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長度單位(精選10篇)
統一長度單位 篇1
學科 數學 課題 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分析、比較、推理、交流,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看一看、擺一擺、想一想的活動中,發現不同方式測量物體帶來的混亂,會選擇合適的物體做標準測量。
3.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體會統一的長度單位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難點
估量物體的長度。
主備內容(占3/4)
輔備內容(占1/4)
一、談話導入,創設情景
1、 同學們我們每天都上數學課,數學課上我們都經常用到些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課本、練習本、鉛筆、鉛筆盒等。
2、 我們每天都用它,可以說是在熟悉不過了,可是你知道它們有多長嗎?
學生估計數學書的長和寬,可以用手比劃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測量統一長度
1、我們先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2、(實物投影出示:數學課本)
(1)你們認為該怎樣量呢?(學生說說自己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邊的物品來量。
(2)同學們,別針、三角形和小方塊,你們任選一種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3)學生測量,教師巡視指導。(注意提示學生測量方法)
3、全班交流、匯報測量結果
(1)分組匯報
(2)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問
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數學課本的寬,而結果卻不一樣呢?
(3)小組討論匯報
(4)再次讓選用統一物品測量的學生展示測量結果。
(5)小組討論看能得到什么啟發。
4、 小結:
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做標準進行測量。
(二)測量不同的長度
(1)用你喜歡的方法量你喜歡的物品的長度。
小組操作,教師巡視。
(2)全班匯報交流,提出質疑。
啟發學生根據匯報結果提出為題。
如:為什么數學課本的常識5個別針長、鉛筆盒是5把小刀長,都是5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
小組討論。
總結:因為選用不同的物體做標準去量,他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和實際不服,應該選用統一物品計量單位去量。
三、形成應用,鞏固提高
1、用同種工具測量文具盒的長度,找出最長的和最短的,進一步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作用。
2、教材第2頁“做一做”第1題。讓學生看圖,直觀判斷出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那么長,也可用尺子對準格子的豎線比一比。
3、教材第2頁“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學生獨立測量后再交流。
[注意]引導學生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著量,而是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4、教材第2頁“做一做”第3題。用長、寬、高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作標準,讓學生看圖估計所測物體大約有幾個正方體長。部分有困難的學生也可用正方體實物進行實際測量。
四、活動總結,拓展延伸
1、在小組內說說:這節課我們開展了哪些活動?你懂得了什么?
2、在全班交流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總結出本節課所研究的內容。
3、課后實踐:
估一估,再實際量一量,你家的飯桌,你的小床,臥室的窗戶各有幾支鉛筆長?把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與同學交流交流,比一比誰家的飯桌長一些,誰的小床長一點……
4、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統一長度單位 篇2
量一量,探究尺的秘密
[教學目的] 創設情境,使學生體驗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統一度量衡的過程。
[教學材料及準備] 軟尺、記錄表
[教學過程 ]
一、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發現了嗎,我們今天用的課桌和教室里的課桌不一樣,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們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長方形。
教師:對,長方形有幾條邊?
學生:四條邊。
教師:看屏幕。(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長,什么是桌子的寬)。
教師:學校還想買一些這樣的桌子,那我們就得知道這桌子有多長,有多寬,你們愿意幫老師量一量這桌面的大小嗎?
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教師:用什么來測量呢?
學生:用尺子。
教師:可是,我們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辦?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辦法測量出桌子有多長,多寬?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匯報交流:1、用手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手長)
2、用鉛筆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長)
3、用鉛筆盒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盒長)
4、用書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書長)
三、實施方案
學生分小組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要求: ① 開動腦筋,多想辦法
② 分工明確,注意合作
③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可以寫字,寫拼音,也可以用圖表示。
利用課件舉例講解記錄方法。
量一量桌子
方法
長
寬
1
7
3
2
3
4
看一看,誰用的方法多,誰的方法巧妙?
學生測量。(10分鐘)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測量。發現典型數據。
四、交流匯報階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現矛盾
學生:5——6名學生匯報,用實物投影展示他們的記錄表。(學生的記錄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圖畫來表示)。
教師: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真多。看樣子,沒有尺子的情況下,你們用這么多巧妙的辦法告訴老師這桌子有多大。真聰明。
但是,你們看看,測量同一張桌子,這幾個得數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
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用來量的東西不一樣。
教師:(展示同樣是用鉛筆測量的數據對比)都是用鉛筆量的,得數怎么還不一樣呢?
