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說課設計2
【說教材】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課文《桃花心木》是中國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撰寫的一篇中心突出、內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寫“我”于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高個子種樹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時顯得不按規律,漫不經心,于是心中生出許多疑團。后來通過與種樹人的交流才明白原來種樹人貌似不懂規律、缺乏愛心的種種舉動恰恰是為了讓樹木自己學會適應不確定的環境,以便更茁壯、更堅強地成長。種樹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動,并從中感悟到人的成長其實也是如此:唯有經得起各種不確定因素磨練與考驗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練就獨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頑強、更燦爛地生活與成長。全文借種樹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飽含深遠的意味。
本單元的閱讀訓練重點是:“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根據這個要求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莫名其妙、枯萎、規律、勃勃生機、從從容容”等詞語的意思,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技能目標:
以教材為憑借,引領學生關注生活現象,引發深入思考,產生獨特體驗,發表獨到見解。
3、情感目標:
在對種樹現象及緣由的學習探討過程中,領會種樹人語重心長的話語,受到生活與成長的啟迪,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精神世界。
【說教法】
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教學該關注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課文教材要“告訴”我們的知識結論。對學生的發展而言,更具價值的是學習過程的展開以及這些過程展開中學生的經驗喚起、情感參與,學生的方法運用、體驗感悟,學生的智慧生成、精神啟迪等。因此,本課教學最重要的責任不在于“教教材”──讓學生理解和領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為憑借,讓學生在閱讀與交流中經歷“發現奇怪現象→產生見解與疑惑→深究內在原因→產生自己的體驗感悟→提升認識水平和精神世界”的過程,即讓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活動及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去發現、去思索、去感受、去體驗、去建構起他們自己的認識。
【說學法】
因為教為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劃劃、議議等學習方法。這樣,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方式,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自學能力。
【說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教學過程,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談話導入,喚醒經驗
1、談話交流:
同學們養過花、種過樹嗎?你們通常是怎么照料它們的?
2、揭題讀題:
看得出來,同學們對自己親手栽種的花木常常是百般呵護、精心照料。有一位高個子種樹人,他也種了一種樹,這種樹挺特別,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而且這種樹的木材色澤美麗,質地優良,還是世界名貴木材呢!想知道這種樹的名字嗎?對了,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3、設問讀文:
那么,在這些桃花心木還是小樹苗的時候,這位種樹人是怎樣培育它們的呢?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讀課文,劃出有關句段。
設計意圖:學習應基建于學生的經驗之上,讓學生交流關于養花或種樹的經驗,既是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喚醒與提取,為下文發現種樹人培育桃花心木與眾不同埋下伏筆,又能讓學生從較為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步入課文學習。緊接其下對桃花心木進行“特別介紹”,并隨即設問,則意在引發學生的好奇之心,激起學生的閱讀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