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精選17篇)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
【學習目標】
1.學會14個生字,能正確讀出“軍閥、恐怖、憲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爺”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感受革命傳統教育。
4.領悟課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理解這樣寫的好處。
【學習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
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理解這樣寫的好處。
【教學難點】
1.通過對課文的理解,體會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
2.弄清課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法。
一、介紹寫作背景,導入新課
師:毛主席在“詠梅”詞中,贊頌了梅花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梅花的品格在無數革命者身上得到具體體現。李大釗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個,為了革命,他不謂艱險,面對敵人,他大義凜然,表現了革命者無所畏懼的崇高品德。
師:本課是革命先驅李大釗烈士的女兒李星華在1943年寫的,這年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16周年──李大釗烈士犧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題目叫《十六年前的回憶》。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父親遇難十六周年所寫的回憶錄中,把我們帶到那腥風血雨的年代。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詞語,通過看注釋、查詞典等方式弄懂。
2.詞語學習: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詞語,如:
軍閥:指當時擁有自己的武裝部隊,割據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課文中的張作霖就是當時北方北洋奉系軍閥的首領。
憲兵:舊社會反動派用來鎮壓人民的軍隊。
兒童娛樂場:相當于現在的兒童樂園之類。
僻靜:偏僻安靜。
恐怖:驚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罰。
押:暫時把人扣留,不準自由行動。
絞刑:死刑的一種,用生字勒死。
⑵認讀生字新詞,把生字和下面的詞語抄寫兩遍:
書籍、含糊、尖銳、抽屜、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嚴峻、殘暴、匪徒、拘留、窩頭、亂蓬蓬。
三、默讀課文,理清寫作順序和課文結構
1.標注自然段。(共32個自然段。)
2.默讀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憶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別是哪些自然段寫到的?可以小組討論。
3.小組通過交流討論,理清寫作順序和課文結構,融入重點片段的朗讀感悟。建議2~32自然段分為四個部分:
⑴2~7自然段:寫父親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寫父親被捕的經過(被捕時)
⑶18~29自然段:寫我們和父親最后一次見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寫父親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組合作,交流感悟
組內初步交流自學成果,互相補充,如仍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作上記號,待合作探究時解決。
五、布置作業
1.自學生字、抄寫文中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2
設計理念:
“閱讀是一種對話”。對話,體現了閱讀的目的和本質,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無疑是課堂閱讀活動的主體,是閱讀教學的中心。正如《語文課程標準》里所說的那樣:“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鑒于嶄新的閱讀理念,審視閱讀教學的過程,我想,閱讀課的教學首先要保證學生充分、深入地與文本對話,其對話的內容至少包括:讀懂了什么,受到怎樣的情感熏陶,獲得了怎樣的思想啟迪,享受怎樣的審美樂趣。所以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是建立在學生初步讀懂課文理清順序的基礎上,學習被捕前和被捕時部分,引導學生在自讀課文時,通過抓重點詞句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與文本進行對話,進而加深領會李大釗的革命精神。這樣在教學中,在生本、生生、師生的不斷對話中去發散學生的思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到李大釗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與文本產生共鳴,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審美樂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周年所以題目為《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本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被害后的順序來敘述的。被捕前寫父親燒掉文件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勢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被捕時寫了敵人的殘暴與父親的處變不驚;法庭上描寫了李大釗的鎮定、沉著;被害后寫了全家的無比沉痛。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使學生借助課文,激起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本課的教學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的主要在學生初步讀懂課文理清順序的基礎上,學習被捕前和被捕時部分,同時引導學生在自讀課文時,通過抓重點詞句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與文本進行對話,進而加深領會李大釗的革命精神。第二課時,則著重引導學生深入交流對重點句“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的理解,感悟李大釗在法庭上為什么能從容面對危險,平和面對親人的悲傷,無所畏懼地面對死亡。同時引導學生領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教學要求:
1、了解李大釗先生的生平及當時的社會背景。
2、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受李大釗同志為了革命,為了黨不惜獻身的崇高品質和革命精神,使學生受到革命傳統的情感熏陶。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從中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
2、理清文章的脈絡,分析重點詞句,進一步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預設:
一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清明節的意義
同學們,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你們知道清明節有什么意義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緬懷一個偉人。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的第一人——李大釗同志。
2、介紹李大釗。
我們先來看看在“民族魂”的網站上,人們對他的評價,給他的留言。(出示課件,鏈接)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會讓這許許多多的人如此緬懷呢?(課件出示李大釗的畫像)學生簡單匯報收集的李大釗的資料。師補充、小結。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要以情為導線, 通過談話和人物介紹激發學生對偉人的崇敬之情,為學生營造情感氛圍,從而形成良好的課堂情感基調,并讓語文教學充滿情感。)
3、揭示課題,齊讀。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是革命先驅李大釗烈士的女兒李星華在1943年寫的,這年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16周年,所以文章題目叫——《十六年前的回憶》。回憶就像天上的星星,很多很多。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遠,有的近。十六年是那么的遠,可作者的記憶卻是如此清晰,這是為什么呢?下面讓我們隨著課文,走進作者的回憶,走進那腥風血雨的年代。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對課文的初步理解。
(1)課后習題已經告訴我們,這篇課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先找到表示時間的詞,再想想課文寫那段時間里發生什么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為女兒的李星華忘不了的到底是父親的哪些事?
