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簡介
在如履薄冰的文學航道上,林海音終于難逃“翻船”的厄運。那是1963年震驚中國臺灣文壇的“船長事跡”。是年4月23日,林海音在“聯副”版上發了一首名叫《故事》的小詩。敘述了一位船長漂流到一座小島,被島上的美女吸引,而流連忘返。當局見之,龍顏大怒,認為這是“影射總統愚昧無知”。面對洶洶來勢,林海音怕牽累報社及他人,面對來者,她立即表示引咎辭職,砸了端了十年的飯碗,這才避免一場禍及他人的災難。
林海音在文學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對通俗低級,充滿色情暴力的讀物充斥坊間,而真正的文學園地卻一片荒蕪時,她坐不住了。時已年過半百的她,與丈夫何凡及友人不計風險和利弊,毅然創辦了《純文學月刊》,為中國臺灣的純文學發展鳴鑼開道。為表誠意,她親筆一一給梁實秋、余光中和海外的夏志清、於梨華等名家寫信,一邊自己跑紙廠、印刷廠、編稿。三個人三條槍,三個月內把一本風格清新、高品位的雜志奉獻給讀者。《純文學月刊》除了發表濃厚文學味的原創作品外,還辟專欄大膽引介三十年代的作家和作品,傳承“五四”,彌補當代讀者對現代文學脫節的不正常現象。林海音浴血奮戰了四年,雜志銷路始終打不開,期期賠本。不得已,于四年后停刊。然而,林海音不死心,稍稍調整身心后,她專心投入經營純文學出版社,為純文學作家開辟一塊綠洲。
作家們把純文學出版社當作朋友、娘家和“活菩薩”。女作家沉櫻(梁宗岱原夫人)身居異國,晚景凄涼,衰年已不能提筆寫文章了,她致信林海音,請幫她出最后一本散文集。林海音欣然同意,可作者沒有原稿,文章全散佚在舊報刊中。林海音不厭其煩,請人搜集整理,再向友人發函征集沉櫻早年致朋友的信和照片,合集一冊為《春聲集》。在沉櫻彌留之際,書送到美國讓她看了最后一眼,林海音這才心情釋然。她到臺南拜訪老作家蘇雪林。蘇雪林向她訴苦,說某出版社倒閉,退給她一屋子書。林海音張口承諾,一次將其全部買下。因那是冷僻鮮有人問津的《屈賦研究》,無法推銷,堆在倉庫里,后來林海音將其全部捐給了圖書館和學校;她還再版了她的《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
1995年,林海音77歲,何凡85歲。4個兒女全在海外。她已無力繼續經營出版社了。當時有人建議,把這塊金字招牌轉讓、出售。林海音顧慮續辦者難以堅持原來風格,不一定能善終,毅然決定停業。她把庫存的八萬冊圖書全部捐給圖書館、學校。把所有作品的版權全部歸還作者。凡庫內有少量存書的,全部送作者。
林海音是個“比北平人還要北平”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兒。她深切地眷戀她的第二故鄉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純文學出版社的全套樣本書捐給北京現代文學館,還動員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豐富了現代文學館館藏。此外,她又提議并牽頭,在祖國大陸出版《臺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來回奔波,樂此不疲。
林海音像經營出版社一樣,精心地去經營友情。世界各國作家常來此聚會。改革開放后,大陸許多作家都去過。海內外客人留言雖是吉光片羽,但韻味悠長:
“字字珠璣自生光,深情至性入文章,信手拈來皆佳作,不拘一格盡流芳。”
“這是臺北最有人情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