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雜談
有一位老師在教學《月光曲》時,讓學生朗讀貝多芬的一句話:“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老師提示道:“這個句子蘊含著豐富的內涵,你能運用你的朗讀來把它表達出來嗎?”
然后請學生朗讀展示,第一位學生聲音讀得低而緩慢,老師聽后說:“這是個憂郁的貝多芬。”請第二位學生讀,讀得也不怎么樣,老師評:“心事重重的貝多芬。”第三位學生讀得較快,老師接著說:“非常急切的貝多芬,聽你的朗讀讓人感覺到貝多芬真誠跳動的心。”第四位學生讀得很投入,老師說:“我仿佛看到貝多芬眼眶都濕了。”第五位學生讀得不緊不慢,老師說:“平靜的下面隱藏著一顆不平靜的心。”……
這位教師的評價功夫,不可謂不深。學生奇腔怪調、生熟不一的朗讀,他竟然都能找出一些詞語煞有介事地進行評價,而且看起來又似乎那么地與文本聯系緊密,真是令人拍案叫絕!可轉念一想,教師如此多變的評價,固然能給學生帶來一時的激勵和新鮮感。但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卻可能是,課文不管怎么讀,都是可以的,反正老師會表揚我。這樣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會有什么幫助呢?
課堂教學評價是一種即時性評價,屬于“即興口頭創作”往往不被教師們重視。但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實踐證明,有時教師的評價會對學生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有角色意識,注意評價語言的激勵性、針對性和啟發性,盡可能具體地指出學生的表現到底好在哪里,不夠的地方在哪里,讓他們知道今后又該如何揚長避短。
【浙江省桐鄉市洲泉鎮中心小學 陸海泉】
〖多元智能在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運用研究·課題研究策略·運用各類音樂元素開發音樂旋律智能〗
人類自從有了語言就有了歌唱,自古就有詩歌不分家之說。文本與各種音樂元素合理結合在一起,可以提升各自的內涵。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穿插各類音樂元素,為我們服務,從而開發學生的音樂旋律智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閱讀理解。如詩歌打節拍;指導學生說話、朗讀的節奏感;配樂朗讀;為標點做音樂助記符等。比如在學習第十一冊的《月光曲》一文,我們在講授皮鞋匠和盲姑娘聽到的《月光曲》的內容時,可以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讓學生自己來感受這一經典的鋼琴奏鳴曲,這樣,學生雖然聽不懂《月光曲》到底好不好,但至少他們會對學習這篇課文特別是閱讀這部分內容充滿極大的興趣,如此,學生也會充滿激情地去朗讀課文。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邾城街中心小學 范從喜】
〖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閱讀教學淺談·情景導下,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情景又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動力和源泉。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新課,能通過情景畫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機。情景導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導入,懸念引入,設問引入,圖畫引入,音樂引入,表演引入等。
我在教《月光曲》這一課時,采用了音樂引入和情景導入相結合的方法。先用錄音機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隨著音樂旋律的跳動,屏幕上出現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沙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放完音樂,我趕緊問學生:“這首曲子好聽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好!”“是誰創作的呢?”“貝多芬。”“曲子的旋律與剛才畫面上的內容有什么聯系呢?作者貝多芬先生是怎樣把它創作出來的呢?同學們想知道嗎?”這樣的情景和設問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并進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