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樹有多高
既然是一節活動課,就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感受數學方法的價值和魅力。
課前思考: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比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學習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個實踐活動——測量樹、旗桿、樓房的高度。這些物體都比較高,它們的高度很難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過“在同一地點,同時測得的竿長和影長的比值相等”的規律,間接獲得。因此發現和應用這個規律是本次實踐活動的重點。
“量量比比”——發現規律
通過在太陽光下,把幾根同樣長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學生懂得什么叫影長、如何測量影長并體會和發現在同一時間、同樣長的竹竿的影長相等。在此基礎上再把幾根長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別測出每根竹竿的長度及影長,算出竿長與影長的比值,發現竹竿有長、有短,影長有長、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長和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
“議議做做”——應用規律
這一部分,教材沒有把怎樣應用規律測量樹高、樓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體會方法。通過交流,整理出思路:測出1根竹竿的長度和影長,求出竿長與影長的比值;再測出樹的影長,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實際測量校園里的一棵大樹的高和樓房、旗桿的高。當然,如果沒有同時測量竹竿的影長和大樹的影長,用上面的方法計算樹的高,是不會得到準確結果。因此必須突出“同一時間”測量影長。
課后反思:
教材安排了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幾根不同的竹竿的活動,通過這樣的測量活動來發現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不同的竹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但在組織學生測量時,由于測量工具條件的限制——選用了米尺,測量時需要用米尺分幾次來測量一個影長,這給測量工作帶來了困難,也造成測量結果誤差較大。我想另外兩位老師上這一課時可以發動學生從家中帶一些卷尺(20米或30米規格的),這樣測量時誤差會小一些,測量時也能節省很多時間。
一節課的時間完成教材所安排的活動還是比較緊張的,所以第二環節“議議”做做的時間就被擠掉了,但這一環節內容卻是非常重要的,在下節課中要繼續這方面的學習。
課后反思: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合作、討論、交流、歸納、分析的過程中學習。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議一議中學生通過交流,能理解怎樣求大樹的高。但在用此方法,實際測量校園里的一棵大樹的高和樓房、旗桿的高時由于時間關系沒能操作,把這個任務放在了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