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數學上冊《認識圓》課堂實錄
畫圓部分:
【案例三】
師:你們能利用圓規來畫一個圓嗎?
生:能。
師:請打開書本57面,看看書上的說法與你們的是否一樣呢?
學生自學書本。
師:怎樣畫圓呢?
生模仿書上的畫法來說。
師:畫圓時應該注意什么呢?
生1:要固定針尖。
生2:要打開圓規兩腳。
……
師:請同學們畫一個半徑是2厘米的圓。
生畫圓。
【案例四】
師:人們利用了在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的這一特征設計了畫圓的工具---圓規。怎樣用圓規畫圓?請同學們拿出圓規,動手試一試。
學生一畫圓。
師:老師發現大部分同學的圓畫得非常漂亮,但也有少數同學畫得不夠理想。猜猜看,他們可能在什么地方出現了問題?
生:可能是沒有把針尖固定在一點上。
生2:也可能是兩腳間的距離變化了。
生3:還可能是沒有用手捏住圓規的把手進行旋轉。
師:其實剛才大家所說的就是用圓規畫圓的步驟和應該注意的地方。怎樣畫好圓呢?請同學們請較畫得好的同學,也可以與同組同學互相探討探討,還可以打開書本看一看,用圓規畫圓時到底要注意些什么呢?
師:有心得體會了嗎?誰來說一說。
生1:針尖不能動,兩腳間的距離不能動。
生2:要用手握住圓規的最上端,輕輕旋轉……
師:請再畫一個圓吧!
生二畫圓。
師:同桌比比看,誰的圓大?為什么有的圓大,有的圓小呢?
生: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大,圓就大;兩腳間的距離小,圓就小。
師: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半徑。也就是圓的大小由什么決定?
生:半徑。
師:如果要使全班畫的圓一樣大,怎么辦?
生:定出半徑。
師:請畫出半徑是2厘米的圓。
生三畫圓。
師: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能動。
師:想一想,圓的位置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生:圓心。
師:生活中常常需要畫更大的圓,比如體育老師要在操場上畫圓,用圓規畫,合適嗎?那怎么辦呢?
……
反思:案例三中的老師先讓孩子們自學課本,再說說怎樣畫圓,要注意什么,然后讓學生畫圓。看似與書本的對話,而實際的效果卻不一定好。因為學生沒有用圓規畫圓的體驗,牽強地看書,雖然避免了畫圓時的誤差,卻也剝奪了孩子們自我修正的機會。而案例四的老師遵循孩子們的體驗特征,讓學生三次畫圓,帶著怎樣畫好圓的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流,與課本“對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畫圓的方法。老師還適當延伸了生活中如何畫圓,讓孩子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效果則更好。
如何實施小學數學對話教學呢?教師要在充分研讀教材的基礎之上、了解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知識儲備和實際學習需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平等的、豐富多彩的“對話”,水到渠成地完成各種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一、研讀文本,激發對話的
要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施,教師一定要先與文本進行解讀,教師不但要熟悉文本的內容,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巧妙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對話。在課前,我認真研討教材,以學生所熟悉的套圈游戲激趣入課,以“套圈比賽圍成哪種圖形最公平?”這一問題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讓學生在討論中形成“套圈時圍成一個圓形,每個人到木樁的距離都相等”這一猜想,繼而讓孩子們想辦法驗證等。當教學內容觸及孩子們喜歡的領域,將迸發無限的創造力,給孩子們一份驚喜,他們將還你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