把老師比做春蠶。學生漸漸清晰,我又讓學生再讀這一句,并在頭腦中想象,仿佛能看到什么,學生讀了之后,還有些茫然,我便邊做寫字的動作,邊輕輕引了個頭:夜深人靜的時候……這時,有幾個反應快的學生馬上接上去,夜深人靜的時候,老師窗前的燈還亮著,他在聚精會神地為我們批作業、備課,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實現自己的理想。
其他的句子,我也做了一些引導,但總覺得學生的思維沒有打開,理解得有些生硬,這和我備課時的粗線條,準備得不夠細致,及高估了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儲備有關。
老師您好教學反思 篇2
課文用優美的語言贊美了教師工作的崇高和美好,抒發了孩子對教師的感激、熱愛之情。我想:我與孩子們朝夕相處,我的學生們一定也會有許多話要說。于是,我創設了一個師生交流的平臺,設計了小練筆《教師,我想對您說》,要求他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并把它寫下來。結果,許多學生寫了對教師的感謝,有的則悄悄地告訴教師自己的奮斗目標;有的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有的則虛心地討教改正缺點的方法;有的則請求教師對他多加督促指導;有的訴說了自己的煩惱……孩子們的決心和與信心,力爭上游的美好愿望著實讓我感動。讀著孩子們的練筆,我覺得平時那么淘氣頑皮的孩子似乎成熟了許多,他們是那樣懂事又善解人意。此時,我唯一能做的是把自己當作他們的大朋友,給他們送去一份關懷,帶去一聲鼓勵,盡自己所能為他們排憂解難。
老師您好教學反思 篇3
《老師,您好》是一首抒情詩,也是一首現代詩,贊美了教師事業的崇高和美好,抒發了孩子們對老師感激、熱愛的思想感情。現代詩的語言是含蓄的、意象的,因此如何把握好對詩意和詩情的教學是難點。課前,我認真閱讀了教材解讀,但仍然讓人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如何將濃濃的抒情,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在師生交往中獲得呢?我確實煞費了一番苦心。
首先我從課題著手,看看能從文題中讀出些什么。結果學生很成功地找出了“您”這一第二人稱表述的方法,體會到了文題中“!”所飽含的深情。“老師,您好!”是詩歌的詩眼,也是詩中反復吟唱的句子。而后抓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說出詩歌的一句話。有學生讀出了“老師,您好!”,有同學讀出了“啊,教師的事業多么崇高!”有學生找出了“啊,教師的事業多么美好!”再圍繞關鍵詞崇高、美好來閱讀,重點落實到誦讀上。在作者創造的一個個意象中體會文字中蘊含的情感。這樣整合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取得了還算滿意的效果。學生的朗讀告訴了我,他們真的讀懂了這首詩,體會到了詩歌表達的情感。
但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其中的精妙呢?我是否可引領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找到與詩歌內容相匹配的材料,從可觸可摸的生活場景中去感受詩歌的美妙世界,去傾聽作者的真情告白呢?于是,我引導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后,說了這么一段話:學習詩歌要學會聯想,學會聯系生活,就是你一邊讀書,一邊在頭腦中想一想,讀了這些句子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學生們回憶起與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從可觸可摸的生活場景中去感受詩歌的美妙世界,去傾聽作者的真情告白,對詩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老師您好教學反思 篇4
《老師,您好!》教學反思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教師事業的崇高、激發學生熱愛老師的思想感情,課文是一個很好的載體,課后的拓展練習可以讓學生知道更多贊美老師的詩篇,同時練筆的設計可以讓他們將對自己老師的崇敬之情傾注筆端。我在教學開始的時候,用生活中天天運用到的師生對話,“同學們好!”“老師,您好!”在師生問候之后,迅速讓學生回憶剛才說的話,激發學生對這個課題的直觀感受,聯系生活實際,激發起學生對老師的感情,為更好的體會詩歌的感情作鋪墊。這里是想體現感情上的牽引。在課文教學中我通過舉出古今中外名人名家在老師培養下成才的例子說明老師的偉大作用,并用換句型的方式體會詩句中蘊含的對老師的贊美之情,為讀好句子服務。這兒主要想體現的是朗讀上的指導。上完這堂課之后,我感慨頗多,在這篇課文教學過后,眼看就是教師節了,聯系教師節,讓孩子模仿課文,也去動一動筆,寫出你想對老師所說的話,或者寫出你在教師節想做的事情,我把這作為一個小練筆,其實后來,我也把這個過程實實在在地放到了作文課中,很多孩子的作文讓我非常的感動,以至于在孩子們完全自主舉辦的一堂班會課中,我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出了這句話:“老師,您好!”其實,說實話,那一刻,我真的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這篇課文的教學,在我和學生的共同行動下,真正做到了課堂課外的融合,真切地詮釋出了孩子心中的那句“老師,您好!”
《老師,您好》教學反思
給我的新學生們上的第一節課是《老師,您好!》,這是一篇現代抒情詩,贊美了教師事業的崇高和美好。聽說這是個朗讀水平高,知識面廣的班級,上課前,我把在以往教材上的備課記錄拿出來,本想再結合教參加工一下后進行教學,可轉念一想,我面對的已不是上一屆的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教法。于是,在原有的備課基礎上,我準備在課堂上見機行事。結果,我改變了原有的教法,突出班級特點,加大了朗讀的訓練,并融入和補充講解了現代詩與古詩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引導學生緊扣題目和難以理解的重點詩句加以探究。同時,將詩歌在結構上相同的兩小節對比起來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又能突出重點。在兩課時內完成了教學任務,自我感覺-----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
《老師,您好!》教學反思
期初我上的第一篇新課,就是教學這首現代詩時,我從學生熟悉的教師節導入,讓學生有感而發,有話可說。詩歌是作者生活閱歷的積淀后情感宣泄后的產物,它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但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其中的精妙呢?因此,我是否可引領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找到與詩歌內容相匹配的材料,從可觸可摸的生活場景中去感受詩歌的美妙世界,去傾聽作者的真情告白呢?我引導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后,說了這么一段話:學習詩歌要學會聯想,學會聯系生活,就是你一邊讀書,一邊在頭腦中想一想,讀了這些句子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同學們用這個方法試試看,你能讀懂哪些句子。
如:“筆尖飛舞,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這一句,我首先告訴學生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無題》有這樣一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后來,人們就把老師比做春蠶。學生漸漸清晰,我又讓學生再讀這一句,并在頭腦中想象,仿佛能看到什么,學生讀了之后,還有些茫然。這時候我靈機一動,便輕輕哼起了《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邊做寫字、批改作業的動作,邊輕輕引了個頭:夜深人靜的時候……這時,有幾個反應快的學生馬上接上去,有的學生說:“夜深人靜的時候,老師窗前的燈還亮著,他在聚精會神地為我們批作業、備課,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實現自己的理想” ……
學生僅僅從教學方面談,沒有意識到老師的辛勞應該不僅體現在教書,還有如何辛勤育人。于是我又引導學生說:“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僅僅在教學上嗎,你能聯系實際談談老師都為同學們做了些什么?”學生一下子像打開了話匣子。有的說:“上次我生病了,吐了一地,是老師拿來了掃把,將地板打掃干凈,這讓我很感動。”一個學生又說:“我三年級時,會上游戲機廳,是老師發現了批評教育了我,現在我改掉了這個毛病。”這是我所未想到的,學生們回憶起與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從可觸可摸的生活場景中去感受詩歌的美妙世界,去傾聽作者的真情告白,對詩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