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雜談
【江蘇省揚中市實驗小學 嚴 慧】
〖倡導綠色作文·抓住宣泄的時機,反映個性化的生活〗
星期天布置學生寫周記,這是許多老師常用的方法。確實,在平時加強練筆,寫一寫最近發生的事,也是作文訓練一種很不錯的方式。然而我們似乎都忽略了一個寫作的時機問題。前文已談過,作文是學生表露自己喜怒哀樂的一種方式,如同畫家創作一幅畫,音樂家創作一段曲子一樣,需要在一種情景刺激下立刻完成,這就是激情。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小學生,讓作文成為他們生活中宣泄情感的需要,在他們有話要說、有情要抒、有事要敘、有理要講的時候,隨時提起筆來。傳說中貝多芬創作《月光曲》也正是對盲人兄妹飽含激情的狀態下,即興演奏后飛奔回客店記錄下來。請注意這個“飛奔”,如果一周后再讓貝多芬邊回憶邊記錄的話,《月光曲》也許早就變味了。
【陜西省商絡市鎮安縣鎮安縣青銅小學 何明華】
〖朗讀教學,魅力非凡·思考揭發朗讀興趣的具體對策·身臨其境的配樂朗讀〗
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氣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師要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選擇與之朗讀基調相宜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導朗讀《月光曲》時,邊讀課文,邊播放《月光曲》,音樂一起就使人置身與當時的情境中,學生的情感隨著課文內容與音樂節奏互動,如同沉浸在一種如詩如畫的境界中,個個讀得興趣盎然,聲中融景,景隨聲出,這樣,不但提高了朗讀水平,誘發了靈感,而且陶冶了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江蘇省海安縣洋蠻河鎮新生小學 康健華】
〖語文課堂活力的釋放·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努力創設體驗氛圍·老師情感的渲染〗
知識本無所謂情感和魅力,但是有情的人能把無情的知識教得有情。老師是學生的模仿對象,學生具有向師性的心理特點,學生的情感最易受老師的感染。在教《月光曲》這篇課文時,一上課,我就播放了鋼琴曲《月光曲》,在強弱變換的樂曲聲中,我深沉的說道:“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他說過‘我的音樂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這一些該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譜寫許多著名的曲子。我們現在聽到的優美動聽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書課題《月光曲》)那《月光曲》是怎么寫成的呢?這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這樣通過樂曲的欣賞,老師的激情表達,觸動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在其后的學習中情緒很高昂。
【浙江省奉化市居敬小學 毛亞青】
〖用兒童的眼光來解讀教材·用童心的感受體驗情感〗
課標實驗教材課文的選用十分重視重視人文色彩。這一特點的突出表現是:所選文章的不僅是客觀事物的寫照,也是情感的載體。只有挖掘課文,把情感點化出來,展示在語文課堂之中,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情感共鳴,使整個語文教學過程情趣盎然。小學語文教材中以“露”筆敘事寫景,狀物寫人,以“含”筆抒情寫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們教師既要善于體味“露”筆的情感,又要善于挖掘“含”著的情感。
閱讀《月光曲》一文,這篇文章敘述了貝多芬同情盲姑娘,被其對音樂的熱愛所感動,于是即興為她彈奏《月光曲》的故事。文中對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是通過盲姑娘的想像來完成的,貝多芬感情的變化也正是寓于其中。學生由于社會閱歷少,對這一部分內容的感悟和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于是,如果解讀時想到要采取一邊讓學生欣賞音樂的教學策略帶進課堂,一邊靜思、想像。“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老師,我看到了月亮緩緩升起,鉆破了輕紗。”“老師,我看到了月亮鉆進了云層,聽到了大海上風吼浪涌。”“老師,我看到了小女孩哭了,她也看見了月亮。”“我看出了貝多芬太激動了。”……如果教學中能做到這樣,學生就能親身感受到他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