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設計
霎:有女冒雨而立 錄:水沖山倒
(三)整體感知
現在掃除了生字障礙,讀文輕松愉快,我們再來看一個課文的情景朗讀視頻(7分20秒),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展示課件3和課件4
同學們自由朗讀,回答:課文講了月光曲譜成的傳說。
回答非常準確到位,那老師想問問什么“譜成”和“傳說”。指名答。
譜成:寫作樂曲。
傳說: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可真可假。
四、走進貝多芬
*學習第一段 走進貝多芬
老師來讀讀第一自然段,讀完后請同學們告訴老師,你從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示范朗讀。指名答。
生答:時間、地點、人物。
生答:知道了貝多芬是德國的音樂家,寫了很多曲子,月光曲就是他寫的。
關于貝多芬,你聽過他別的作品嗎,還知道什么?指名答。
生答:我聽過他的《歡樂頌》和《致愛麗絲》。
生答:他是偉大的音樂家,被成為“樂圣”。
生答:他失聰了還堅持創作。
沒想到,同學們知道這么多啊!讓我們一起走進貝多芬這位偉大的音樂家。
展示課件5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鋼琴家,從小接受父親的音樂訓練,學會了彈琴和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在維也納,后來成為德國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之一。自28歲起,他聽力逐漸減弱,50歲時雙耳完全失聰,但仍堅持創作。他生活在奧地利封建統治最黑暗的年代,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他一生創作了大量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主要有交響樂九部、鋼琴奏鳴曲三十二首。
五、課堂總結 課后拓展
同學們,貝多芬是一位堅強的音樂家,在他的背后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可是我們的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給大家介紹太多。現在,老師就給大家布置一個小任務,同學們回去,通過書籍或者網絡找找更多有關貝多芬的信息,可以有關他的故事,可以是有關他的音樂創作,可以是介紹他的生活情況,等等。我們可以利用活動課繼續走進貝多芬,并請我們的音樂老師一起參加好嗎?
學生雀躍回答。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啊?指名答。
說得不錯!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月光曲,學習了生字詞,還沒有掌握的生字詞同學們課下要多寫幾遍,并從課題著手,通過朗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下節課我們將繼續深入的學習。
下課!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開門見山
播放月光曲。
同學們,還記得這首優美的曲子嗎?
上節課我們已經欣賞過了,好聽的音樂總是聽不厭的,它只會讓我們的耳朵更靈敏,更具欣賞力。那么你們聽明白這首曲子沒有啊?要聽明白一首曲子,就和要讀懂一篇文章一樣,我們需要了解什么?(創作的背景。創作的原因。)
同學們都說到重點上了。那么月光曲是怎么譜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繼續學習26月光曲。板書課題。
二、以讀促講 深入分析
(一)第二三自然段段
這篇課文是關于月光曲譜成的傳說。這個傳說的故事是怎么開始的?
展示課件6 指名答
生答:貝多芬去旅游演出,一天夜晚在河邊散步,聽到琴聲。
生答:貝多芬晚上出去散步,聽到了窮兄妹倆的對話。
課文的那個部分講的是傳說的開始?(第二、三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