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精選5篇)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篇1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米、厘米量,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能力點:1、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5、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1、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6、養成認真、一絲不茍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1、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1、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篇2
第一單元 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小木塊、曲別針、硬幣、鉛筆盒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創設情景
同學們我們每天都上數學課,數學課上我們都經常用到些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課本、練習本、鉛筆、鉛筆盒等。
我們每天都用它,可以說是在熟悉不過了,可是你知道它們有多長嗎?咱們來量一量好嗎?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二、測量統一長度
1、(1)我們先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屏顯數學課本)你們認為該怎樣量呢?(學生說說自己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邊的物品來量。
同學們,別鎮、三角形、和小方塊,你們任選一種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學生測量,教師巡視指導。(注意提示學生測量方法)
(2)全班交流、匯報測量結果
2、分組匯報
3、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問: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數學課本的寬,而結果卻不一樣呢?
4、小組討論匯報
5、再次讓選用統一物品測量的學生展示測量結果。
小組討論看能得到什么啟發。
6、小結:
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做標準進行測量。
三、測量不同的長度
(1)用你喜歡的方法量你喜歡的物品的長度。
小組操作,教師巡視。
(2)全班匯報交流,提出質疑。
啟發學生根據匯報結果提出為題。
如:為什么數學課本的常識5個別針長、鉛筆盒是5把小刀長,都是5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
總結:因為選用不同的物體做標準去量,他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和實際不服,應該選用統一物品計量單位去量。
(3)單項練習課本與鉛筆盒哪個更長一些,請同學們用小木塊測量一下。
匯報測量結果
四、練習
做一做第1題:提示學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東西對準各自的豎線比一比。
做一做第2題: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測量。
做一做第3題:
用正方體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腦子里完成。
五、總結:
說一說本節課你學到了些什么?
六、安排作業:做一做第1、2、3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目標: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用厘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刻度尺、圖釘、各種不同長度、不談色的紙條。
教 學 過 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讓學生用小木塊來量一量一張紙條的長度。
2.讓學生用小木塊來量一量一張紙條的長度。
3.讓學生談自己在量的過程中的感受。
4.貼在黑板上一張紙條,讓學生來量。(很不方便)
5.說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塊來量物體的長度很不方便,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刻度尺。
二、認識厘米
(1)出示刻度尺,請小組內先說說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識。
(2)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小結(主要讓學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讓學生量一量身邊的一些物體,說說那些物體的長是1厘米。(圖釘,某個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實際長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組合作,兩個小組的紙條,并討論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學生總結方法:量時要把持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在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這張紙條的長度就是幾。
3.請一名學生量黑板上的紙條,邊量邊說量的方法。
四、鞏固練習
練習一第1題
讓學生說說量的方法
第2題
量出幾厘米,就在紙條上畫上豎線,寫上幾厘米。
第3題
練習是,一要學生明確量的地方,二指導學生測量的方法。
五、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六、布置作業:練習一1~3題,第6題做在課本上。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米 用米量
教學目標: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繩子、學生尺、等
教 學 過 程
一、游戲導入,引起認知沖突
請學生用厘米量黑板。(課獨自探索,也可與他人合作)
二、展開認識米
1.提問:這樣測量你感覺怎樣?(麻煩)
要想方便的測量就要認識另外一種尺子——米尺。
(1)介紹米尺
(2)展示米尺,告訴學生從1—100厘米著一段正好是“1米”。
(3)建立表象
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獲蔣兩臂張開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用米量
(1).用不同的方法測量1米的繩子長是多少厘米
匯報方法
(2).(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三、實踐活動
1.測一測,你跳遠的距離是多少米?
四人一組,分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學監督幫助。
2.量一量:黑板長、寬,教室長、寬及教室門的高和寬。
四、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小華用一根3米長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找一根繩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課樹干周圍有多長。想一想,應該怎樣量?
五、總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本領?1米到底有多長?怎樣估測物體的長度?
六、布置作業:練習一4、5題。第8、9題做在課本上。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教學具準備:尺子、課件等。
教 學 過 程
一、創設情景
1、同學們,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初步認識,你能說出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嗎?
(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
2、我們在畫這些圖形的時候,他們的邊都是由線段組成的。
告訴學生上面這些都是線段。
二.測量線段的長度
1.用尺子量一量課本第五頁上面線段的長度,并把兩德的結果些在書上。
2.線段與曲線的對比認識
3.線段“直”的特征。
三、屏顯:
在這些圖形中哪些是線段?分組討論
……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多線段有哪些認識?