學生:(展示所用的鉛筆)它們不一樣長。
教師:這么多不同的數據,我用哪一個呢?
五 、繼續研究
教師:我們用尺子測量一下桌子的長,看看有什么結果。(指令小組長領尺子和發尺子)
學生用尺子測量桌子的長。(教師巡視,糾正學生測量時的小錯誤)
教師:誰來匯報他們組測量的結果?
學生1:長是90。
學生2:長是27。
教師:怎么用尺子量,得數還是不一樣?哪個對呢?
學生很快發現軟尺有兩面,兩面的刻度不一樣。
教師指導學生辨認軟尺兩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讓學生估量1厘米和1寸兩種長度單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細的對比。
教師:要想得出一致的結果,我們應該怎么辦?
學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來量。
教師:那我們現在就統一用厘米的一面來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學生測量。
教師:哪一組說出你們的測量結果?
學生:桌子長90厘米,寬42厘米。(5——6個學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六、總結:
教師:現在我特別清楚我要買多大的桌子了,長90厘米,寬42厘米。用同一種刻度的尺子測量很方便。厘米是現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
人類發明尺子、之前,就像我們開始測量桌子的長、寬時使用的方法一樣,利用手拃、步伐或身邊物體的長度做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至今,在人們沒有帶尺子的時候,仍然會這樣估測物體的長度,例如媽媽給孩子買衣褲或鞋的時候。
[教學建議]
學生的測量活動和交流匯報是這節課的重點環節,分析數據是這節的精華,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
[課后評價及分析]
課程設計符合人類從實踐到理論的認知過程,學生在親身探究的過程中領悟了靠教師僅僅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容。他們不僅知道怎樣測量長度,還知道了長度為什么有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又是怎么來的。
統一長度單位 篇3
第一課時 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課本p1、2,例1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
問:你們都是量數學書的寬,為什么同一邊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
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提問:通過測量數學書的寬,為什么用三角形去量都有4個那么長,用曲別針去量都有5個那么長,用方木塊去量都有15個那么長?
根據你們剛才的測量,從中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
教師小結: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3、看書p1右上圖。
提問:數學書的寬有幾個曲別針那么長?(5個)
鉛筆盒的長有幾把小刀那么長?(5個)
提問:它們都有5個那么長,那能說明數學書的寬與鉛筆盒的長是一樣長的嗎?你能說出理由嗎?
問: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
引導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4、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教科書p2“做一做”1。
看圖回答:以誰做標準?(以方格)
口頭回答:豆角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胡蘿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剩下的請同學先看再填,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教科書p2“做一做”2。
提問:看書回答他們是以什么為標準來量桌子的長和高,椅子的高呢?(用沒用過的鉛筆)
學生動手測量,并匯報測量的結果。
指導測量的方法:下面老師請你們用整枝的鉛筆去測量。方法是從桌子的一端開始,然后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 估一估。
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五、隨堂練習
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量的結果不同
用不同的標準去量物品長度不同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統一長度單位 篇4
教學內容:教材1-2頁例一,做一做,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估測和測量的能力。
3、充分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間的密切聯系。同時在矛盾沖突中感悟數學知識并增強同學間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教具準備:
1、角硬幣、曲別針、三角形學具、方木塊(長、寬、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體)等物品。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統一認識。
1、找原因:小豬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幫媽媽鋤地。他干了一整天,餓極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飯。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飯。這可能嗎?(碗有大有小)
2、矛盾沖突:
(1)、我們先做一個量鉛筆的游戲吧!游戲分兩個小組,一組男生,一組女生,女生先來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許偷看,你們量的鉛筆的長度有幾根小棒那么長,記住了嗎?先別說。女生捂上眼睛男生來1人,你們量的鉛筆的長度有幾根小棒那么長,記住了嗎?別說。
(2)、女生說你們的鉛筆有幾根小棒那么長?男生呢?
(3)、你們說哪支鉛筆長?
(4)、出示兩支鉛筆,你們看怎么樣?這是怎么回事?
二、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探究
1、量數學課本的寬,
(1)4人一組,每人從四件物品(1角硬幣、曲別針、三角形學具、方木塊)中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時候,教師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導:開始測量時,應注意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3)量完后,讓學生匯報量的結果,當然量的結果不同。
(4)思考:為什么都是量的數學課本的寬,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5)然后再讓全班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如每組中都有用曲別針量的同學,他們測量的結果都是:數學課本的寬有5個曲別針那么長。這說明什么呢?
