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聽眾》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文章通過一個“音樂白癡”成長為能“奏出真正音樂”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訴人們,默默的關懷,真誠的幫助,持久的關注,熱情的鼓勵,能夠幫助一個孩子樹立起自信心。贊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告訴人們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學習,一定能獲得成功。
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全文圍繞這兩條線索展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先寫父親和妹妹說“我”在音樂方面是個白癡,使“我”十分沮喪,不敢在家中練琴。接著寫“我”到林中練琴,遇到一位自稱耳聾的老婦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聽眾。每次“我”停下練琴,她總是夸獎“真不錯”。在她的鼓勵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練琴。最后寫“我”從妹妹那兒知道了老婦人的真實身份,心靈受到震撼。后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舍的愛好,每次演出時總會想起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學生狀況:《唯一的聽眾》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相似,或多或少有過在某一方面不太自信的狀況,也深深地渴望能夠被人理解,得到他人的支持,理解“我” 的心理不是學生的難點,但是對于文中老教授用心良苦的幾句話,學生要在把握人物情感、心理變化的基礎上加以分析,透過語言理解人物的內心,相比之下會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為學生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角色轉換,才能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物語言的深刻內涵,體會人物復雜的心理和濃厚的感情。
教學設想與目標:
《新課標》強調要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我力爭立足于學生,著手于教材,聯系廣闊的生活,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我首先由課文內容入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將學生的探究引向重點:老人是怎么鼓勵我,讓我今天能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在過程中安排想象練習,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又促使學生動情、動心去學,同時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學法,培養其想象能力,可謂一舉多得,實現“知識與能力,目標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在難點的處理上,我緊緊引導學生抓住“老教授幾次平靜地望著”的心理變化,引導學生體會那種無聲的鼓勵,深刻理解教授那種“看不見的愛”的巨大力量,使學生在體會語言的同時達到文理、情理、道理三理交融,從而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最后,通過多媒體,創設了如詩如畫的場景,看著畫面上那寧靜的早晨,聽著悠揚的小提琴聲,學生誦讀最后一段,學生動情動心地讀完了,在言已盡而意無窮之際,進一步升華情感。
1、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人物復雜的心理,初步領悟課文運用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