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體與絕緣體》教學設計(精選5篇)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導體與絕緣體》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通過引導學生自行探究,初步學會判斷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導體,哪些物體是絕緣體,并構建適合兒童理解的導體和絕緣體的基本概念。
2.科學探究:經歷檢測一塊橡皮是否導電的過程,能依據檢測一塊橡皮的“科學規范”計劃去檢測更多的物體,能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并提出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會與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實的實證精神、認真細致的探究習慣和安全用電的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檢測區分20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教學難點:科學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計劃。
教學方法:探究法、實驗法
教學手段:實物、投影
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一套材料,包括試驗記錄表、小組實驗評價表及實驗盒(電路檢測器6個;①橡皮、小刀、紙板、鋁絲、鑰匙、塑料片、泡沫、毛線、五角硬幣、絲綢等待檢測物體各3個;②橡皮筋、木條、石塊、陶瓷片、鉛筆芯、鐵絲、回形針、毛皮、一角硬幣、銅絲等待檢測物體各3個。
教師:演示用的電路裝置、多媒體課件、插頭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明標
教師演示實驗(使用展示臺)。
1.(出示上節課同學們制作的一個“電路檢測器”)電路接通以后,燈泡亮了。
2.師:如果把其中一根導線剪斷,燈泡還會亮嗎?為什么?
3.師:如果分別用三種連接方法重新連接電路,燈泡會亮嗎?
①檢測器的兩個銅絲頭接在一起;②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③銅絲頭和塑料皮接在一起。
4.討論:為什么電路檢測器的兩個銅絲頭接在一起,小燈泡會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或把銅絲頭和塑料皮接在一起,小燈泡就不會亮。(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導體與絕緣體”。)(板書課題:導體與絕緣體)
5.師:我們來了解一下學習目標,(出示學習目標)請同學們快速的瀏覽一遍。
①初步學會判斷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導體,哪些物體是絕緣體,并理解導體和絕緣體的基本概念。
②能依據檢測一塊橡皮的“科學規范”計劃去檢測更多的物體。
③學會與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實的實證精神和安全用電的生活意識。
二、自主學習、合作展示
(一)怎樣檢測一塊橡皮是否導電呢?探究物體是否能導電的檢測過程。
1.預習教科書第11~13頁,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物體稱為導體?什么物體稱為絕緣體?
(2)我們利用導體做什么?我們利用絕緣體做什么?
(3)怎樣檢測一塊橡皮是否導電呢?
在檢測前為什么要檢驗“電路檢測器”的小燈泡是否發光?
為什么要重復檢測一次?
2.師:請同學們把你的預習成果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學生交流第1題時,板書:容易讓電路通過(容易導電)、不容易讓電流通過(不容易導電)。
學生交流第2題時,多媒體出示:導體與絕緣體的作用。
學生交流第3題時,出示檢測一塊橡皮是否導電的過程:
(1)拿出橡皮,預測并記錄。
(2)檢驗電路檢測器。
(3)用兩個檢測頭接觸橡皮的兩端,檢測燈泡是否發光。
(4)連續重復檢測一次。
(5)把檢測時燈泡是否發光記錄在試驗記錄表上。
師質疑:在檢測前為什么要檢驗“電路檢測器”的小燈泡是否發光?為什么要重復檢測一次?
3.師:哪位同學能上臺來向同學們演示一遍檢測橡皮的過程?