(2)學生匯報交流。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給予學生靜讀課文的時間,深入思考,并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通過組織學生讀課文,說事件、找時間中逐步了解作者的表達順序,理清課文的條理。)
三、品詞析句,感悟形象
對于李星華來說,李大釗是個父親;對人民來說,李大釗是個革命者。在他的身上有著無數革命者都具備的優秀品質。想了解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李大釗的偉大形象。
1、出示句子:(第7自然段)
3、交流:
(1)找出這段話中體現局勢嚴重程度的詞?(越來越)
其實課文前面也有相關的語句告訴我們局勢越來越嚴重,找一找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勢的嚴重?指導讀好這段話。
(設計意圖:課文的第七自然段是李大釗與妻子的一段對話,第一句話承上啟下。父親說的話雖不長,但“言為心聲”,四句話表達了同一個意思──不能離開。這段話是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內心的載體;同時也是學生在研讀文本時情感體驗的重點內容。因此,在這一部分的處理過程中,我依循文脈和學情,將教學的重點段放在第七自然段,并以此為點,上掛前文。)
(2)這是被捕前(對工作高度負責、不怕犧牲)的李大釗,那被捕時的他又是怎樣的革命者形象呢?請大家一起看看課文。
①引導學生扣住關鍵詞語“不慌不忙”“態度嚴峻”感悟人物形象。
面對氣勢洶洶而來的敵人,李大釗同志又是怎樣表現的呢?
這到底是一群怎樣的敵人呢?從哪些字詞可以看出來?
面對這樣的敵人,面對這不妙的情形,李大釗怎么還是這樣不慌不忙,父親應該知道,一旦被捕,可能就要判重刑,甚至(死刑)。那么為什么他還是那樣不慌不忙?從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李大釗?
②感情朗讀、以讀激情。
看到這樣的李大釗,我們的心中怎能不對他肅然起敬呢?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個部分,讀出李大釗的沉著冷靜,讀出你對他的深深敬意。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感悟,讓學生在自讀、交流的基礎上,大膽地抒發自己的見解。再結合學生的閱讀感悟,引導學生品讀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人物品質,進一步明晰作者所塑造的革命者形象。最后感情朗讀的指導則是學生心靈與文字的碰撞,情感與內容的交融。)
四、課外拓展,升華情感。
1、讀到這兒,你們對于李大釗有了什么樣的感受和見解,請你們回家后把它寫在自己的書上。
2、課后,請同學們繼續收集、閱讀關于李大釗的文章,相信你們對他還會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同學們也可以自己登陸“民族魂”網站,表達自己的心意。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拓展學生知識面,進一步感受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傳統的熏陶感染。)
五、板書設計:
10、十六年前的回憶
被捕前 對革命高度負責
被捕時 臨危不懼 視死如歸
李大釗 被捕后
被害后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11個生字,能正確讀出"軍閥、恐怖、憲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爺"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4、領悟課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了解李大釗同志被害的過程,抓住李大釗神態、外貌的描寫,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質疑“回憶”。
1、板書課題。
2、這篇課文是誰回憶誰?
3、為什么“回憶”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憶”即回憶十六年前。)
二、初讀感知,理清“回憶”
1、請你把課本翻到46頁,讓我們一起走進十六年前的回憶,帶著這些問題大聲地讀一讀課文。明白嗎?好,開始。
①同學們讀得很認真,這篇課文比較長,我把難讀的詞語請了出來,你會讀嗎?請小老師來領讀。
②隨機解決較簡單的幾個問題。
③合作交流:課文按照時間順序具體回憶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說一說嗎?(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
2、你能連起來說一說課文回憶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省略修飾語和個別情節,語句簡潔。)
3、簡介時代前景及作者。李大釗(1889~1927)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父母早亡,跟隨祖父長大。1913年,他東渡日本留學。1918年,李大釗在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他把北大圖書館變成了傳播新文化、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陣地。這一年,年青的毛澤東和李大釗結識了。他們在北大紅樓,建立了革命的友誼。
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他領導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軍閥的群眾*運動。
他在艱苦復雜的環境中,團結廣大群眾,同敵人展開英勇的斗爭。他成了軍閥、*的眼中釘。1927年4月6日反動軍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釗同志。
李大釗同志在獄中受盡了種種殘酷的刑罰,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兇狠殘暴的敵人拔掉了。但是,他始終沒說一句有損于黨的榮譽、有損于革命利益的話,沒泄露黨的任何機密,表現了共產黨員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崇高的革命氣節。4月28日*絞死了李大釗。
李大釗同志為了解救苦難的中國人民,為了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英勇奮斗了一生。最后獻出了他的寶貴生命。他犧牲時,年僅三十八歲!
