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生:改成“流”。
師:或者……?
生:滴。
師:假如傷勢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應該把“一灘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點兒血。
師:或者……?
生:一滴血。
〔引導學生推敲課文中某些重點句子或詞語,既能鍛煉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又能發展他們的邏輯思維。在講讀課文中經常進行這類練習,對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益處。〕
師:正因為他傷勢這么重,他飽經風霜的臉上才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飽經風霜是什么意思?
生:經過很多的艱難困苦。
師:是嗎?應該怎么說?
生:應該說是經過好多的折磨。
師:對啦,說成折磨比較好。面對這位車夫,魯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請大家把這段課文小聲讀一遍,考慮作者哪些動詞用得非凡準確?(生讀后)誰說?
生:拿、扶、蹲、跪、來、敷、扎棗我覺得這些詞用得好。
師:還有嗎?誰說?
生:跑、跪、洗。
師:對,作者就是通過扶、蹲、來、洗、敷、扎這些動作,很細致、很具體、很形象地把魯迅先生救護車夫的過程寫出來了。表面看來,幫人包扎傷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卻閃灼著魯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為什么這么說呢?請同學們想,魯迅先生當時的身份、地位是怎樣的?
〔這樣啟發,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熟悉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
生:他是一位偉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個名人。
生:他過著比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個很有名望的學者。
師:是的,魯迅先生當時在國內外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而黃包車夫處在一個什么樣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個受壓迫、受剝削的人。
生:他是一個下層社會的人。
生:他是一個在貧窮、饑餓中掙扎的人。
師:魯訊先生和黃包車夫這兩個人的身份、地位這樣的懸殊,但魯迅先生給黃包車夫包扎傷口時,卻是那樣的精心,而且沒有一點架子,非凡是在那嚴寒的環境里,魯迅先生沒有絲毫地想到自己,卻把暖和……?
生(齊):送給了別人。
師:這再一次地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齊):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師:當作者看到這幅慘景時,她是怎樣想的呢?
生:她想,這么冷的天,那個拉車的怎么能光著腳拉著車在路上跑呢?
師:這是作者當時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問。伯父的回答,作者記不清了,只記得他的話很深奧,不輕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當時是怎樣回答她的嗎?
〔結合課文,展開想象,這是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師引導學生想象魯迅先生可能會回答的話,既能幫助學生悟出課文的真諦,又能從中受到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說:小曄,你看這社會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長嘆一聲:唉,這真是人吃人的社會啊!
生:他可能反問周曄:你說,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說,勞動人民頭上壓著三座大山,怎么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說:唉!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說:四面圍黑洞洞的,黃包車夫還能穿上鞋么?(眾笑)
師:同學們想象很豐富,說的也都對。魯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奧,我們推斷很可能提到社會制度的問題,因為這是社會制度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