(由此啟發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身邊不同物體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鉛筆、曲別針,等去量桌子、鉛筆盒、椅子等物體的長度。
(2)作為標準的物體不夠怎么辦?(可以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用一個物品進行測量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應注意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量的時候可以作上記號。
(3)然后針對測量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如,為什么數學課本的寬是5個曲別針長,鉛筆盒是5把小刀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5把小刀長?
(4)讓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怎樣才會避免這種情況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塊學具)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書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體的長度。
(2)做一做第3題,用長、寬、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體作標準(為過渡到用厘米作長度單位做準備)。先看圖估計所測物體大約有幾個正方體長。再用正方體進行實際測量。
三、做一做。
四、課后延伸
要想準確的進行測量要用什么測量工具?什么單位?怎樣測量呢?
統一長度單位 篇5
教學目標:
1、 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 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 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 全班交流匯報。
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 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 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 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3、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 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來年感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 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五、隨堂練習
統一長度單位 篇6
[教學目的] 創設情境,使學生體驗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統一度量衡的過程。
[教學材料及準備] 軟尺、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發現了嗎,我們今天用的課桌和教室里的課桌不一樣,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們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長方形。 教師:對,長方形有幾條邊? 學生:四條邊。 教師:看屏幕。(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長,什么是桌子的寬)。 教師:學校還想買一些這樣的桌子,那我們就得知道這桌子有多長,有多寬,你們愿意幫老師量一量這桌面的大小嗎?
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教師:用什么來測量呢? 學生:用尺子。 教師:可是,我們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辦?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辦法測量出桌子有多長,多寬?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匯報交流:
1、用手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手長)
2、用鉛筆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長)
3、用鉛筆盒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盒長)
4、用書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書長)
三、實施方案學生分小組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要求:①開動腦筋,多想辦法
②分工明確,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可以寫字,寫拼音,也可以用圖表示。利用課件舉例講解記錄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長 寬 1 7 3 2 3 4
看一看,誰用的方法多,誰的方法巧妙? 學生測量。(10分鐘)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測量。發現典型數據。
四、交流匯報階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現矛盾學生:
5——6名學生匯報,用實物投影展示他們的記錄表。(學生的記錄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圖畫來表示)。
教師: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真多。看樣子,沒有尺子的情況下,你們用這么多巧妙的辦法告訴老師這桌子有多大。真聰明。但是,你們看看,測量同一張桌子,這幾個得數一樣嗎?學生:不一樣。教師:為什么?學生:因為用來量的東西不一樣。教師:(展示同樣是用鉛筆測量的數據對比)都是用鉛筆量的,得數怎么還不一樣呢?學生:(展示所用的鉛筆)它們不一樣長。教師:這么多不同的數據,我用哪一個呢?
五、繼續研究教師:
我們用尺子測量一下桌子的長,看看有什么結果。(指令小組長領尺子和發尺子)學生用尺子測量桌子的長。(教師巡視,糾正學生測量時的小錯誤)
教師:誰來匯報他們組測量的結果?學生1:長是90。學生2:長是27。教師:怎么用尺子量,得數還是不一樣?哪個對呢?學生很快發現軟尺有兩面,兩面的刻度不一樣。
教師指導學生辨認軟尺兩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讓學生估量1厘米和1寸兩種長度單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細的對比。教師:要想得出一致的結果,我們應該怎么辦?學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來量。教師:那我們現在就統一用厘米的一面來測量桌子的長和寬。學生測量。教師:哪一組說出你們的測量結果?學生:桌子長90厘米,寬42厘米。(5——6個學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六、總結:教師:現在我特別清楚我要買多大的桌子了,長90厘米,寬42厘米。用同一種刻度的尺子測量很方便。厘米是現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類發明尺子、統一長度單位之前,就像我們開始測量桌子的長、寬時使用的方法一樣,利用手拃、步伐或身邊物體的長度做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至今,在人們沒有帶尺子的時候,仍然會這樣估測物體的長度,例如媽媽給孩子買衣褲或鞋的時候。
[教學建議] 學生的測量活動和交流匯報是這節課的重點環節,分析數據是這節的精華,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
[課后評價及分析] 課程設計符合人類從實踐到理論的認知過程,學生在親身探究的過程中領悟了靠教師僅僅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容。他們不僅知道怎樣測量長度,還知道了長度為什么有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又是怎么來的
統一長度單位 篇7
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教材第2頁例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2) 在實踐操作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了解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合學生親身經歷不同測量工具的合用,體會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和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突破重點。
難點:培養學生初步估測意識。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將學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學習小組。
學生準備:學生尺、剪刀、寬1厘米的白紙條、1角的硬幣、回形針、小刀、棱長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學過程
課堂導語:同學們,比一比粉筆和回形針,哪個長,哪個短?粉筆和鉛筆哪個長,哪個短?