畫給定長度的線段:
在紙上任意畫一條線段。
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教師巡視指導。
課件出示線段的畫法。
四、指導線段的畫法
五、猜一猜游戲
課件出示同一條線段(橫著和豎著的)猜一猜哪條線段長一些?
引起學生的爭論,爭論后課件演示:把兩條線段重合比一比。
六、學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兩張同樣長的紙條式一式,要一張橫著,一張豎著看。
七、動手做一做
請同學們任選一條鐵絲,做成自己喜歡的圖形,并量出每條線段的長度。
誰能找出我們生活當中物體上的線段。
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線段的有關知識,你對線段有了哪些認識?
九、布置作業:練習一第7、8、10題,填在書上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篇3
《長度單位》拉開了二年級數學教學的序幕,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為大量知識來源于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于與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學了《長度單位》,很多孩子都覺得數學很有趣,很好玩……
確實,這幾節課看起來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幣,圖釘,回形針量課本,鉛筆盒,用尺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比如一拃長,步長,一庹長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長度,寬度,還有大量的估測,觀察等活動,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亦樂乎!
其實,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長度單位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們能既輕松又有效地學習知識,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運用知識,我們呈現的材料,組織的學習活動就應該具有現實性,情景性和趣味性.
反思
我覺得教師要想上好這類課,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米,厘米是長度單位,1米等于100厘米等,學生缺乏對知識的來源,形成的認識,缺乏自己的體驗,因此很難建立正確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厘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學習活動的組織,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活動中建立長度單位的初步表象.
愛玩,貪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如果我們能尊重孩子的這種天性,在教學中有效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溝通學生情感世界和書本世界的聯系,教學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說的用實物量,用尺子量,量課桌,量自己的身體,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始終盎然,而這些活動對于他們建立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著重要意義.
二,估測中發展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思維經歷著觀察,猜測,類比,推理等活動.估計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有助于加深對數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系的能力.為促進學生的估計能力,發展數感,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估計,通過組織學生估測,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展示每個學生的創造性想法,能夠相互借鑒,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實踐中認識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生活性.在課堂上,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學生自主選擇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篇4
學習內容: 教材2-3頁例2,做一做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刻度尺,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并對幾厘米的長度有感性認識。學會用厘米作單位估測或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估測和測量的能力。
3、 充分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間的密切聯系。
學習重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習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
學習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厘米做單位的測量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師:通過上節課的研究,我們已經知道測量物體的長度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是什么?
師:對,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
今天我們就要認識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一的單位──“厘米”。(板書課題:認識厘米和用尺子量)
二、合作探究,認識厘米。
(一)探究一:認識直尺
1、你們見過什么樣的尺子?
2、你們知道的尺子可真多!那先看看我們自己的尺子吧!舉起來互相看一看。
3、嗬!真漂亮、各式各樣。那你們每天都要用到尺子,仔細觀察過嗎?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尺子嗎?誰愿意?
4、注意!他尺子上有的,如果你也有就大聲說:“有”!你沒有的就說:“沒有”!要求聽明白了嗎?在學生介紹中講清楚刻度線、0表示起點、cm表示厘米。
(二)探究二:認識厘米
1、看一看:請學生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說明:從刻度0到刻度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要求學生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長。
2、比一比:學生用兩指間的距離比劃出1厘米的大約長度。
學生活動,同桌交流。
3、記一記:看看兩指間的距離,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4、找一找:
(1)你還能在尺上找到其它的1厘米嗎?
學生自由回答,要求說清“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體中,還有你的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匯報(手指的寬、牙齒的寬、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徑等)
(三)探究三:認識幾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用手比劃一下2厘米大約有多長。
3、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你還能找出其它的厘米數嗎?
4、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現?
趁機點明: 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三、實踐應用,學習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數
(1)嘗試測量同一學具
量一量紙條的長度(師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測量結果,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3)教師投影演示正確量法與錯誤量法,進行辨析比較。
(4)小結:量一個物體時,可以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5)量一量:整厘米的紙條,繩子之類的.
