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象引導中感梧--《開國大典》
師:出示句子:“這莊嚴的宣告,這雄 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 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齊 歡躍起來。”大家細細讀讀《開國大典》里 的這段話,休會體會句子意思,想一想:這 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 廣播,傳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現了什 么樣的情景? (生自讀、體會、想象)
師:誰把這句話讀—讀,其他人一邊聽 一邊閉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 面? (指名朗讀句子,其他人閉目想象)
師:誰說說,這宣告、這聲音傳到了什 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這聲音傳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飛 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大家敲著鑼,打著 鼓,歡呼新中國的誕生,歡慶人民的解放。
生:這聲音傳到農村,田間地頭,村前 村后,到處鑼鼓喧天,人們都擁出家門,歡 呼著,高喊著,一個個激動萬分,不少人高 興得熱淚盈眶。
生:這聲音傳到學校,大家拿著鮮花, 揮著彩帶,放著鞭炮,唱啊,跳啊,喊啊, 好像要讓這個消息傳遍全世界。
生:這聲音傳到了劉胡蘭的家鄉,大家 一下子擁到了劉胡蘭的家里,把這個振奮人 心的消息告訴了她的爸爸、媽媽。她爸爸、 媽媽來到了劉胡蘭的遺像前,喃喃地說: “胡蘭子啊,你聽到了嗎?你盼望的一天終 于來到了,我們終于有了出頭的日了啦!” (其他學生發言略)
案例解讀 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終于盼來了解 放,迎來了新生,此時此刻,人們臉上的 興奮,人們心中的激動,是再怎樣描述也 不過分的。但是,學生僅僅從作者提供的 句子,還是難以深切感受的。
但從上述片 斷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對人們無比激 動、無比高興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 真切的。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教者抓住了課文中集中表達人物情感的重點 句子,借助想象,顯化形象,物化情感, 從而使學生借助形象的畫面,深刻地感受 了蘊涵在語言文字中的豐富情感。 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想象的過程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藝術的語言說。就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 容,視通萬里”的功夫。語言描述的形象 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想象和聯 想來實現,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沒有 想象與聯想、也就沒有語言的感悟。兒童認識長于感性,側重于形象思維。小學生閱讀最感興趣的是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 象,那美妙的景色、豐滿的人物、真切的 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各種感 官。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可引導憑借聯 想,借助想象、還原語言描述的形象,補 充語言潛在的形象,延伸語言相關的形 象,使學生產生豐富而真切的心理視像, 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體驗,形成對語言的 感性認識,并進入語言的形象中去觀察, 去傾聽,去觸摸,去感知,去領悟,以促 進學生對課文內客的“直觀”感知。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 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 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 來。”是《開國大典》中的重點句子,它 集中表現了獲得了新生的中國人民無比激 動、無比歡樂的思想感情。這句話蘊涵著 極其豐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隱含的、潛 藏的,如果不引導透過語言文字去展開想 象,創造形象,那蘊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 學生就難以得到具體的感知和深切的感 正因為如此,教者要求學生一邊聽 讀,一邊閉目想象,睜大靈動的眼睛,到 語言文字中去看。這樣,在學生眼前,語 言文字就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而是豐富 的語言形象:城市里“大街小巷彩旗飛 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農村中,“田 間地頭,村前村后,到處鑼鼓喧天”, “個個激動萬分”;學校里、人們“揮著 彩帶,放著鞭炮”;劉胡蘭的爸爸媽媽 “淚流滿面。激動萬分”……這些形象, 包合看學生對語言意義的溶解,對語言情 感的感悟,語言內涵的體悟。 這樣引導,能充分調動學生知識和形 象的原始積累,并在與新的知識進行同 構、重組及與學生語言、學生情感產生碰 撞中促使學生進行新的探索,創造新的形 象,從而使句子的內涵變成具體的形象在 眼前顯現,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涌 動。
這一個個典型的畫面、融語言的蘊 涵、形象內涵、情感內涵于一起,是學生 在語言的作用下調用自己庫存的表象進行 心靈重構的結果,是學生精神世界的新成 果。它帶學生走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 界,使他們在感悟語言豐富內涵的同時, 開掘和提高了精神境界。
可見,對一些蘊涵豐富形象的詞句, 可設法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 有關的表象。使語言與活性的形象建立起 聯系,使語言在鮮活的形象嫁接中獲得生 命活力。這樣,當學生憑著作品語言,跨 越廣袤空間去神游時,作品就成了學生心 中美而的畫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