一會說粉筆長,一會說粉筆短,這是為什么呢?這根粉筆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嗎?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統一長度單位。(板書課題)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讓學生討論,想辦法,小組交流。
(2) 匯報交流,分組活動。
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辦法,用1角的硬幣、手、三角形學具、方木塊等作為工具測量,下面就請同學們分成5人一組,和老師一起測量課桌的長度。更多
測量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
(3) 小組交流。
讓每個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測量結果。顯然,同學們和老師的測量結果不同。
(4) 質疑問難。
為什么我們測量的都是課桌的長度,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為什么同學們一拃一拃地量,老師也一拃一拃地量,結果也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漸明白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作為測量標準,所以量出的結果不同。
那么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用相同標準進行測量)讓全班同學選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測量課桌的長度,并匯報測得的結果。由此歸納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5) 活動延伸。
①用回形針測量數學課本的寬,用小刀測量一個文具盒的長。
學生測量后匯報測量結果。(數學課本的寬是5個回形針的長,文具盒的長是5個小刀的長)
師:數學課本和文具盒不一樣長,為什么它們都用5表示?
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集體交流。
②歸納升華。
同學們,數學課本的寬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樣的,它們都用5表示是因為測量的標準不一樣。因此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標準。
二、 積累運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長、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測量。
三、 總結提升
(1) 大家親自測量了很多物體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你們學會了什么?
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所學內容。
(2) 歸納強調。
在測量物體長度時,必須要用統一的標準去測量。
板書設計
一測量課桌的長。(分組活動,匯報交流)
二用回形針測量數學課本的寬,用小刀測量文具盒的長。
統一長度單位 篇8
[教學目的] 創設情境,使學生體驗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統一度量衡的過程。
[教學材料及準備] 軟尺、記錄表
[教學過程 ]
一、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發現了嗎,我們今天用的課桌和教室里的課桌不一樣,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們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長方形。
教師:對,長方形有幾條邊?
學生:四條邊。
教師:看屏幕。(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長,什么是桌子的寬)。
教師:學校還想買一些這樣的桌子,那我們就得知道這桌子有多長,有多寬,你們愿意幫老師量一量這桌面的大小嗎?
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教師:用什么來測量呢?
學生:用尺子。
教師:可是,我們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辦?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辦法測量出桌子有多長,多寬?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匯報交流:1、用手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手長)
2、用鉛筆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長)
3、用鉛筆盒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盒長)
4、用書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書長)
三、實施方案
學生分小組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要求: ① 開動腦筋,多想辦法
② 分工明確,注意合作
③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可以寫字,寫拼音,也可以用圖表示。
利用課件舉例講解記錄方法。
量一量桌子
方法
長
寬
1
7
3
2
3
4
看一看,誰用的方法多,誰的方法巧妙?
學生測量。(10分鐘)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測量。發現典型數據。
四、交流匯報階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現矛盾
學生:5——6名學生匯報,用實物投影展示他們的記錄表。(學生的記錄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圖畫來表示)。
教師: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真多。看樣子,沒有尺子的情況下,你們用這么多巧妙的辦法告訴老師這桌子有多大。真聰明。
但是,你們看看,測量同一張桌子,這幾個得數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
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用來量的東西不一樣。
教師:(展示同樣是用鉛筆測量的數據對比)都是用鉛筆量的,得數怎么還不一樣呢?
學生:(展示所用的鉛筆)它們不一樣長。
教師:這么多不同的數據,我用哪一個呢?
五 、繼續研究
教師:我們用尺子測量一下桌子的長,看看有什么結果。(指令小組長領尺子和發尺子)
學生用尺子測量桌子的長。(教師巡視,糾正學生測量時的小錯誤)
教師:誰來匯報他們組測量的結果?
學生1:長是90。
學生2:長是27。
教師:怎么用尺子量,得數還是不一樣?哪個對呢?
學生很快發現軟尺有兩面,兩面的刻度不一樣。
教師指導學生辨認軟尺兩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讓學生估量1厘米和1寸兩種長度單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細的對比。
教師:要想得出一致的結果,我們應該怎么辦?
