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茵”“蠟”“陌”“盲”“鍵”“粼”“霎”“錄”八個生字;理解“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蘇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通順、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九自然段。
3、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及在創作過程中的思想感情上的變化,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
4、分辨課文中哪些事物是實寫,哪些是由音樂引起的聯想,體會虛實結合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1、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分辨課文中哪些事物是實寫,哪些是由音樂引起的聯想。
教學難點:
1、理解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能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深刻。
2、貝多芬的感情變化的原因,因為它關系到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激情來自何處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直入主題(3分鐘)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新課了。學習之前老師想給一首音樂你們聽聽。
放音樂《月光曲》好聽嗎?喜歡嗎?
有誰了解這首曲子?誰來說說。指名答。
生答:這首曲子叫月光曲。
生答: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鳴曲。
生答:它是貝多芬創作的。
同學們知道的真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第26課《月光曲》。
板書課題:26、月光曲
二、課題著手 初步感知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細心的同學仔細想想,課題輕輕地告訴了我們什么?
生答:課文寫的是月光曲是怎樣創作的。
生答:課文寫鋼琴家貝多芬為什么要創作月光曲。
同學們回答得這么準確到位,想必一定預習是嗎?那么這節課老師就來檢查一下你們的預習情況。敢接受挑戰嗎?
學生雀躍回答。
好。下面請同學們翻開課文第139頁。
三、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一)初讀課文
首先,我們來朗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看誰讀得好。在讀的同時,同學們可以拿筆在文中標出自己認為重要的生字詞
第一自然段——班長來讀。第二、三自然段——課代表讀。
第四、五、六、七自然段第一、二組讀。
第八、九自然段第三、四組讀。最后一段全班讀。
同學自己評價一下,第一遍讀得怎么樣?還行吧!來,給自己一點兒掌聲。
(二)掃除生字障礙
把課文朗讀了一遍,同學們有沒有把自己認為重要的詞語畫下來啊?誰來說說,你都劃了哪些詞語。
點三個同學說說。
展示課件2
來,看看大屏幕,同學們說的和老師整理的一不一樣。
這些詞語同學們都會讀了嗎?我們來試試。第三列和第四列的同學來讀讀。
學生一個接一個:眼睛瞎、幽靜、波光粼粼、入場券、蠟燭……
有沒有讀錯的?
全班齊讀一次。
文中的生字都記會了沒有?有沒有用什么巧妙的方法又快又準的記憶?
讓同學們說說,并適當補充。
茵:大口一張來吃草 蠟:二十一日有蟲來
陌:一百把刀 盲:沒有眼睛就成了盲人
鍵:建設要用錢 粼:海面泛著微波 魚鱗長左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