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設計
在這樣的環境里兄妹倆在做什么?
生答:男的在做皮鞋。彈鋼琴的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清秀什么意思?
生答:美麗而不俗氣。
2、貝多芬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答:他很同情窮兄妹倆,想滿足盲姑娘的愿望。
生答:他想彈琴給盲姑娘聽。
3、貝多芬是怎樣做的?
生答:他彈了盲姑娘剛才彈的曲子,然后又彈了一首。
就從貝多芬的這個舉動,你覺得貝多芬是個怎樣的人。
生答:他不僅是個偉大的音樂家,他還很有同情心,為一個素不相識的盲姑娘彈琴說明他對貧窮的人很同情。
生答:他很正直,很想幫助窮人。
4、貝多芬彈琴怎么樣?課文中怎么描寫的?
生答:貝多芬彈得很投入、很純熟、很有感情。
生答:課文沒有直接描寫。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答:“盲姑娘聽得入了神”,她聽入迷了說明他彈得很好。
生答:“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這位同學讀出了盲姑娘的話,找得很準確。
純熟是什么意思?(技術熟練)
盲姑娘聽到貝多芬的演奏,心情怎么樣?
生答:激動、驚喜、贊美。
同學們要注意讀出這種心情。指生讀。全班讀。
5、學生提問:為什么貝多芬彈了一首,要再彈一首?
小組討論。指導。指名回答。
生答:因為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熱愛音樂。
生答:因為貝多芬同情她。
生答:因為貝多芬遇到盲姑娘就像伯牙遇到鐘子期一樣遇到知音。
……
肯定學生的回答。強調貝多芬對盲姑娘的同情和理解是貝多芬創作的感情基調。
(三)第八至十自然段
再彈一首,下面彈的是哪一首啦?(生:月光曲)也就是課文的高潮部分。在優美的環境中,貝多芬創作了《月光去》。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像一下。
示范讀第八自然段。
這一段意境優美,朗讀時應是徐緩、抒情的基調。指導學生讀,個別讀,分組讀。
貝多芬按起了琴鍵,這時月光曲誕生了。指名讀第九段。這一段是如何表現月光曲的琴聲的?有直接描寫節奏和旋律嗎?
生答:沒有。通過皮鞋匠的聯想表現出來的。
當琴聲輕松舒緩的時候,皮鞋匠聯想到什么景象?當琴聲漸強發展的時候,皮鞋匠聯想到什么?當琴聲高昂激越的時候,皮鞋匠又聯想到什么?
生答:他好像面對著大海,……
……
皮鞋匠的聯想勾勒了月光曲景象的三層變化:月亮升起,海面平靜;月亮升起,穿過微云;月光照耀,風起浪涌。這些也正是月光曲的三個樂段:輕松舒緩,漸強發展,高昂激越。
展示課件9
皮鞋匠看到的都是真實的么?課文中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的?同桌之間互相討論一下。
生答:“他好像面對著大海……到……一個連一個朝岸邊涌過來……”是虛寫的。
生答:“皮鞋匠看看妹妹……到……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是實寫 。
生答:她仿佛也看到了……是虛寫。
盲姑娘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實在事物。“她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的表情產生的聯想,盲姑娘懂音樂,能理解,感受到貝多芬彈奏的內容。她再一次聽得出了神說明貝多芬創作成功了。
同學們,不直接描寫,而采用虛實結合,有什么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