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象》教學案例
(在崎嶇的山路上,也許它已跌跌撞撞,舉步艱難;漆黑的夜晚,無法看到前方的路,可能一不小心會跌倒在地,但它想:我無論如何也要走回去;也許它的傷腿會劇烈地疼痛,但是它強忍著劇痛堅持走下去……)
“生命”課堂的教學核心是“有生命的教學”“活的教學”,即一定要把學生、教師、文本乃至整個課堂都當成一個活的生命體。“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課堂上,我們要用我們的熱情洋溢,換來學生的激情似火;用我們的歡聲笑語,換來學生的鶯歌燕舞;用我們的柔情似水,換來學生的情深似海……只有實現師生與文本的交流對話,相互碰撞,才能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讓語文學習成為一段美輪美奐的精神旅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逐步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首先,我引領學生細讀文本,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反復品味嘎羧對輝煌過去的留戀與懷念。在聯系上下文,抓重點詞體會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從26年漫長的時間,優越的生活,身邊的親人不理解等視角體會無論什么都不能阻斷它對自己那段戰象歷史的思戀,不能讓它忘記作為一頭戰象的職責與堅守。在反復的品讀感悟中,戰象嘎羧的高大形象與高尚情懷在學生們心里逐漸清晰豐厚起來。
然后,我適時采用想象補白的方式,從“嘎羧走了整整一夜”作為切入點,將嘎羧回戰場經歷的一夜延展開來,豐滿起來,通過補充西雙版納地理環境,嘎羧當年被救留下重殘等資料,讓學生再次感受嘎羧作為戰象的那份執著與堅定,想嘎羧所想,悟嘎羧之情,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們入情入境,觸及到嘎羧的靈魂深處,在抒緩悲壯的音樂中,在補白想象的感動中,學生獲得了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學習的過程成為展示學生聰明才智、獨特個性與見解的生命旅程。當學生們的想象不斷豐滿不斷充實,他們也逐漸走近嘎羧,走進了這最后一頭戰象的心靈世界,很多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被嘎羧的執著深情所折服,眼中不時閃爍著晶瑩的淚光。此時的課堂流淌出的不僅僅是語言,而是情感,是智慧,更是一種情懷。我想,我與學生們的生命也在這充滿人性光輝的文字中得到了充盈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