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雜談
【浙江省奉化市江口中心小學 張麗超】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激發小學生的朗讀興趣·創設一個良好的朗讀環境,有利于激發小學生的朗讀興趣·用電教手段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小學生的朗讀興趣·創設音樂情境,激發小學生的朗讀興趣〗
創設音樂情境,就是指教師在朗讀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音樂素材,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之下,在頭腦中,自動生成活畫面,產生相應的情境。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所要傳達的內蘊,有助于學生更加動情地朗讀。
運用音樂創設朗讀情境,按選擇時間點的不同,筆者將其劃分成課前音樂創設情境,朗讀前音樂創設情境和朗讀中音樂創設情境。
一節課開始前或朗讀前,先播放一段有關的樂曲或歌曲,能讓學生充分地感受課文的時代背景,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能把學生帶入這節課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為有感情的朗讀做鋪墊。而朗讀時播放音樂,也就是常說的配樂朗讀,是學生在朗讀時通過文字與音樂的雙重刺激,在一次次中進入朗讀的高潮。
當然教師除了考慮播放音樂的時間外,還需考慮選擇怎樣的音樂。不同的文本,比方說很枯燥的現代詩歌,難懂的文言文,還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文本,都可以使用音樂這一媒體,不過在選用時,要注意應該選擇怎樣的音樂適合。如果一個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播放一段節奏感很強的英文歌曲,那么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會是怎樣?因此,音樂的選擇應該考慮文本的特點,就像古詩,應該選擇較為緩慢的古箏曲或是其他適合的音樂。在這里,音樂的選擇應該與古詩一樣具有中國特色。
我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是一位年輕教師執教的《月光曲》。他對整節課的安排很有意思,他將音樂與教學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這位教師首先讓學生聆聽音樂,感受意境。隨著《月光奏鳴曲》旋律的響起,學生的思緒在音樂的海洋里暢游、感受。緊接著是讓學生邊聽邊畫,表現意境。當美妙的旋律再次響起的時候,學生把剛剛聽音樂,發自內心的感受用作畫表示出來。之后就是朗讀品味,融入意境。當然,在朗讀中,還是選用了音樂這種形式。
這位執教者這樣的安排,正是運用動聽的旋律,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這篇文本本身的課題就是《月光曲》,寫的就是貝多芬創作《月光奏鳴曲》的傳說。教師就可以很自然地讓學生感受這首曲子的意境,作曲者的情感變化,從而渲染了課堂氣氛。唐·霍杰斯說過:“沒有其他東西能夠像音樂那樣激活人腦的那么多部位。”的確,音樂,能夠愉悅學生的身心,激發學生身上的每個細胞。這位教師就是本著這一觀點,讓學生享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月光沐浴”,使他們置身于情境之中,讓學生直觀、具體地感受。在教學中,教師安排學生多次聆聽《月光奏鳴曲》,意在讓學生感受。,這位老師在《月光曲》的教學設計中,把學生的動情朗讀與教師選用的動聽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將課本中原本呆板的字眼,一個個都變成鮮活的了,學生對朗讀的興趣也在這之中激發了。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院橋鎮中心小學 許麗妹】
〖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性思考·課堂評價:是“賞識激勵”還是“隨意捧殺”〗
新理念呼喚激勵性評價語言,然而,很多老師對“激勵性”的“正面引導”理解很模糊,以至于濫用表揚,過度褒揚,容易使學生產生自我膨脹,嚴重時會使學生心態浮燥,以至容不得批評,經不起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