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變成芽(通用4篇)
種子變成芽 篇1
(浙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種子變成芽教學目標:了解芽長成苗的過程及其各部分呈現的特點培養自主探究芽長成苗過程中變化特點的本領培養探究自然奧秘的情趣及愛好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了解鳳仙花苗一周內的高度變化是整個種植活動的觀察記錄難點:了解鳳仙花芽長成苗的整個變化過程教學準備:四種種子由芽長成苗的系列變化過程、尺、放大鏡、鑷子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一、交流鳳仙花苗三周里的生長變化觀察4種苗一周期的樣子觀察苗二周時的樣子3、觀察苗三周時的樣子找出不同二、了解鳳仙花苗的成長過程三、猜測以后幾周的變化出示鳳仙花苗投影鳳仙花的成長過程圖問:與賞賜的猜測一樣嗎?入題每組一個系列苗請同學們觀察記錄他們的特點請同學們觀察記錄他們的特點同上他們有什么不同問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變化你覺得鳳仙花苗以后還會有什么變化回顧想象是否與猜測一樣學生觀察,用尺量、用放大鏡看、用筆畫同上同上小結觀察記錄學生觀察記錄學生猜測發展與芽聯系起來,承上啟下讓學生了解苗的幼時特點使學生養成對科學結果有匯總的習慣。自主探究發揮想象能力
種子變成芽 篇2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種子的外形、顏色、結構及如何變成芽 2、培養學生觀察與記錄的能力 3、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種子如何變成芽 難點:讓學生了解種子變成芽的過程 三、教學準備: 蠶豆、毛豆、玉米、稻谷、麥的種子、放大鏡、鑷子;蠶豆、毛豆、玉米、稻谷、鳳仙花四種種子的發芽過程。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觀察種子 1、觀察種子 2、推測種子發芽時的樣子 二、了解中變成芽的過程 1、出示四種種子的發芽過程 2、設計觀察方案 3、選擇方案 4、實施觀察并記錄 5、每組比較種子發芽過程中的不同 三、猜測發芽后的發展投影儀出示種子、 出示表格 出示幾種方案 投影舉例發芽表格 出示種子的發芽導入:這些是什么植物的種子?如果放入土中有什么變化?(入題) 問:他們各有什么特點?并巡視引導 問:你想象種子是怎樣發芽的? 猜猜這是什么種子的發芽 我們應該如何對這些種子發芽過程的觀察呢? 我們比較一下哪種較好 讓學生觀察 問:種子在發芽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你想象以后會怎牙膏內變化分辨、識認 用放大鏡觀察 用語言、手比劃、身體動作、畫畫都可以 每組一種種子 分組討論、制定表格 發表看法、自主評選 學生觀察、記錄 從顏色、大小、長短等方面 學生想象或回憶思緒集中到種子 讓學生熟悉種子的結構,為種子發芽鋪墊 激發學生對種子發芽的情趣 主要是讓學生了芽與種子的關系 讓學生自主探索 發揮主體作用 培養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記錄的科學研究習慣 從整體上了解種子的發芽過程 讓學生對種子變成芽后有繼續探究的欲望。為下一課的研究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了解芽長成苗的過程及其各部分呈現的特點 2、培養自主探究芽長成苗過程中變化特點的本領 3、培養探究自然奧秘的情趣及愛好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鳳仙花苗一周內的高度變化是整個種植活動的觀察記錄 難點:了解鳳仙花芽長成苗的整個變化過程 三、教學準備: 四種種子由芽長成苗的系列變化過程、尺、放大鏡、鑷子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一、交流鳳仙花苗三周里的生長變化 1、觀察4種苗一周期的樣子 2、觀察苗二周期的樣子 3、3、觀察苗三周期的樣子 4、找出不同 二、了解鳳仙花苗的成長過程 三、猜測以后幾周的變化出示鳳仙花苗 投影鳳仙花的成長過程圖問:與賞賜的猜測一樣嗎?入題 每組一個系列苗 請同學們觀察記錄他們的特點 請同學們觀察記錄他們的特點 同上 他們有什么不同 問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你覺得鳳仙花苗以后還會有什么變化回顧想象是否與猜測一樣 學生觀察,用尺量、用放大鏡看、用筆畫 同上 同上 小結觀察記錄 學生觀察記錄 學生猜測發展 與芽聯系起來,承上啟下 讓學生了解苗的幼時特點 使學生養成對科學結果有匯總的習慣。 自主探究 發揮想象能力
