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習作三》教學雜談
實踐證明,啟發性提示在習作教學中是有效的手段,因而,也應作為我們教師習作教學的常用手段。如果你在實踐中不斷地去探索并豐富它,相信會受益的。
【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鎮田小學 曾曉敏】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習作教學〗
教學中習作指導與閱讀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在閱讀課中,我們要指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即明白“怎么寫”;在習作教學中,我們要指導學生“寫什么”。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激發寫的興趣,而且要強化寫作方法的指導。
下面就新課標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落實讀寫結合。
一、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的妙處
《窮人》的第一段,寫桑娜等待丈夫歸來的焦灼心情,是通過屋外和屋內兩種環境的對比來具體描述的。“屋外寒風呼嘯”,海浪“洶涌澎湃”,而室內卻寧靜而舒適。桑娜不時傾聽風暴的聲音,“感到心驚肉跳”,祈求上帝保佑出海的丈夫平安地歸來。從這些描寫中,我們不僅知道桑娜一家過著貧困的生活,還知道她勤勞賢慧,把漁家小屋收拾得整潔而溫暖,同時心地善良,愛憐丈夫。通過寫桑娜一家艱難困苦的生活與下文收養孤兒的舉動形成了對比,寫她愛憐丈夫的焦灼心情與下文收養孤兒的心愿構成了矛盾,有力地映襯了她美好的心靈。
環境2:西蒙一家,丈夫已經死去,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慘的病死在稻草鋪的床邊。屋里又濕又冷,兩個無依無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親旁邊。在這樣的描寫中,我們已經深切地感受到窮人的悲慘命運。
文章不出現一個“窮”字,卻能引起讀者對窮人的同情,這就是環境描寫的妙處。指導學生在寫作文時,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通過側面描寫來突出人物或事物某方面特征。
二、心理描寫窺視人物內心,展現人物的品質
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在矛盾沖突中顯示人物的品質,是本課的一個顯著特點。尤其是第二段描寫了桑娜矛盾痛苦、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當她發現鄰居西蒙已死,毫不猶豫地抱回兩個遺孤,可她又“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她為什么會這樣想呢?因為家境本來就很窮困,又有五個孩子,丈夫的擔子已經很重了,現在再加兩個孩子,能養活嗎?所以,桑娜的擔心是很自然的。可是她又想:“嗯,揍我一頓也好!”可見她更堅定了收養孤兒的決心。是什么原因形成桑娜矛盾復雜的心理呢?是罪惡的剝削制度造成的窮困,是窮苦人民在現實情況下一種真實心理的寫照。它不但不會減少桑娜善良性格、純潔心靈的光彩,反而在思想斗爭中,增添了她克己待人的光輝形象!簡單的一段心理描寫,讓讀者真實的感受到了主人公: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指導學生寫作文刻畫人物形象,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人物的心理描寫。
三、讓學生學會進行細節描寫
《窮人》的第三段細節描寫,細膩傳神,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如當桑娜把西蒙已死的消息告訴漁夫時,漁夫說:“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放在一起怎么行!” 可是他為什么“皺起眉”、“臉變得嚴肅、憂慮”?他知道應該救孩子啊!可是孩子太多,又擔心收養不起。但他馬上就作出了決定:“哦,我們,我們總能熬出來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可“桑娜坐著一動不動”,為什么?因為他們的想法不謀而合了,她那緊張害怕的心理頓時化為烏有,此時完全沉浸在激動、興奮和快慰之中了。我們抓住桑娜和漁夫“不謀而合”的情節,分析人物的語言、神情和動作細節,就可體會出憨厚、正直的漁夫同樣具有一顆純潔、善良、美好的心靈,深刻反映了窮人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