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月光曲 教學設計
3.體會貝多芬的心情。
面對這樣一位清秀卻雙目失明的姑娘,面對這樣一位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妹,面對如此酷愛音樂的盲姑娘,貝多芬再也抵制不住內心的( )(激動、感動、沖動……)他又一次想起自己說過的話:
出示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
【設計意圖】拓展貝多芬的名言就是解讀他的心聲,這樣的豐厚文本是為感悟服務的,是感悟文本的另一扇窗子。
4.品讀盲姑娘的語言。
盲姑娘聽了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現,重點研讀她的語言“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①這里又用二個感嘆號表現盲姑娘聽了貝多芬演奏后的激動之情。
②純熟:很熟練。近義詞:嫻熟。深:感情表達得特別深厚,感染人。這是盲姑娘對貝多芬演奏發自內心的評價。
③您,您 也說明聰明的盲姑娘由剛才高超的演奏和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斷出了事實,她的激動更無法表達。
感情朗讀,深入體會。
此時的貝多芬內心同樣激動不已:他為盲姑娘不但熱愛音樂而且這樣懂得音樂而激動;他為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能遇上知音而激動;他為自己的音樂又一次為窮苦的盲姑娘兄妹帶來幸福而激動。這萬分的激動化作了一句話(齊讀“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這萬分的激動如洶涌的海浪撞擊心扉,他的音樂靈感如泉水一樣汩汩而出,于是他做了這個決定(齊讀“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設計意圖】咀嚼盲姑娘的話,體會貝多芬的情是此時學習的重點所在。正是由于盲姑娘聽了大音樂家的演奏后的情不自禁,才有了貝多芬在這個偏僻的小鎮遇上知音的喜出望外的莫名的興奮。語言咂摸出味道了,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總結全文。
☆教材解讀
課文第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應當一讀再讀,就像這首《月光曲》一樣,值得一聽再聽。故事的結尾作為收束,給人以整體感,在學習的時候進行簡略處理:兄妹倆的陶醉與貝多芬記錄曲子。
☆教學策略
①誦讀第9自然段
月光如水,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窮兄妹倆幸福地站在貝多芬身旁,此情此景,給大音樂家帶來了創作的靈感,于是一首曠世佳作誕生了……
再次播放《月光奏鳴曲》,師生齊誦第9自然段。
【設計意圖】對于語文學習而言,讀永遠是最有效的最本色的手段,是可以出神入化的學習策略。特別是此時此刻,因為有了以上的交流與感悟,其它的語言相比動情地誦讀,顯得蒼白而畫蛇添足。
②在音樂聲中,指讀第10自然段。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我們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之中。而我們的音樂家也被自己的即興創作陶醉了,他要抓住這靈感迸發的一瞬間,徹夜不眠,記錄下了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
③總結填空。
課文學完了,我們應當由衷地感謝,感謝(音樂家貝多芬為我們奉獻了這么美好圣潔的音樂;感謝音樂家這顆為窮苦人創作的愛心;感謝熱愛音樂,懂事聰明的盲姑娘;感謝皮革匠與妹妹真摯的手足深情;感謝為我們編創這美妙傳說的人們……)
【設計意圖】總結填空是全面總結學習收獲,所以有內容層面的,也有人文情感層面的,更多的是情感價值觀層面的,這應當是學生了解貝多芬、了解貝多芬的音樂的一個起點,學生體味藝術的魅力和音樂的影響力,應當更多的是在課外這個廣闊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