2、量非整厘米數
(1)1、2組,3、4組分別量事先準備好的紙條。
(2)交流:都可能說紙條長7厘米。
(3)比較:兩張紙條一樣長嗎?(教師驗證不一樣長)
(4)辨析:1、2組量的長是7厘米少一些,
3、4組量的長是7厘米多一些。
(5)指出:像這樣的兩條紙條都可以說是大約長7厘米。以后我們遇到量物體的長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看它最接近幾厘米,就說它是大約幾厘米長。
(6)量一量,填 一填。
課本的短邊大約長( )厘米
長邊大約長( )厘米 鉛筆大約長( )厘米
(7)學生活動:先估計,再量一量。
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先完成的小組還可組織估計、測量其它物體的長度。
交流反饋,追問:你是怎樣進行估計的?
(8)解決問題:你能用一把斷尺來度量物體的長度嗎?
四、總結延伸。
1、師:通過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2、布置延伸作業:
(1)回家后,以厘米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后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厘米做單位的。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篇5
一、教學內容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
2.認識線段
二、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三、編排特點
1.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索過程建構起來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現某個數學概念時,常常省略了產生發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抽象的形式展現出來。小學生由于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起來會感到抽象、困難。根據課標的精神,作為教學內容的數學,在呈現時,應該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如本單元的長度單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訴學生“量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量”,現在要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重視長度觀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兩個最基本的長度單位, 如果學生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教材采取了這樣一些措施:
(1)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長度表象。
(2)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長度的機會。
(3)培養估測意識。
3.改變了線段的編排。
線段與直線有著密切的聯系,過去把直線和線段編排在一起,并利用“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來引出線段。但直線的概念比較抽象,其“無限長”的特點學生不容易理解,也無法借助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因此教材在這里不教學直線,只教學線段,并采取給出線段的圖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說明什么是線段。
四、具體編排
1.長度單位
例1(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知識的來源。
(2)從量化的角度測量物體的長度:選一個物品作測量標準,了解所測物體有多少個測量標準那么長。
(3)通過兩方面體現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① 用不同的測量標準測量同一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不同。(左上圖)
② 用不同的測量標準測量不同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可能相同。(右上圖)
得出結論:用同一測量標準度量同一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量相同,用同一測量標準度量不同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不同。所以,在測量、比較長度時,必須使用同一測量標準。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測量標準,最后統一到1厘米見方的正方體,一是學生的學具里都有1厘米見方的正方體,二是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實際生活中,根據測量、比較的需要,可以選用不同的測量標準。不同的國家選用的測量標準也經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個題目都是讓學生估計或測量每種物品大約有多少個長度單位,由直觀逐步抽象。
第1題,方格是一個一個排列起來的,學生能夠通過觀察直觀地估計出來。
第2題,學生不再使用多個測量標準與被量物體進行比較,而是使用一個測量標準進行測量,測量時要求學生量完一次后,從前一次量的終點開始測量。
第3題,逐漸過渡到用1厘米的單位長度進行度量,為引出長度單位“厘米”做準備。估計時,比第1題難度加深,要求學生在頭腦中完成用正方體測量的過程。
認識厘米
(1)例1中已經引出了將正方體作為統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體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學生理解直尺是人們為了方便測量而發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統一的。并用一條線段引出1厘米的長度。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① 把正方體、直尺、線段放在一起,使學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長,同時也為用直尺測量長度做準備。
② 學生初步認識“1厘米”的實際長度后,設計了估計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和量量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兩個活動,使用多種直觀物體幫助學生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給出了量紙條長度的正確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種方法,教學時如果學生能夠發現更多的方法,要給以鼓勵。
認識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樣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通過用學生尺量黑板,感覺到很麻煩,很自然地引出。
(2)與“1厘米”的認識一樣,教材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
① 實際觀察米尺
② 量身高
③ 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關系)
(1)通過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長的繩子,讓學生通過活動,自己去發現米和厘米的關系。
(2)教材上開始出現卷尺、皮尺(做一做),讓學生認識更多的測量工具,并理解根據不同的測量需要可以選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2.線段
認識線段
教材的編排有所變化,原通用教材:先講直線,再引出線段:“在直線上點兩個點,這兩個點間的一段叫做線段”。實驗教材:用三個直觀圖直接形象描述出線段的兩個特征:直、有兩個端點。
接下來,教材說明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并讓學生量一量線段的長度,學生已經具備了測量紙條長度的能力,測量線段的長度就迎刃而解了。
畫線段
與量長度一樣,教材只是給出了最基本的畫線段的方法,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學建議
1.注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長度表象。
3.把握好線段的教學要求。
過去線段是從“線段是直線上兩點間的一段”來教學的,現在教材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了改編。因此教學線段時,不應再從線段與直線的關系來教學,而應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師要補充線段的練習,盡量不要將直線與線段進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