種子變成芽 篇3
(浙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種子變成芽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種子的外形、顏色、結構及如何變成芽
2.培養學生觀察與記錄的能力
3.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種子如何變成芽
難點:讓學生了解種子變成芽的過程
三、教學準備:
蠶豆、毛豆、玉米、稻谷、麥的種子、放大鏡、鑷子;蠶豆、毛豆、玉米、稻谷、鳳仙花四種種子的發芽過程。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媒體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思路
觀察種子
觀察種子
推測種子發芽時的樣子
二、了解中變成芽的過程
出示四種種子的發芽過程
設計觀察方案
選擇方案
實施觀察并記錄
每組比較種子發芽過程中的不同
三、猜測發芽后的發展 投影儀出示種子、
出示表格
出示幾種方案
投影舉例發芽表格
出示種子的發芽 導入:這些是什么植物的種子?如果放入土中有什么變化?(入題)
問:他們各有什么特點?并巡視引導
問:你想象種子是怎樣發芽的?
猜猜這是什么種子的發芽
我們應該如何對這些種子發芽過程的觀察呢?
我們比較一下哪種較好
讓學生觀察
問:種子在發芽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你想象以后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分辨、識認
用放大鏡觀察
用語言、手比劃、身體動作、畫畫都可以
每組一種種子
分組討論、制定表格
發表看法、自主評選
學生觀察、記錄
從顏色、大小、長短等方面
學生想象或回憶 思緒集中到種子
讓學生熟悉種子的結構,為種子發芽鋪墊
激發學生對種子發芽的情趣
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芽與種子的關系
讓學生自主探索
發揮主體作用
培養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記錄的科學研究習慣
從整體上了解種子的發芽過程
讓學生對種子變成芽后有繼續探究的欲望。為下一課的研究學習打下基礎。
種子變成芽 篇4
“那是什么?”“好像是幾顆豆子!”“不是,是各種種子!啊,也不是的,是種子長芽了!”“啊,是的!你看、你看……”課前準備時,一組配有悠揚音樂的圖片在大屏幕上任意地播放著。進來的學生看到了,嘰嘰喳喳地討論著,他們看到我進來了,靜了一下,但是看到老師好像沒有責怪他們的意思,又用驚喜的語氣小聲地討論著……
這是《種子變成芽》上課前的一個小插曲,當上課的鈴聲響起時,學生沒有端端正正地坐好,但是他們的情緒很好,看著這種情景,微笑掛在了我的臉上!“小朋友們,春天的氣息你們聞到了嗎?”伴著他們清亮的回答,這一節課開始了!
背景分析
《種子變成芽》是三年級科學(下)中,植物單元的第一課時,本單元的設計目的是想通過引導學生種植、培養一株植物來了解這種植物的生長過程。并且以這種植物為載體,在學生的腦海中構建起一個認識植物的“模型”,讓這個“模型”去引導學生認識其它植物,成為學生與植物親密接觸的一個開端。因此作為植物生長過程的第一個步驟,本課時對于后面幾課的學習,甚至是對于整個單元的延伸都有著較大的引領作用。
而眾所周知,種子發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怎樣讓學生在一節課中體驗到一種生命的萌發,一個種子變成芽的過程,并且把這種情緒延續到今后幾課的學習,是我一直思索的問題!
