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學案例及反思
例1( “詹天佑接受任務”)
(一) 師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詹天佑及清政府腐敗無能的社會背景資料。
(二) 自讀二自然段,讓學生聯系社會背景,說說初讀后的感受。
生甲:讀了這段話后,我很憤怒,帝國主義憑什么阻撓我們修筑京張鐵路?
生乙:讀了這段話,我很激動、很自豪,因為詹天佑接受了修筑京張鐵路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這給了帝國主義一個響亮的耳光……
生三:讀了這段話后,我很擔心,詹天佑能勝任嗎?
生四:詹天佑真傻,這項工程連外國工程師都不敢輕易嘗試,修不好,不是會身敗名裂嗎?
(三) 教師啟發、引領學生聯系背景(國內外反應)、詹天佑科學事跡、地貌特點,講讀憤怒、激動、擔心的原因
老師引導學生一個點一個點地學習,梳理歸納成下列板書:
憤怒 ________ 帝國主義阻撓、要挾、嘲笑
激動 ________ 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務
擔心 ________ 工程艱巨
(四) 師:你從這段話中知道詹天佑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1:從詹天佑在帝國主義的阻撓、要挾、嘲笑下毅然接受任務看出他是一個愛國工程師。
生2:工程那樣艱巨,連外國工程師都不敢嘗試,他敢,說明他是一個才能出眾的工程師… …
師:一句話,詹天佑是一位
生接: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五) 總結學法:抓人物環境,注意當時當地情況,體會人物品質。
案例2(自主合作探究 “開鑿隧道”)
(一) 出示學法:讀(課文) 畫(開鑿隧道示意圖) 演、說(邊演示邊復述課)
(二) 自讀自悟,畫出居庸關、八達嶺開鑿隧道示意圖。
(三) 自由演練、復述課文,學生演練中糾正其理解錯誤。
(四) 說說詹天佑這樣設計的好處:工期縮短了一倍。
(五) 創設情影,轉換角色(師當記者,生當詹天佑及助手),深入探討“兩端鑿進法”“中 部鑿井法”的好處。
記者:我是北京新華日報記者,請問詹天佑,八達嶺的“中部鑿井法”是您的創舉,打一口 井可增加兩個工作角,能否再多打幾口井,不斷縮短工期呢?如果不能?究竟打幾口井合適呢?(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后)
詹天佑及助手(十幾個學生發言后教師幫助歸納為):不能無限制地打井。原因是:
①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當時政府無能,物力、財力有限……
②浪費時間……
③使巖層變得脆弱,容易造成滑波……
④通過計算,工程造價高……
⑤打兩口井合適……
(六)師:你從詹天佑對八達嶺、居庸關開鑿隧道的創新設計看出詹天佑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甲:詹天佑從國情、地貌特點設計工程,是一個一切從實際出發進行創新設計的工程師。生乙:詹天佑是一個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鐵路工程師,不愧為中國鐵路工程之父。
生丙:詹天佑這樣做都是為了祖國,他是一個熱愛祖國、善于創新的科學家。
生。赫蔡煊邮且粋熱愛祖國,從實際出發,善于創新,善于實踐的科學家……
師:一句話,詹天佑是一位
生接: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課后反思]
1. 從教學效果看,案例1接受式學習及案例2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效果都非常好,
沒有誰對誰錯,孰優孰劣,都實現了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都是教學活動中有益的學習方式。2. 從教學過程看,學習方式的選擇要根據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來確定。案例1的教材特點是:修筑京張鐵路的社會背景復雜;詹天佑這個人物學生不熟悉,需要生平資料;京張鐵路的 地貌 特點學生不了解,所以采用了“接受式學習”方式。而“開鑿隧道”這個部分,看似簡單, 實則內涵豐厚,對詹天佑從實際出發、科學創新精神的探討需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