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簡介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中國臺灣人,生于日本。英子五歲時媽媽抱著她,與爸爸一道漂泊到北平。爸爸英年早逝。25年后(1948年)英子與夫君何凡扶著媽媽,攜著、背著、抱著三個孩子,又折回中國臺灣。
何凡是北師大畢業,國學功底深厚,在一家報社謀了一個飯碗。林海音則為家所累,不得不圍著鍋臺唱鍋碗瓢勺叮當曲。她不是一位懈怠的女性,不久便重操舊業,筆耕墨耨,寫些介紹中國臺灣的風物人情短文給報刊,旋即,她又戲劇性地與何凡同事,到《國語日報》當編輯。
歲月終究將把林海音磨練成一位“多棲動物”:作家、編輯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隸屬“著述等身”一類。她的小說、散文和童話作品統共不過300萬字吧。她的處女作《冬青樹》,是一部專寫家庭瑣事的散文集。當時,有人認為她盡寫身邊瑣事,有點小家子氣。丈夫何凡不以為然,為其作序。他說:結識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獲,林海音為他生了四個兒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債抵了兒女債。他認為,女作家寫家庭生活,是順理成章的事,“家齊而后治國”。何凡于幽默中為太太護“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陸續寫回憶童年的小說,《惠安館》、《我們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兒落了》等五個短篇。故事各自獨立,但在時空、人物、敘述風格上連貫,組成了系列。高陽評論林海音的小說“不僅故事感人,她的文筆令人擊節贊嘆:細致而不傷于纖巧,幽微而不傷于晦澀,委婉而不傷于庸弱。對于氣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戲。”1960年冠《城南舊事》為書名結集出版,并未引起社會關注。20年后,被大陸引進,拍成電影,一夜譽滿天下。《城南舊事》曾在 47個國家放映,獲過多項國際大獎。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陸訪問,在公眾場合見到導演吳貽弓時說:“我向您鞠躬,因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陸變得家喻戶曉,所以我得向您脫帽三鞠躬!”并真的彎腰致意。
林海音是由編輯起步而“發跡”的作家。作家,對她來說是“業余”,編輯卻是終身。“我實在熱愛編輯工作。”77歲的林海音在關閉她經營27年的純文學出版社時,“忍不住想哭”。她早年在北平編《世界日報》,后來到中國臺灣又在幾家報社做編輯,繼之在《文星》、《純文學月刊》和純文學出版社工作,一直在“為人作嫁”。她在編輯上的建樹,絕不亞于其創作。在編“聯副”十年期間,她發現、培養了黃春明、林懷民、張系國、七等生等一批新人;重視、支持了鐘理和和鐘肇政,使一批中國臺灣本土作家在文壇嶄露頭角。本土作家鐘理和命運坎坷,貧病交加,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林海音編發的,她著意栽培他。不料,鐘理和突然病故。林海音聞訊后,揮淚趕寫《悼鐘理和先生》介紹其苦難的一生,發表在次日的報紙上,不期收到眾多的讀者的悼文和捐款。林海音不分晝夜地為鐘理和編書,借款印書,趕在鐘理和百日祭時放在供桌上,了卻心愿。后來,電影界根據鐘理和的人生遭際改編成電影《原鄉人》,由名演員秦漢、林鳳嬌主演,風靡一時,使全社會認識了鐘理和。為紀念這位杰出的中國臺灣本土作家,林海音出面并主持在鐘的家鄉美濃建立“鐘理和紀念館”。這是中國臺灣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作家紀念館。林海音不僅出錢、出力,為豐富館藏,她還把當年辦《純文學月刊》時珍藏的海內外166位作家242篇手稿捐給紀念館。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之間,只有信件交往,卻從未謀過面!君子之交淡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