過程分析
課前十天的小任務:用你覺得最好的方法任意播種。
在教材上,播種是學完這一課時后的任務。但是考慮到城市學生,真正見過種子變成芽的小朋友是極為少數的,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在課前提前布置了這個任務,讓學生自己先去嘗試一下。這樣,一方面播種發芽成功的小朋友的小成果可以從視覺上給其他學生帶去播種的渴求,另一方面沒有發出芽的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更有一種探索的欲望!
教學流程:
一、課前引入:種子變成芽各階段的圖片展示。
這個過程作為課前情景的一個創設,不是刻意地讓學生去接受些什么,只是讓學生在思想上有一個潛意識的滲透,結果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記得情緒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過程包括認知過程和情意過程,而人的情緒感情又可以促進或阻止人的認知過程。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下,認知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是思維敏捷,反應積極。
“你們怎么會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的呢?”我故作驚訝地問道。
“種子發芽了!”“種子在呼吸!”“小生命在生長!”……一連串出乎意料的回答,讓我們的種子頓時變得生動!于是很自然地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1、交流播種情況,認識各種不同的種子。
已發芽的小朋友驕傲地把他們的小成果帶到了展示臺前,“你用什么種子播的種,能描述一下它的樣子嗎?”
“黃黃的,橢圓的,還是可以吃的……”
“呵呵!”小朋友們聽了都善意地笑了!
“小小的,旁邊還有一個小黑芽呢!”興致正高的一個小朋友早已忘了舉手為何物,早早地喊著幫他作了補充!我沒有批評他,這是孩子情感最真實的表現,不是嗎?
“這是什么種子呢,你們能在你們的桌子上把它找出來嗎?”
同組的小朋友一起擁向了桌上放各式種子的小碟子,“是黃豆,是這顆!”“是嗎,我認識這顆,是綠豆……”小朋友們自然而然地已經關注起了其它的種子!
“這是什么種子長成的小苗,竟然已經長這么大了,真不簡單!”我故作夸張地展示了一棵長勢正旺的蠶豆苗,成功而又不留痕跡地拉回了小朋友們的注意力!
“是蠶豆!”“就是扁扁的,綠色的那個!”“就是這顆……”一個小朋友干脆舉起了他在桌子上找到的種子!
“是嗎?小朋友們真不簡單,桌子上還有那么多的種子你們都認識嗎?”“誰能描述一下你最熟悉的一種種子,讓其它小朋友來猜猜它的名字!”
“我能!”“我來!”“我……”望著小朋友們舉到站起來的小手,不認識種子的小朋友,還能不急嗎?
在這一活動環節中,我沒有說“我們來認一認種子”,“我們來描述一下各種種子”,我也沒有說“下面我們小組合作……”,但是在開放的環境中,在找一找、猜一猜中,在那一株株充滿綠意的小苗的牽動下,在無意識中,所有的目的都達到了!
2、小組解剖種子,比較認識種子的內部特點。
在經歷了前一個活動后,大多小朋友都比較激動,這么一顆顆看起來平凡的種子,竟還能變得那么有生命力!看著種子,再看著發芽的小苗,他們想知道些什么呢?
“種子是怎樣長大的?”“種子真的能長那么大嗎?” “種子里面有什么呢?”……
順著他們的思路,“是啊,種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
接下來的解剖種子的活動,小朋友們異常地投入!而且在解剖時我在數量上進行了限制,小組四位同學每人選擇分發到的四顆不同種子中的一顆進行解剖,并讓他們在完成以后比較一下組內小朋友種子的異同點。
在實際操作中,解剖種子數量的限制并不是剝奪他們更多動手的機會,相反地我們知道:在小組活動中,性格外向、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無疑會成為主角。有時幾次活動下來,有幾個學生事實上只是旁觀者而已!而每人選擇一顆,他們卻很自然地進行了協調……再有讓他們比較異同的活動,比較不是目的,既然各位小朋友的種子是不同的,他們自然對其他小朋友的種子充滿了好奇心,怎能忍住不去仔細看一看,比較一下?在比較中,對種子內部結構觀察的任務就水到渠成了!
