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課堂實錄
師:這是課文自然段,誰還想讀一讀?你來?
生:在喂海鷗的人群中很容易認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師:讀得多好啊!這是作者筆下的老人形象。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可能有這樣的老人嗎?
生:有!
師:的確,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張照片可以證明——【出示照片:吳慶恒,海鷗老人】請看,這張照片是在云南省昆明市的翠湖之畔拍攝的。他的名師叫做——
生(齊):吳慶恒。
師:昆明市民都親切地叫他——
生(齊):海鷗老人!
師:讓我們深情地注視他的神情、注視他的動作、注視他的穿著和生活日用品——
生:(學生靜靜地觀察照片)
師:你看到了怎樣一位老人?
生1:我看到這位老人十分的勤儉樸素。
師:好,你看到了“勤儉、樸素”兩個特點。你來?
生:我看到了這位老人年事已高。
師:對,至少十多年來,老人每年冬天每天必來喂海鷗。誰還說?
生:我看出這位老人喂海鷗時十分高興。
師:對,這種高興之情可以從老人的神情里看出來。誰還想說,你來?
生:我看出老人與海鷗的關系非常親密。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
生:我從老人的眼神和動作看出來。
師:對,從老人的眼神和動作看出來。那么,在喂海鷗的人群中,為什么這位老人很容易認出來?
生:因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上述句子“變紅色”)好,我們一起讀這句話。
生(齊):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誰還想讀讀這句話?
生: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好,讀這句話的時候,哪個詞語打動了你?
生:是“褪色”。
師:好,是“褪色”,而且出現了三次。對此,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非常感動,因為老人的衣服這么樸素。
師:好,深受感動。誰還想說,你來?
生:我深受感動,老人寧可自己穿得樸素一些,也要喂海鷗好吃的。
師:好,你這個“寧可……也……”用得非常好,說得多好!誰還想說?
生:老人對海鷗是無私的。
師:對,境界多好啊!讓我們再來看一份資料,自己靜靜地默讀一下——【出示資料】吳慶恒老人每月的退休工資是308元,但一半以上都用來給海鷗買吃的。他平時幾乎舍不得花1分錢坐公交車,4元5角一斤的餅干,他卻毫不吝嗇地買給海鷗吃。10多年來,他經常買來雞蛋為海鷗制作“雞蛋餅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2角錢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煙。
生:(默讀資料)
師:讀了這份資料,你對三個“褪色”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老人非常節省,他舍不得花一分錢坐公交車,但是他卻樂意買4元5角一斤的餅干給海鷗吃。
師:對老人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錢坐公交車,但是4元5角一斤的餅干卻很慷慨地買給海鷗吃。你說?
生:老人唯一的愛好是給自己買2角錢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煙,其他都是給海鷗買吃的。
師:看來,這位老人的煙癮太大了,否則我估計他為了海鷗早就戒煙了。(笑聲)誰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