(二)分組試驗:檢測20種物品 ,經歷導體和絕緣體的檢測過程。
1.師:好,同學們都學會了正確的檢測方法,現在老師手里有幾種物體,到底哪些是容易導電的,哪些是不容易導電的呢?我已經把這些物體的名稱印在記錄表上了。請大家先猜一猜,它是導體還是絕緣體?認為是導體的在導體的下打勾,是絕緣體的在絕緣體的下面打勾,有疑問的打個問號。
2.師:下面我們來檢測20個物體。
3.師:試驗前老師有兩個提示:
第一,要分工與合作。
第二,檢測后的物體,容易導電的放在一個盒里,不容易導電的放在另一個盒里。
師:請小組長從抽屜里取出材料,我們開始吧!(背景音樂響起)
4.學生開始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請完成得快的組派代表到講臺上把物體的名稱卡貼在黑板上相應的集合里。)
5.交流匯報,豐富概念:
①師:(給音樂停止)檢測已經結束,請小組長整理試驗器材,放回抽屜里。請小組派代表,拿著你們的實驗記錄表到展示上進行匯報,哪些物體是容易導電是導體,哪些物體不容易導電是絕緣體。其他同學要認真傾聽,如果有不同意見做好記錄。等他們匯報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對不同意見的讓學生實驗)
三、當堂測試
(一)填空題
1.像銅絲那樣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體,我們稱它們為 。
2.像電線外包著的塑料那樣不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體,我們稱它們為 。
(二)判斷題
1.橡皮是導體。 ( )
2.鉛筆芯是導體。 ( )
3.用電路檢測器檢測物體的兩端,這時小電珠發亮,說明被檢測的物體是導體。 ( )
4.要經過多次的檢驗才能確定檢驗的物體是否是導體或絕緣體。( )
二、拓展練習(全班探究)
1.教室里的電器設備哪些是絕緣材料?
2.插頭的哪部分是導體,哪部分是絕緣體?為什么這樣設計?
(提示:下節課學習制作插頭,同學們課后做好預習工作。)
3.我們用電時,應注意什么?
四、小節提升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表揚合作得好的組。
觀看一段安全用電的視頻。
板書設計:
導體與絕緣體
↓ ↓
容易讓電流通過 不容易讓電流通過
↓ ↓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設計 篇2
“人和潮濕的木頭是導體”,在理論上是無可置疑的。因此,教師通常在教學中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說明這一“事實”。但是,我在這一個教學過程中卻在學生的發現中,把握住亮點,促進學生開展了新一輪的學習研究。
一、案例背景
這是四年級的一節科學課。這是我在聽了聯星小學一位青年教師的課之后上的一節課。受她的啟發,我做了一個檢驗人體或濕木是否是導體的電流放大器模型來輔助教學。據我了解,我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導體與絕緣體已有了初步的認識,所以我認為:對于人體、潮濕的木頭等的探究,這是孩子非常有興趣的問題。故希望能根據課堂教學學生問題取向進行處理,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新亮點。
二、案例描述
情景導入后我提出:你們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材料來代替導線完成電路呢?學生根據我提供的“有結構材料”,一邊討論一邊展開實驗活動:“鐵皮能行嗎?”“塑料能行嗎?”他們試呀,做呀,在探究中很快將物體分成兩類:能通電的和不能通電的。接著我又提出:尋找身邊的物體,看哪些物體能代替導線完成你的電路,學生們的積極性更高,有的尋找周圍的東西,有的甚至離開座位到別處尋找,很快孩子們便自我形成了一種概念,連接入電路中小燈泡亮的是導體;連接入電路中小光燈泡不亮的是絕緣體。教師又提出:“在我們的周圍,有些是導體,有些是絕緣體,根據你們已有的知識,你們認為哪些物體是導體,哪些物體是絕緣體呢?學生們搶著回答:筆盒是導體,鋁是導體……塑料不是導體,木頭不是導體”這時一位學生忽然說:“濕的木頭是導體。”“我們人體也是導體”另一位學生搶著說。緊接著一位學生反駁說:“人體不是導體。”這時兩個問題出現了:一是對一個物體既說是導體,又說是絕緣體的情況;二是人體是否是導體的問題。這種情況,我備課時已有準備,這正好為教師利用學生認識上的矛盾,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解決問題方向提供了機會。于是我問:“人體、木頭到底是導體還是絕緣體,我們用什么方法去判斷呢?”學生立刻就想到用剛才實驗用的電路檢測器來進行實驗。于是,有的學生拿著木頭去浸濕了,有的學生用自己的手去連接電路了,……但是,無論他們怎樣試小燈泡還是不亮,許多學生們似乎確信人體和木頭都是絕緣體了。這時一位學生說:“濕了的木頭以及人體都是導體。在下雨時,人站在樹下躲雨會遭雷擊,所以濕木頭是導體;一個人觸電時,另一個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時,也會觸電。所以人體也是導體”。用事實說話,這是科學的態度。“但是我們怎樣做實驗來證明呢?”學生們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教師趁機提出:“雷電,家里的電流是不是比干電池的電流高出很多呢?我們在安全用電的前提下,我們增大干電池的電流去“進行實驗行不行呢?”接著我拿出電流放大器模型,說:“假如我們有這的一個電流放大器,或許我們可以完成這個實驗。”學生的思維又異常活躍起來了。這時下課鈴響了,我及時把此項研究布置為課外研究活動。課后學生異常積極,有的小組說要查書,有的小組說回家問爸爸,有的小組則說去請教電器維修部的師傅……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第二天一大早,有個小組的同學興奮地拿著一個電流放大器跑到我面前對我說“我們成功了。教師我們還發現不同的人體,不同的濕木,小燈泡的亮度也不同呢?我們查書知道,這是電阻不同引起的。”其他小組的同學也紛紛向我匯報來了……