三、走進“回憶”,了解被捕、
1、請你再一次走進十六年前的回憶,我們先來學習父親被捕前這部分,找一找哪些語句深深打動了你?
“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留在家里,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
①讀著這樣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親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歸,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有感情的朗讀這句話。
②為什么父親要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聯系第6自然段,點名寫法:照應)
③從父親早出晚歸,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你讀出了什么?(時局緊張,不顧生命安危)
④這就是我的父親,一起再讀讀這段話。
2、找一找還有哪些語句深深打動了你?
出示: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①“我哪能離開呢?”是什么意思? 離開意味著什么?不離開又意味著什么?
②在生與死的抉擇中,父親選擇了什么?這又讓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啊?
③請你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讀這段話。
④是啊,我哪能離開呢?從這段話的寫法上,你有什么發現呢?(反問)
⑤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意志堅決,置生死于度外)
⑥既然這兩個反問句更寫出父親的堅決,那么這樣寫行嗎?
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哪能離開呢?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不行,缺少層次,遞進)
⑦體會得真好,那該怎么讀呢?自己先試試。
⑧這就是層層遞進啊,我哪能離開呢,讓我們捧起書,一起再讀一讀。
3、我哪能離開呢,父親依然不顧安危工作著,依然,引讀: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有時候他留在家里,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
父親依然工作著,可怕的一天果然來了,出示:穿灰制服和長筒皮靴的憲兵,穿便衣的偵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擁而入,擠滿了這間小屋子。他們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們包圍起來。他們每人拿著一支手槍,槍口對著父親和我。
①同學們你從這段話中讀出了什么?(敵人的氣勢洶洶,殺氣騰騰,有備而來,全副武裝)
②父親面對這一群氣勢洶洶,殺氣騰騰,全副武裝,有備而來的魔鬼,父親是怎樣做的?請你找一找。
③出示: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
④哪一詞印入了你的眼簾?
⑤“嚴峻”。父親這嚴峻態度仿佛在告訴他們什么?讓我走進父親的內心,自己再讀一讀。
⑥但是他為什么不說?(輕蔑,不屑)
⑦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僅僅保持的是對敵人的輕蔑和不屑嗎?保持的還有什么呢?請你再讀讀這段話。(勇敢,堅毅,沉著,視死如歸的本色……)
⑧齊讀。
4、根據板書,小結:這就是我的父親,忘我工作、意志堅決、勇敢堅毅、視死如歸的父親,十六年來久久難忘。
第二課時
一、簡介人物,豐富認識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跟隨著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回憶了父親在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的表現。李大釗同志入獄后,備受酷刑,但他始終視死如歸、大義凜然。1927年4月28日,在敵人的殘害下,李大釗同志第一個走上了絞刑架,毫無懼色,從容就義。時年38歲。
二、集體交流
“被捕后”這部分,走進人物內心。(課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第二十九自然段)師生依照自己的情感體驗,選讀相關語句,談感受。具體預設如下
1、學生選讀課文的第19自然段。
(1)學生讀議第19自然段。
(2)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表的變化談感受。
2、依循學生的閱讀需要,以課文的第22自然段為切入點,上掛下聯。
(1)生自由朗讀課文的第22自然段。
(2)根據段中的第1、2句話,挑起疑問。
師:這是我們被捕十多天之后,親人間的第一次見面,其實也是最后一次見面。人之常情,我們多么希望父親能對我們說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寫的?請同學們讀一讀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話。
師:“沒有說一句話”。為什么?我在想。父親是不是不愛他的孩子?誰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3)聯系上下文19-28自然段,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4)教師小結,回扣段中的重點句子。
師:是的,他愛他們,從先生子女后來的訪談和傳記作品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他對孩子的愛。他是一個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親,他是妻子的丈夫,他愛深深地愛著他們。可是為了不連累親人,為了不在敵人面前表現出絲毫的軟弱,他把愛深深地埋在心里。這是普通人難以做到的事情啊!這種力量從何而來?