學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來量。
教師:那我們現在就統一用厘米的一面來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學生測量。
教師:哪一組說出你們的測量結果?
學生:桌子長90厘米,寬42厘米。(5——6個學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六、總結:
教師:現在我特別清楚我要買多大的桌子了,長90厘米,寬42厘米。用同一種刻度的尺子測量很方便。厘米是現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
人類發明尺子、統一長度單位之前,就像我們開始測量桌子的長、寬時使用的方法一樣,利用手拃、步伐或身邊物體的長度做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至今,在人們沒有帶尺子的時候,仍然會這樣估測物體的長度,例如媽媽給孩子買衣褲或鞋的時候。
[教學建議]
學生的測量活動和交流匯報是這節課的重點環節,分析數據是這節的精華,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
[課后評價及分析]
課程設計符合人類從實踐到理論的認知過程,學生在親身探究的過程中領悟了靠教師僅僅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容。他們不僅知道怎樣測量長度,還知道了長度為什么有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又是怎么來的
統一長度單位 篇9
[教學目的] 創設情境,使學生體驗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統一度量衡的過程。
[教學材料及準備] 軟尺、記錄表
[教學過程 ]
一、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發現了嗎,我們今天用的課桌和教室里的課桌不一樣,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們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長方形。
教師:對,長方形有幾條邊?
學生:四條邊。
教師:看屏幕。(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長,什么是桌子的寬)。
教師:學校還想買一些這樣的桌子,那我們就得知道這桌子有多長,有多寬,你們愿意幫老師量一量這桌面的大小嗎?
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教師:用什么來測量呢?
學生:用尺子。
教師:可是,我們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辦?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辦法測量出桌子有多長,多寬?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匯報交流:1、用手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手長)
2、用鉛筆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長)
3、用鉛筆盒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盒長)
4、用書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書長)
三、實施方案
學生分小組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要求: ① 開動腦筋,多想辦法
② 分工明確,注意合作
③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可以寫字,寫拼音,也可以用圖表示。
利用課件舉例講解記錄方法。
量一量桌子
方法
長
寬
1
7
3
2
3
4
看一看,誰用的方法多,誰的方法巧妙?
學生測量。(10分鐘)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測量。發現典型數據。
四、交流匯報階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現矛盾
學生:5——6名學生匯報,用實物投影展示他們的記錄表。(學生的記錄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圖畫來表示)。
教師: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真多。看樣子,沒有尺子的情況下,你們用這么多巧妙的辦法告訴老師這桌子有多大。真聰明。
但是,你們看看,測量同一張桌子,這幾個得數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
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用來量的東西不一樣。
教師:(展示同樣是用鉛筆測量的數據對比)都是用鉛筆量的,得數怎么還不一樣呢?
學生:(展示所用的鉛筆)它們不一樣長。
教師:這么多不同的數據,我用哪一個呢?
五 、繼續研究
教師:我們用尺子測量一下桌子的長,看看有什么結果。(指令小組長領尺子和發尺子)
學生用尺子測量桌子的長。(教師巡視,糾正學生測量時的小錯誤)
教師:誰來匯報他們組測量的結果?
學生1:長是90。
學生2:長是27。
教師:怎么用尺子量,得數還是不一樣?哪個對呢?
學生很快發現軟尺有兩面,兩面的刻度不一樣。
教師指導學生辨認軟尺兩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讓學生估量1厘米和1寸兩種長度單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細的對比。
教師:要想得出一致的結果,我們應該怎么辦?
學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來量。
教師:那我們現在就統一用厘米的一面來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學生測量。
教師:哪一組說出你們的測量結果?
