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多鳥 欲擒故縱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教學案例
周曄:“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聽了伯父的話,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罵還難受……馬馬虎虎了。
師:可是我剛才可只是夸自己記性好,并沒有教育你呀?你怎么就羞愧、悔恨得比挨打挨罵還難受呢?
周曄:伯父您表面上是夸自己記性好,但實際上是暗示我讀書囫圇吞棗,委婉地教育我讀書要認真。
師:我侄女真聰明。哪個詞語表示她讀書不認真?
生: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
師:理解這兩個詞語嗎?這也是個成語。其實課文中兩個句子就說出了這兩個成語的意思,用“~~”把它劃出來。
生(讀):“老實說……亂說一氣。”
師:誰能用因為……所以“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這兩個成語聯起來說一句話,表現周曄讀書不認真,而出笑話?
生:因為作者讀書不認真,囫圇吞棗,所以伯父問我時就張冠李戴,把這個人做的事安在了那個人身上了。
生:伯父婉轉地告訴侄女讀書要認真,臨走時還送我兩本書,只是關心、愛護侄女呀!他關心自己的侄女是應該的呀,可為什么課文卻說他“為別人想得多”呢?
師(楞、急中生智):噢?大家議議,為什么?
生:本文雖說是寫伯父關心是侄女,但這是許許多多關心下一代青少年的一個例子。
生:在《給顏黎民的一封信》中,魯迅給素昧平生的學生顏黎民回信談讀書的方法,可見他不僅關心侄女,也關心更多的,哪怕不認識的學會。
生:魯迅先生在《讀書雜談》一文中,主張及提倡廣大學生博覽群書,以利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拓寬胸懷、增長才干,實現為祖國效勞的宏愿。這說明他不僅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還教育他們要愛國,為振興中華而努力!
生:魯迅先生經常撰文送書勉勵各地青年讀書,這也說明他關心的不僅是自己的侄女,更多的也許是“別人”!
師:是的。伯父婉轉地告訴侄女讀書要認真,臨走時還送我兩本書,多關心、愛護我啊!伯父不僅這樣關懷和教育自己的侄女,也無微不至地關懷和教育著全國各地的青少年朋友啊!想到這里,望著伯父的遺體,再也得不到伯父的愛撫,多么傷心啊!請同學們讀“我呆呆地望著……掉下來”這句話。
【分析與反思】:
這個片段中采取“欲擒故縱”法,同時設置情境,以“伯父”的口吻與學生對話,假裝不知怎么“教育”的,讓學生以“周曄”的口氣體會伯父的一語雙關,話中有話,感悟句子中的內在含義思想,理解了句子的“弦外之音”。同時,在理解“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兩個詞語的方式上,也別具一格,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自行理解詞語,同時又 “學以致用”——用它來結合文章內容造句,也是一舉多得,事半功倍!
“魯迅關心自己的侄女是應該的呀,為什么課文卻說他‘為別人想得多’呢?”,一“問”激起千重浪。老師始未料及,一時語塞。這正是學生“于無疑處生疑”,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思考生成的關鍵性問題。也正是他們合作研討的好機會啊!老師及時抓住了這個關鍵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放手讓他們自主探索和發現,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最終自行解決了問題,達到了“自悟”的目的。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難,是自主探究學習的關鍵;引導學會解決問題,是學習創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