3、推測種子各部分的變化情況。
小學生的耐心是有限的,種子種下去,第一天他們充滿期待,第二天他們滿懷希望,第三天他們就有可能忘了去看,怎樣延續他們對種子觀察的投入呢!
“你們能先來猜一猜嗎?種子播種以后大概過幾天會出現變化,它的各個部分會出現些什么變化呢?”我展示了種子發芽過程的簡圖……
低段學生的好奇心是很強的,猜一猜,他們的興致很高!并且他們的推測讓他們更有一個期待、比較、證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或驚喜或失望,但相同的,他們全情投入,經歷了一個能動的等待與觀察過程!
4、播種。
播種是以后一切活動的起始,怎樣讓學生正確的播種是極為關鍵的。種子的成長需要哪些條件?小朋友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說出像陽光、水份、土壤、空氣等比較泛泛的條件是不在話下的。但是,怎樣讓學生認識到那些細節問題呢?一味地追問:“你能說得更仔細點嗎?”“你還能補充嗎?”這樣的問題甚至讓有幾位小朋友摸不著頭腦!
這時我想到了“歸繆法”,“下面老師就用小朋友們的說的方法來播一下種……”我拿起了一個小花盆,把幾顆種子放到了盆底,加入泥土,倒進大半杯水……“這幾天陽光很明媚,我決定讓它‘住’到陽臺上!”
“不對!”“這樣不行的!”“這樣會死的!”下面的小朋友一看、一聽,急了!
“為什么不行呢?你認為應該怎樣?”我故作疑問。
“種子放得太深了,長不出來的!”
“這么多的水,會淹死的!”
“在花盆下面挖個洞,讓水流走……”有的小朋友已經出起了主意!
“太陽也不能曬太多!”
……在嘰嘰喳喳中,有的小朋友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原來我的種子爛掉了!”“原來種子也要呼吸!”“我要再種一次……”
“想再親手播種一次嗎?”我問道。不用聽回答,因為他們已經開始行動了!
5、討論怎樣記錄種子的成長信息。
種子播種以后,接下來就是一個長期的觀察和記錄過程,這個過程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對待科學的學習態度的最佳載體。觀察什么,怎樣記錄無疑是學生良好科學品質和科學素養生成的一個渠道。
“看著這盆還冒著泥土清香的種子,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種子是怎樣長大的!”“它什么時候開花?”“它每天會長多少?” ……
在前面環節的引導下,小朋友們都說出了心中的渴望!
“畫下它的樣子!”“寫日記!”“拍照!”……“給它拍錄象,做成一個電視……”他們又一下子“蹦”出了許多記錄的方法!
一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沒有刻意去引導些什么,但孩子們在一個個他們感興趣的小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他們的想法,積累了他們的求知,激發了他們的創意!
“知識不是老師傳授的,而是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建構而成的!”我沒有在學生交流討論后,給出一個固定的記錄成長信息的“模板”,最后小朋友們的記錄結果可想而知,可能不盡人意,可能花樣百出,但是相對于個性的張揚,思維的撞擊,哪一個更為重要呢?
6、適當延伸。
在下課鈴聲響起時,每一個小組得到了老師送出的各式種子。在經歷了一節課的學習后,學生對于怎樣播種必然有了更好的認識,所以對于最后老師送給小組的種子,也有了特別的意義。再播一次種,既是本課的學習小結,更是本單元下幾節課的延伸!
一點遺憾
在學生播種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竟然把前一活動環節已經解剖過的種子種下去了,看到這個現象,我作了如下的引導:
“大家覺得種子的外皮有什么作用呢?”
“可以取暖,就像種子的衣服!”“可以吃!”“可以保護種子!”“我覺得沒有用!” ……
他們的回答層出不窮,最后我小結:“有些小朋友說對了,它可以保護種子,既然這樣,我們能用沒有種皮的種子播種嗎……”開始這樣處理時,我覺得挺好的,幾分種的討論與小結,小朋友沒有用裸露的種子播種了!