我感到異常興奮,第二節課,我開了個“科學報告會”讓學生暢談了他們在課外所學習到的知識,總結了這個課題的科學研究方法。
三、案例分析與反思
把人體和濕木直接連在電路中,小燈泡當然不亮。這是因為功率=電壓×電流,而干電池的電流是有限的,人體和濕木的電阻又大,電使電路中的電流變小,不足以使小電燈泡發亮。而孩子們不知道這些。來自學生的問題,學生是最感興趣的,所以我將這一問題的研究由課內引向課外,再由課外引入課內,讓學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學研究,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科學的思維能力。
在課改熱潮的推動下,科學教師都希望通過“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學探究方式,為學生設計一個良好的科學探究平臺,培養和發展學的科學思維能力。但是,真正做起來難度比較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做到認真“把握學生的發現,激勵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故此,第一,教師要善于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對于課堂中學生突然出現的不同聲音不能以一句簡單的話語輕描談寫地放過。教師要設法機敏地抓住那些產生于動態中的問題,將一個學生的問題化為全班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樣才能使課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創意和動感,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思維的價值,產生不斷創意新的求知欲望。二是教師要善于引導,使課堂上產生思維的碰撞,必要時將其引向解決,正如“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用實驗證明人體和濕木是導體”時,教師不是一下子把電流放大器搬出來,而是逐步將其引導,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決方法,這樣學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積極的思維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得淋漓盡致,使教學活動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又有效地運用可利用的資源及科學方法去進行學習和研究,在行為參與的過程中,逐步習得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設計 篇3
“人和潮濕的木頭是導體”,在理論上是無可置疑的。因此,教師通常在教學中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說明這一“事實”。但是,我在這一個教學過程 中卻在學生的發現中,把握住亮點,促進學生開展了新一輪的學習研究。
一、案例背景
這是四年級的一節科學課。這是我在聽了聯星小學一位青年教師的課之后上的一節課。受她的啟發,我做了一個檢驗人體或濕木是否是導體的電流放大器模型來輔助教學。據我了解,我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導體與絕緣體已有了初步的認識,所以我認為:對于人體、潮濕的木頭等的探究,這是孩子非常有興趣的問題。故希望能根據課堂教學學生問題取向進行處理,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新亮點。
二、案例描述
情景導入 后我提出:你們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材料來代替導線完成電路呢?學生根據我提供的“有結構材料”,一邊討論一邊展開實驗活動:“鐵皮能行嗎?”“塑料能行嗎?”他們試呀,做呀,在探究中很快將物體分成兩類:能通電的和不能通電的。接著我又提出:尋找身邊的物體,看哪些物體能代替導線完成你的電路,學生們的積極性更高,有的尋找周圍的東西,有的甚至離開座位到別處尋找,很快孩子們便自我形成了一種概念,連接入電路中小燈泡亮的是導體;連接入電路中小光燈泡不亮的是絕緣體。教師又提出:“在我們的周圍,有些是導體,有些是絕緣體,根據你們已有的知識,你們認為哪些物體是導體,哪些物體是絕緣體呢?學生們搶著回答:筆盒是導體,鋁是導體……塑料不是導體,木頭不是導體”這時一位學生忽然說:“濕的木頭是導體。”“我們人體也是導體”另一位學生搶著說。緊接著一位學生反駁說:“人體不是導體。”
這時兩個問題出現了:一是對一個物體既說是導體,又說是絕緣體的情況;二是人體是否是導體的問題。這種情況,我備課時已有準備,這正好為教師利用學生認識上的矛盾,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解決問題方向提供了機會。于是我問:“人體、木頭到底是導體還是絕緣體,我們用什么方法去判斷呢?”學生立刻就想到用剛才實驗用的電路檢測器來進行實驗。于是,有的學生拿著木頭去浸濕了,有的學生用自己的手去連接電路了,……但是,無論他們怎樣試小燈泡還是不亮,許多學生們似乎確信人體和木頭都是絕緣體了。這時一位學生說:“濕了的木頭以及人體都是導體。在下雨時,人站在樹下躲雨會遭雷擊,所以濕木頭是導體;一個人觸電時,另一個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時,也會觸電。所以人體也是導體”。用事實說話,這是科學的態度。“但是我們怎樣做實驗來證明呢?”學生們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教師趁機提出:“雷電,家里的電流是不是比干電池的電流高出很多呢?我們在安全用電的前提下,我們增大干電池的電流去“進行實驗行不行呢?”接著我拿出電流放大器模型,說:“假如我們有這的一個電流放大器,或許我們可以完成這個實驗。”學生的思維又異常活躍起來了。
