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總之,一節課下來,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閱讀,應該是課文--學生--教師--作者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平等互動關系,且富有情感的,這就是閱讀教學理當追求的境界。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一課一共分三課時,第一課時的效果令人滿意,學生自讀課文后,多數能夠概括出課文的內容,結合字典理解課文的生字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第二課時主要結合李大釗言行的句子,深入體會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理解李大釗面對死亡從容不迫、無所畏懼的氣概。在小組進行討論時,發言的只是極個別同學,還有的同學采取等待的態度,等別人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課堂上出現冷場現象,老師還怕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就越俎代庖,唱獨角戲。這一課老師細致地備了課,準備得非常充分,為什么學生發言不夠積極,思維狹窄,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可能是學生朗讀得不夠充分,沒有深入到語言文字當中去,沒有推敲重點詞句、精心研讀吧?也可能是老師沒有想到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吧?我想應該讓學生首先大量閱讀革命書籍,讓足夠的革命先烈的動人事跡感化他們,再去開講這一課也許效果會更好些吧?也許是現在的學生生活得過于幸福,根本體驗不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盡管結合了李大釗的被捕后的資料,兇惡的敵人剝去了他的十個指甲仍然沒有向敵人屈服,但是只有少數同學面帶憤恨,多數表情冷漠,沒有激qing。總體的感覺就是學生對英雄的大無畏氣概領悟得不夠徹底,課堂上能夠根據重要句子發表意見的只有趙琳、劉彥平、商夢瑤、牛楠楠、牛林杰幾個同學,要不是他們幾個起著引領作用,恐怕難以完成任務。第三課時,找出課文的表達方法,小組內在討論時意見一致,能找出首尾呼應和對比描寫的句子、段落,但是為什么這樣表達,多數同學還是說不清楚,原因就是在第二課時,沒有在讀中感悟李大釗的高貴品質。只有通過老師的講解,解決了課文為什么要用首尾呼應和對比的表達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一得一惑
今天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課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我的教學設計主要有兩方面:1、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理解李大釗的高貴品質。2、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人物的高貴品質。
在實際教學中,第一個目標完成得較理想。(原本我還怕學生因為對時代背景不熟悉,難以體會人物的品質)課堂上我先和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和寫作順序,然后讓他們用足夠的時間自讀課文,找出能夠表現出李大釗高貴品質的句子,說說自己的體會。我給了學生大約十五分鐘,他們大多數能準確找出文章中能反映李大釗革命精神的句子,并談出自己的體會,最后統一整理出李大釗有沉著冷靜、從容鎮定、忠于革命、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精神。
反思:高年級的閱讀課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給他們方法,提出要求,讓他們自己去完成閱讀任務,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從這課的學習來看是可以做到的。老師只要抓住課文的主線,給學生明確的指引,引導學生去找出課文的關鍵句子,并感悟句子所表達的意思、情感,學生是能從中體會文章的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