但是事后反思時,我發現了問題。因為再回頭看他們的回答時,我發現他們對于種皮的作用實際上是非常模糊的,說對的小朋友很大程度上是“蒙”對的,我的小結只是形式上,事實上我是把已有的知識簡單地“灌輸”給了他們!為何不讓他們自己去嘗試一下呢?為什么不讓他們在種的過程當中,去發現種皮對于種子的意義呢?為什么不讓他們從類似“為什么沒有種皮的種子不能長大?”的問題中去建構、生成他們對種皮的理解呢?我很遺憾!
“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真知!”“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頓時出現在我腦海中的話,引起了我長時間的思索。優秀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想,創造出最豐富的能動空間,讓他們能夠展開想像的翅膀,在探究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想說的一句話
在科學探究的路上,看著他們驚喜,看著他們疑惑,看著他們成功,看著他們失望,看著他們在蹣蹣跚跚中生成、建構著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所有的這些,堅定了我在新課程的路上不斷前進的信心、決心!
課題 3-1種子變成芽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 在活動過程中,使學生領悟珍愛生命的意義,知道愛護花草樹木。
2、 在種植活動中,促進學生間的相互配合和交流,使他們學會與人合作。
3、 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確方法;學會用數據、圖畫、語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運用整理信息的方法發現事物變化的簡單規律。
教學重點 學會用數據、圖畫、語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運用整理信息的方法發現事物變化的簡單規律。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各種種子、自帶種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土。
教師準備:提前一周播種;為每組準備一盆初出芽的苗;浸泡過的鳳仙花、黃豆、玉米和小麥種子;放大鏡、鑷子。
教學過程
談話:如果老師問一粒種子種進土里會發生什么變化,大家怎樣回答?會發芽、會長高、會開花、會結果……很好。但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們認識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實、數據來說明植物的一生。所以要實際種植一株植物,堅持觀察、記錄,最后通過分析研究觀察記錄,用事實數據科學、準確地說明這株植物的一生。
活動:觀察種子。
•從各種種子中認出鳳仙花的種子,包括兩項內容,一是說出各種種子的名稱,說不出名稱的由老師告訴。二是描述鳳仙花的種子,把鳳仙花種子同別的種子進行比較,說明鳳仙花種子的形狀、顏色、大小。
•剖去種皮,觀察種子內部。鳳仙花種子小,種皮不易剝離,用放大鏡也難看得很清楚所以提供浸泡過的黃豆、蠶豆、玉米和小麥和種子供學生比較。看鳳仙花的種子同哪種種子相似:有皮有兩瓣、有小芽。玉米、小麥種子是沒有兩片子葉的。
教學過程推測種子種到土里以后會怎樣長。一是推測種子的各部分可能會怎樣變化(先是根向下長,后是莖往上長)。二是預測過多少天種子會出芽(發芽時間為5~7天)。推測的直接目的是促成學生能動地進行觀察。
活動:播種。
•先讓學生說說怎樣播種、種多深、怎樣澆水。再以小組為單位在花盆里播種,在盆上做上本組的標記,放在學校由各組同學輪流管理,每個學生帶種子回家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地栽或盆栽。
•做記錄,先看清"鳳仙花生長發育"表一共要記幾次,看清播種活動記在哪一欄后再記錄。
活動:想辦法看到種子在泥土里的變化。
•讓學生觀察老師提供的鳳仙花苗,說明我們看不見種子在泥土里怎樣長出苗,讓學生猜測種子在土里可能會怎樣變化,用什么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然后按教材上的方法、步驟做實驗。
如果學生沒有想到用紙巾,可以不用,但注意每次澆水要沿杯壁澆。
•在四種種子中,鳳仙花、黃豆的芽為一對子葉,玉米、小麥的芽為一片子葉。
以上兩項活動合并進行,更便于組織教學。可以先討論明確播種、做種子萌發實驗的方法,再動手播種、做實驗。
活動:種子長出芽以后的觀察與記錄。
這項活動是學生在課外進行的,課內的任務是通過討論明確觀察什么、怎樣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