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飛翼》教學設計
一、教材簡析 "紙飛翼"是"空氣"教學單元的最后一課。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觀察事物的方法,參與了具體的實驗,對科學探究的過程,如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記錄整理數據、討論交流等環節有了初步的體驗。通過本單元前面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空氣的基本物理性質及空氣流動產生的現象:空氣流動主生風;風有力量。本課意在使學生在此基礎上體驗空氣對下落物體的阻力;空氣影響下落物體的留空時間。 教材通過學生制作、研究紙飛翼的過程,重點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采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實驗。先猜想紙飛翼在空中下落的時間與紙飛翼的什么特征有關,然后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在讓學生玩紙飛翼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和整理分析信息,從而認識科學探究,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因此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能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用自己的方法控制條件進行實驗與觀察,能對輕小物體在空中下落的現象作出自己的解釋。初步感受和學習設計簡單的二維表格,結合自己喜歡的記錄方式用圖形、符號及文字進行記錄。 2、知識與技能目標:能舉例說明下落物體的快慢與質量大小、物體形狀有關;空氣會影響物體下落與留空時間的長短。能看懂圖紙,按圖獨立或與同伴合作制作紙飛翼;能發揮想象,按特定要求自己設計制作紙飛翼。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實事求是看待實驗現象,如實記錄,愿意通過多次測量確定測量結果;樹立集體意識,樂于參與討論,敢于質疑,大膽提問。 二、設計思路 以提出探究問題--預測和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探究--匯報交流實驗結果--得出結論--拓展延伸等一系列探究活動貫穿全課,結合學生具體學習情況達成教學目標。三、教材處理 教材在記錄紙飛翼留空時間長短時建議使用秒表等計時工具,讓學生進行定量觀察。在備課時發現實驗的高度不夠,紙飛翼下落時間較短,不便操作,同時考慮到計時的方法不如"同時下落"的方法直觀,所以本課采用兩個同樣的紙飛翼"同時下落"的方法實驗,而將用測量工具進行定量觀測的技能訓練放在后面"降落傘的研究"中。這樣可以減少干擾,重點讓學生體驗和學習對比實驗的方法,也為后面"降落傘的研究"打下基礎。四、教學過程:教師:同學們,看教師手里有什么?學生:一張白紙。教師:你們每組也有這樣的白紙,我們每人一張拿起來,和我一起做。(學生拿起紙)把它對折,注意兩張紙邊一定要重合、對齊;再沿著中間的折線慢慢撕開。(學生把紙撕開)教師:你們比較一下這兩張紙有什么相同與不同呢?請你說一說。學生:顏色相同,大小相同和形狀相同。教師:同學們說的都很好。同學們觀察出紙的形狀相同,大小相同,顏色相同(板書)。請再和我一起往下做。(教師把一張紙片揉成紙團,學生也把一張揉成紙團)。教師:下面你再比較一下,有不同的地方嗎?學生:兩紙的形狀不同或兩張紙的大小不同。教師:同學們很快的找到了,那么這兩個形狀不同的紙如果在同一高度、同時落下時,會有什么結果呢?請你們猜想一下。學生猜想:1、紙團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