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雞兔同籠談解決問題的策略
加拿大孩子在解決問題時,也從看清題意本身——知道問題是什么以及題目告訴你什么信息——分析題目——用什么方法來求——解答
解答應用題關鍵在于:怎么樣認識數量關系。
三、關于一步應用題教學。過去十一種一步應用題,在解答一步應用題時,要學生判斷一道題后,要抽象出這道題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過去的學生必須學會說這樣的數學語言。十一種應用題不斷訓練,過去一、二年級的孩子的卷面成績都很好。他們學這種簡單應用題很扎實,可到中高年級,很多學生覺得綜合應用題很困難。過去的教學中,一、二年級的試卷卷面成績與實際的思維水平是否吻合?與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吻合?
1983年對海淀區一年級學生跟蹤一年半的調查研究發現,題目解錯的兒童固然思路不對,答對的學生未必真懂。同做一道題,思維水平高低是不一樣。同做錯一道題,思維水平也不盡相同。
調查中有一道題:幼兒園老師給8位小朋友分蘋果,平均每人分2個,一共分多少個?
絕大部分學生把這道題做成除法。在面試時,孩子認為這道題是“分蘋果”,是將蘋果“平均分”。可見,孩子并不真正理解這道題目的意思。如果我們現在要讓學生解決這道題,可以讓學生用操作的方法,用8個圓片代表8位小朋友,用2根小棒代表2個蘋果,這樣就知道一共要分16個蘋果。這樣用動手操作、聯系實際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
一步應用題,主要的是要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動手操作來幫助學生理解。并不是讓低年級的學生去記如果求“和”就用加法,求“幾個幾”就用乘法,而是讓學生以生活原型的依托,讓學生能聯系生活實際,頭腦中有著具體的語言敘述。例如,一想到加法,就會想到“樹上有5只鳥,飛來2只,一共有多少只?”
一起看看加拿大教材例4:
用實際的圖來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以前調查中,學生的數學語言背得很熟,學生的數學語言跟列的式子意思是不吻合的。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懂,要讓學生明白,這是最重要的。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絕不是讓他盲目做下去。
例5:
加拿大教材中用這些方法讓學生理解乘法以及除法的意義。
網友困惑:針對學生兩極分化問題嚴重,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如何體現在教學中?
胡老師:針對策略多樣化,可以理解為不同的問題根據情況可以用不同的策略。同一道題,不是說用許多種方法,而是不同的題目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策略。
用模擬、動手操作、畫圖等直觀的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題目,而不是用抽象的數學語言讓學生去說。多關注差生,可讓特困生多說,多在小組里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