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學生一片感悟的青山——《青山不老》課堂教學實錄與點評
一、鏈接專題,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對他們那片土地深深的眷戀之情,令我們感動。在祖國的晉西北,有這樣一位老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愛著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現在我們學習《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評:導入緊扣單元主題,簡潔自然,用文中人物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二、整體初讀,概括內容。
師: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人物是誰,寫了他的什么事?
(生自讀思考,生答略)
師小結:是啊,課文講述了晉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樹造林15年,創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跡。)
【評:突出了本單元訓練重點之一: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在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上給予了指導:抓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跡.】
三、緊扣青山,感悟精神。
〈一〉希望的青山
師:這是一片怎樣的青山?找出描寫青山的地方,談談自己的體會。
(生自讀,勾畫,做批注,朗讀)
生1(朗讀第一自然段):我體會到這是一片美麗的青山。
生2:這里是樹的海洋。
生3:這是一片充滿生機的青山。
師:是啊,這是一片美麗充滿生機的青山,讓我們甜美的讀一讀。
師:這還是一片怎樣的青山?
生1;我從第5自然段知道這里的樹長得很好,很粗壯。
(生補充答:這是一片茂密的青山;這是一片美的青山;這是一片擋住洪水勇敢的青山。)
師:這段中,老人深情地說了什么?
(生讀“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
師:兩米有多厚?
(聯系實際感知兩米有多厚,生情不自禁驚嘆“哇”)
師:這兩米厚的淤泥是怎么來的?
生:樹擋住的。
師:要是沒有這片林子,又會怎樣呢?
生:洪水來了有泥石流。
生:土就會被沖走,那樣原本肥沃的土地就會變得貧脊。
師:對,這就叫水土流失。有了這片林子就守住了人們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正如書上所說……
(生齊讀“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師:是啊,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守住了這片土就守住了什么?
生1:守住了這里的莊稼.
生2;守住了我們的家園。
生3:守住了生存的希望。
師;是啊,這不僅是一片美麗的青山,更是守住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們生存希望的青山!
〈二〉青山一樣偉大的奇跡
師;是誰創造了這片青山?(生答:一位山野老農。)
師:為什么說老人創造的這片青山是一個奇跡?(生默讀思考)
生1(朗讀第二自然段):這里經常干旱,霜凍,沙塵暴,環境險惡,而創造這片綠洲的竟是一位老人。
師:讀到干旱,霜凍,沙塵暴,你頭腦里浮現出的是什么景象?
(生結合生活實際談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自然災害。)
師:從課文描寫和我們剛才的談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生答:在這樣的環境里樹不容易活起來;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植樹時會有很多困難;種樹時還會遇到危險。)
師:在如此險惡的環境里創造出這一片青山,的確是一個奇跡!(板書環境險惡)
生1:我還從“我還知道這個院子的小環境……抽袋煙睡覺”體會到這是一個奇跡(其他學生補充:住的簡陋;吃的簡單;勞動工具落后;種樹就是他一天生活的全部,生活單調。)
師:在這樣險惡的環境里,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一位瘦小的老人能創造出這樣一片青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和青山一樣偉大的奇跡啊!(板書條件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