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播撒重視的種子
ps:這是我自己的一個探索,我覺得是對我自己育兒思維模式的一次顛覆。我做了一些有限的嘗試,正在證明我這個探索結果的正確性。但同時,我也還有我很大的困擾,因為我已經種下了不少不適合孩子成長的種子,比如溺愛,比如嚴重限制,還需要花很多功夫補種重視的種子。“小孩子不能慣”,這是我從小就非常熟悉的一句話。而且,能說出這句話的,常常是那時候我心目中的“高人”。要么學歷高,要么財力高,要么地位高,要么見識“高”。在他們看來,“慣”孩子是一個合格的父母最不應該做的事。
也因此,這么一句話在我聽來,特別有權威性和力量感,不容置疑,不可辯駁。事實上,我是很害怕這句話的。在我當媽 媽之后,類似的話也曾經很被我拿來當重要的界限尺標。
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去公園門口看那些擺在地攤上的玩具,有時候有看中的,他就非常想要。我買過兩三次之后,就糾結了:他一要我就給買,那不是慣壞了他?于是我就開始拒絕。即使傷心地哭,我也不為之所動。甚至有可能指責和批評他。我會振振有詞地說:他每天要來看玩具,看了就要買,買了又不玩,他根本不是為了要玩,就是在浪費錢!而聽者也會認同說:是的是的,孩子是不能慣!
但是,慢慢的,我又本能地覺得不對頭。要的玩具不過就是五毛錢,一塊錢,最貴就是十幾塊錢。他是不一定會玩很久,但是,他買玩具的申請得到應允的時候臉上那種歡快,和被拒絕時的難過,都是那么真實。
買一個五毛錢的玩具,就算每天給買,我也能夠買得起,為什么我就要拒絕孩子,讓孩子失望難過?那句“孩子不能慣”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慣,我想是寵溺。我理解中的溺愛,是過度的愛,過度的為孩子負責,從而剝奪了孩子獨立的機會,使孩子只長身體不長心智。
從這種理解來說,“慣”孩子確實很不好。只是,似乎大家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對于什么樣的言行是溺愛,卻常常辨識不清。
弄不清什么是溺愛,但是卻很害怕溺愛導致的后果,很多家長就出現像我之前對一樣的行為:對孩子的愿望,要求,限制著滿足。
那就容易出現一個情況,我們會有意無意地不讓孩子太滿意,不讓孩子太順心。甚至會覺得,孩子感受被拒絕的滋味是有必要的,這樣他才明白珍惜。我們不敢大膽地滿足孩子的需要,不敢充分地愛孩子和重視孩子。
問題是,孩子不需要溺愛,但愛和重視,卻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特別需要的心理營養。這個營養越充足,他的安全感就會越茁壯穩健。而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在我看來是“天下能敵”的;假如父母不知道重視對于孩子的重要,因為害怕“慣壞”而減少甚至不給孩子重視,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值得,不被愛,而一個一直活在缺愛感覺中的孩子,內心就比較難以穩健,從而出現種種問題。
重視孩子和溺愛孩子特別容易混為一談,但卻有本質的區別。重視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感受到愛,建立安全感,從而將孩子“送”出去,走向獨立;而溺愛是反過來,會讓孩子盡量地依附父母,從而把孩子“拖”住不撒手。
在我的觀察中,溺愛孩子的父母特別多,而不重視孩子的父母也一樣多。溺愛和不重視,都會導致孩子的內心有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