這時下課鈴響了,我及時把此項研究布置為課外研究活動。課后學生異常積極,有的小組說要查書,有的小組說回家問爸爸,有的小組則說去請教電器維修部的師傅……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第二天一大早,有個小組的同學興奮地拿著一個電流放大器跑到我面前對我說“我們成功了。教師我們還發現不同的人體,不同的濕木,小燈泡的亮度也不同呢?我們查書知道,這是電阻不同引起的。”其他小組的同學也紛紛向我匯報來了……
我感到異常興奮,第二節課,我開了個“科學報告會”讓學生暢談了他們在課外所學習到的知識,總結了這個課題的科學研究方法。
三、案例分析與反思
把人體和濕木直接連在電路中,小燈泡當然不亮。這是因為功率=電壓×電流,而干電池的電流是有限的,人體和濕木的電阻又大,電使電路中的電流變小,不足以使小電燈泡發亮。而孩子們不知道這些。來自學生的問題,學生是最感興趣的,所以我將這一問題的研究由課內引向課外,再由課外引入課內,讓學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學研究,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科學的思維能力。
在課改熱潮的推動下,科學教師都希望通過“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學探究方式,為學生設計一個良好的科學探究平臺,培養和發展學的科學思維能力。但是,真正做起來難度比較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做到認真“把握學生的發現,激勵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故此,第一,教師要善于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對于課堂中學生突然出現的不同聲音不能以一句簡單的話語輕描談寫地放過。教師要設法機敏地抓住那些產生于動態中的問題,將一個學生的問題化為全班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樣才能使課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創意和動感,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思維的價值,產生不斷創意新的求知欲望。二是教師要善于引導,使課堂上產生思維的碰撞,必要時將其引向解決,正如“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用實驗證明人體和濕木是導體”時,教師不是一下子把電流放大器搬出來,而是逐步將其引導,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決方法,這樣學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積極的思維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得淋漓盡致,使教學活動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又有效地運用可利用的資源及科學方法去進行學習和研究,在行為參與的過程中,逐步習得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中的成功之處
這節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前提,面向全體學生,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同時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科學探究的過程主要包括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定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搜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與交流等活動,但是不可能一節課把所有的內容都一一體現,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逐步突出和培養,可以側重某一環節,每節課側重幾個環節,進行培養,逐步養成學生的科學習慣。
這節課我主要體現了、制定計劃、實驗和匯報交流這四個部分,在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教學的起始階段,我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由教師設置一個情境,引起學生注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學生體驗設計計劃的重要。
眾多物體都是學生熟悉的,教師則要培養在動手之前先動腦,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學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經過小組討論后確定下來,選擇實驗材料,進行實驗。放手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動口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給每個學生自行探究的機會,施展才智的舞臺。
