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播撒重視的種子
我的答案是:假如你種下一棵果樹的樹苗,并且特別希望這棵果樹長大后結出很好很多的果子,那你是不是要先把這棵樹苗好好澆灌好好照料,讓它茁壯長成一棵樹,再來期待它結出好果子?因為我們不會指望還是小苗的果樹能結果。
同樣,一個人當小孩的過程就是享受被滿足的過程,他的一切愿望都是為了成長,他的愿望要被重視,這是他的必需,也是他的權利。這些權利得到滿足后,才有辦法考慮結果的問題。我甚至覺得,孩子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吸收愛和重視。因為這是他懂得珍惜、懂得關心人等一切品質的基礎。一切品質的建設和樹立,都得在這個基礎之上來進行。
況且,被重視的感覺難道不好嗎?一定是好的呀,那這很好的感覺,孩子會遺忘不珍惜嗎?我覺得珍惜的品質是在父母重視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自然形成的。
反過來,如果在孩子的“得到”之路為設置障礙,不敢輕易滿足,那么就影響了他的學習與成長(這個學習是指感受一切東西),好比一個孩子他本來是能夠好好地專注地學習畫畫的,但父母怕他不懂珍惜,于是讓這孩子為得到一根畫筆而費盡心思,那么,這個得到畫筆的過程,就影響了他學習畫畫的時間,精力,挫敗了他的興趣。
和不能慣壞孩子相并列的話是:孩子要從小養好規矩。這表面上很有說服力,但是相比孩子的需要而言,我覺得規矩是浮云。花兒的開放需要規矩嗎?你會要求花兒怎么開,草兒怎么長嗎?能要求得了嗎?再者說,如果花兒草兒得到了足夠的陽光和雨露,有了足夠好的土壤(甚至只要愿意讓其生長的地方,不必要多好),它們會不知道如何長嗎?它們自然會有自己的生長方式,自然會去尋找,探索最適合自己的規矩。這就好比花兒會向陽一樣。
有一個法則,叫“崔克坦”法則。來源大致是,在荷蘭崔克坦市,有人曾在交通管理上做過一項非同尋常的實驗:不使用交通標志會怎樣?結果卻大大出人意料:非但沒有交通混亂、沒有事故頻發,相反,行車安全好得出奇。由于人們無法機械地“見交通標志行事”,所以不得不更加謹慎地駕駛,小心翼翼觀察四周環境,從而使行車安全系數大大提高。
在人還是孩子的時候,有愛和重視當前提,孩子會自然地生發出規則,而不再需要大人設定太多的規則。就算不可能一點規則都不要,但我覺得這個規則可以很低,很少,很寬。
我也常常忍不住會給設置很多規則。但我也時時擔心,我這恐怕不是為了他多好,而是在限制他。當他感覺到走正路受限,自然就會走旁路,比如撒謊、欺騙、偷偷地來等等。
所以我還是想努力地給孩子大道。
所有的人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害怕沒立好規矩,害怕孩子被“慣壞”。起跑線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如果人的生命有起跑線的話,這個起跑線在我看來就是愛和重視。要給孩子愛和重視,那就先打開那些“不能慣孩子”之類的束縛,打破那些對孩子“貪得無厭”之類的害怕吧。雖然對于如何界定溺愛和重視我還有些模糊,但我相信,那也好過我直接以“不能慣孩子,孩子要講規矩”一桿子打死孩子的需要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