學生:桌子長90厘米,寬42厘米。(5——6個學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六、總結:
教師:現在我特別清楚我要買多大的桌子了,長90厘米,寬42厘米。用同一種刻度的尺子測量很方便。厘米是現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
人類發明尺子、統一長度單位之前,就像我們開始測量桌子的長、寬時使用的方法一樣,利用手拃、步伐或身邊物體的長度做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至今,在人們沒有帶尺子的時候,仍然會這樣估測物體的長度,例如媽媽給孩子買衣褲或鞋的時候。
[教學建議]
學生的測量活動和交流匯報是這節課的重點環節,分析數據是這節的精華,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
[課后評價及分析]
課程設計符合人類從實踐到理論的認知過程,學生在親身探究的過程中領悟了靠教師僅僅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容。他們不僅知道怎樣測量長度,還知道了長度為什么有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又是怎么來的。
統一長度單位 篇10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1頁
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意識到量物體的長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來量,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學具:1角硬幣 回形針 小方快 小刀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二年級的小朋友,比身高。
一、激趣引入:
師國慶節到了,聰聰和明明正在準備宣傳板報,看多漂亮!(出示沒有花邊的板報)咦,好象還缺點什么。貼上美麗的 花邊吧。一會兒,他們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貼了兩種花邊的板報),聰聰說:我的貼得快。明明說我的貼得快。同學們你們說誰的速度快?(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1:聰聰的速度最快。她貼的花邊長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貼的花邊長些。
生3:一樣快。他們貼的花邊一樣長。
師:到底誰貼的花邊長?我也看不出來。你們有什么辦法比出花邊的長短呢?
生:可以用鉛筆來量一量
師:你的辦法真好!當我們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體的長短時,就可以找一個物品作標準來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長度。
師:比如,我們要量著本數學書的寬,(出示數學書,老師帶著學生摸一摸數學書的寬)也就是這條邊有多長,我們可以找些什么物品來量呢?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師:不用尺子,還可以用什么來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
師:老師準備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們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兩人一組,沒個同學選取一種物品來量數學書的寬。開始吧。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標準量數學書的寬0
師:都量完了嗎?請你上去量給大家看看。(點一生帶回形針上展示臺來量數學書的寬)
師:請大家仔細看看,他量怎么樣?
師:你也是這樣量的嗎?誰來說一說你是用什么來量的?數學書的寬有幾個物品那么長?
生1:數學書的寬有7個硬幣那么長。
生2:數學書的寬有5個回形針那么長。
生3:數學書的寬有2把小刀那么長。
生4:數學書的寬有15個小方塊那么長。
師:都是量的數學書的寬,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生1:因為我們用的物品不一樣有的是回形針、有的是硬幣。
師;對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結果都不一樣。有的人量的結果又相同,這是為什么?
生:他們用的餓物品是一樣的。
師:看來我們要得到相同的結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 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
師;好,我們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標準來量一量文具盒的長度好嗎?
(學生動手量,師巡視指導)
師:都量完了把誰來說一說你們組量的結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長
生2:文具盒有9個硬幣那么長
生3:文具盒有7個回形針那么長
生4:文具盒有20個小方塊那么長
師:請觀察并比較一下兩次測量的結果,你發現了怎么問題?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小組交流討論)
生1:課本的寬有7個硬幣那么長,文具盒有7個回形針那么長,它們的長都是7,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師:為什么它們的長都是7,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
生:因為兩次用的物品不一樣。
生:文具盒比課本的寬要長,正好7個回形針比5個回形針長。
師:你們聽清楚他們說的嗎?請你在說一遍。
師:你們真會觀察,用同樣的物品做單位來測量就能很快比出物體的長短。(板書)
師:剛才我們在量數學書的寬,文具盒的長的時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長度單位(出示課題:長度單位),才使得我們量出的結果各不相同,還與事實不符。所以,我們在去量物體長度的時候,選擇做標準的物品就應該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樣的物品
……
師:對,要用統一的物品,要有統一的標準,要把長度單位統一。(補充課題:統一)
師:我們把課題一起來讀一遍。(學生讀)誰來說一說統一長度單位是什么意識?
三、有趣的故事。
師: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都知道統一長度單位非常重要,讓我們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們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辦法,讓他們不打架?
四、標準的選擇
師:我們現在明白了,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同學們認為選擇什么物品做統一的長度單位比較合適呢?
生1:小刀
生2:硬幣
生3:小方塊
師:量較長的物體,我們就用較長的物品做單位,量較短的物體,我們就用較短的物品做單位。如果要量這張小賀卡的邊,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呢?
生:小方塊
師:好,我們就用小方塊做單位來量賀卡的長邊和短邊
學生操作后匯報
師:賀卡的長邊有——14個方塊長,賀卡的短邊有——10個方塊長,長邊比短邊多幾個方塊長?(4個)
五、鞏固練習
(1) 師:先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幾種蔬菜——(師演示課件:由凌亂到整齊。)
這里的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長呢?這到題是我們課本第2頁“做一做”的第一題,請同學門在書上完成
(2)同學們在看,這里有一些文具——
(師出示課件:)估一估,這些文具大約有多少個方塊長?
六、小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