這時學生可以利用混合的知識制作飲料,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動手能力,在實驗中學生學會用簡單的工具進行較細致和有秩序的實驗過程,來得到更多的信息。
實驗結束后的匯報和交流是為了培養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學生能傾聽和尊重同學的不同觀點。為了讓學生學會傾聽,我引導學生:“老師知道同時們一定有很多收獲,下面我們就召開一個小小的飲料展示會,當聽眾要認真傾聽,得能聽出你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同時學生思維的完整性、徹底性、深刻性也得到了訓練
二、教學中的疏漏
1、時間不夠用:
從制定計劃到實驗探究需要很多時間,這些時間和內容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很重要,所以不能壓縮,這樣后面的匯報和實際應用部分相對的時間就緊了一些。
2、有的學生制定完計劃以后并沒有完全實施:
在實驗時,有的學生容易忘記計劃中的某個環節,比如忘記預測,或忘記2次檢測,但大部分的程序還能按計劃去完成。
三、科學素養的培養
學會傾聽和學會評價是學生必須具備的科學素養,但是,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更別說去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或是在評價時去發現別人的優點了,為此,我進行了很大的努力。
在每次匯報與交流的之前,我都讓學生明白,你必須放下手中的工作,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聽聽別人的優點,找找別人的不足,這樣做的重要性,但僅僅是老師講是不行的,我還對傾聽好的學生加大表揚力度,評他們為傾聽能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為了讓學生學會傾聽,我引導學生:“,當聽眾要認真傾聽,得能聽出你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如果發現不一樣的地方,先在你的報告單上做個記號,等別人說完再提出來。”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設計 篇5
“人和潮濕的木頭是導體”,在理論上是無可置疑的。因此,教師通常在教學中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說明這一“事實”。但是,我在這一個教學過程中卻在學生的發現中,把握住亮點,促進學生開展了新一輪的學習研究。
這是四年級的一節科學課。據我了解,我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導體與絕緣體已有了初步的認識,所以我認為:對于人體、潮濕的木頭等的探究,這是孩子非常有興趣的問題。故希望能根據課堂教學學生問題取向進行處理,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新亮點。
把人體和濕木直接連在電路中,小燈泡當然不亮。這是因為功率=電壓×電流,而干電池的電流是有限的,人體和濕木的電阻又大,電使電路中的電流變小,不足以使小電燈泡發亮。而孩子們不知道這些。來自學生的問題,學生是最感興趣的,所以我將這一問題的研究由課內引向課外,再由課外引入課內,讓學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學研究,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科學的思維能力。
在課改熱潮的推動下,科學教師都希望通過“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學探究方式,培養和發展學的科學思維能力。但是,真正做起來難度比較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做到認真“把握學生的發現,激勵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第一,教師要善于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對于課堂中學生突然出現的不同聲音不能以一句簡單的話語輕描談寫地放過。教師要設法機敏地抓住那些產生于動態中的問題,將一個學生的問題化為全班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樣才能使課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創意和動感,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思維的價值,產生不斷創意新的求知欲望。二是教師要善于引導,使課堂上產生思維的碰撞,必要時將其引向解決,正如“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用實驗證明人體和濕木是導體”時,教師不是一下子把電流放大器搬出來,而是逐步將其引導,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決方法,這樣學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積極的思維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得淋漓盡致,使教學活動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學生行為參與的過程中,逐步習得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