(5)聯系上下文,同座間互相探討,在探討中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偉大。
相機出示重點句子:“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重點朗讀這段話,在讀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內在原因。
(6)總結全文。
師:正是因為他的心被這樣一種力量占據著,所以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局勢,毫不猶豫地選擇留下;面對魔鬼般的敵人,他依然保持著他那嚴峻的態度;面對兇狠的法官,親人的呼喊,能那樣的鎮定、從容。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他更是一個偉大的人。為什么?因為他的心——生:(齊讀重點句師:就是這樣一個不平凡的人,他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三、創設情境,升華情感,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表達方式。
1、出示課件,(李大釗臨刑前的一張照片,并配上了音樂)教師激情述說:“1927年4月28日,這是一個春天的下午,李大釗與另外19位年輕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場。他們的青春本來應該像春花一樣燦爛,而此刻他們面對的是兩臺巨大而陰森的絞刑架。大釗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親人和同志,然后頭也不會的第一個走上了絞架,“神色未變,從容就死”。他犧牲時還不到38歲。
2、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氣什么關系?你從這樣的開頭和結尾中體會到什么?
3、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4、教師引導討論并總結
這篇課文是回憶錄,開頭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個日子就是4月28日。這樣首尾呼應,突出了永遠忘不了這一天。
5、找出課文中前后照應的句子。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答出
課文的結尾與句子(1)照應。“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與句子(2)照應。
“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與句子(3)照應。。
四、讀寫結合,抒發情感。
1、結合李大釗犧牲87年紀念活動,創設情境,讀寫結合。
2、師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感受
板書設計:
13 十六年前的回憶
被捕前:堅決地說 忠于革命
被捕時:不慌不忙 視死如歸
被捕后:瞅了瞅 沒說 堅貞不屈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4
該文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是紀念自己的父親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周年所以題目為《十六年前的回憶》。
一、 教學目標
1、學寫本課10個生字。
2、讀讀記記“書籍、抽屜、尖銳、僻靜、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殘暴、匪徒、拘留、勉強”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4、 領悟課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并遷移運用。
二、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了解李大釗同志被害的過程,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
2、結合當時的背景,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3、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借助資料理解文本,寫法遷移運用。
四、教學準備
1、收集關于李大釗的資料。
2、課件。
3、布置學生提前預習課文,想想課文是按什么順序敘述的?作者回憶了十六年前父親的那幾件事?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六、課型:新授課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了解本單元的學習目標。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敘述的順序。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生字。
4、 感悟人物品質和前后照應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理清課文條例,感悟人物品質和前后照應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單元導讀”入手,明確單元學習目標
導: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深深的懷念”這一單元主題,請同學們自讀“單元導讀”,想想我們在這一單元里將要看到什么,學習什么?并劃出本單元學習目標。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導讀內容,劃出本組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學習要求。
2、指名說說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目標。
3、(課件出示學習要求)齊讀學習目標。指出,課文的敘述順序有哪些?強調要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中體會課文的表達順序,并學習運用。
二、導入新課,了解背景
1、讓我們首先一起走進《18.十六年前的回憶》。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強調“回憶”重讀)
2、“十六年前的回憶”作者李星華回憶了誰呢?(板書:李大釗)
3、交流李大釗的資料。(師看情況補充)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者和早期優秀領導者之一。他領導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軍閥的群眾示威運動,被軍閥張作霖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三、檢查預習
1、 檢查生字讀音,指導魔、等字的寫法。
2、 本課的多音字非常多,看大家能否讀準:出示:被難日 埋頭整理 待了一會兒 含糊 著急 新夾衣 散步 便衣 披散 亂蓬蓬 沉著 蒙了一團云霧
3、同桌檢查讀課文。
4、用一句話概括李星華回憶父親李大釗什么事?這件事是從哪一段到哪一段記敘的?
四、初讀感知
1、默讀課文,這部分內容按時間順序寫了哪些事?給你留下印象很深刻的是什么?簡單劃句子,做批注。
(1)、交流: 按時間順序寫了哪些事?
理清條理,歸納小標題: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
(2)、課文第一自然段寫的什么?和哪一段的意思是一樣的?所以,本文的敘述順序是?開頭結尾什么關系?這么寫有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事給你下深刻的印象?
根據學生的交流,隨機指導。重點解決:
A、被捕前,局勢緊張。如果學生交流到“我看到父親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就引導,父親為什么這么做,找出有關語句,同時點出,文章不僅首尾照應,還有這樣的前后照應,這樣的前后照應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介紹清楚了。并讓學生找一找與“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里還不見回來”相照應的句子。
B、重點練習朗讀你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
C、通過交流,你覺得李大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在學生交流“文中哪些事給你下深刻的印象”時,隨機問學生,在交流完后,在回顧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李大釗成為這樣的人呢?快速瀏覽全文,劃出有關的句子。交流,齊讀。
2、在這種力量的鼓舞下,李大釗的那些言行令你最為感動或印象最深呢?請大家默讀課文,劃出有關語句,并聯系上下文,看看作者有什么手法表現了李大釗的高尚品質。學生自學。
五、回顧學習收獲,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繼續搜集李大釗在獄中的情況。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語言,并學會前后照應、對比寫法。
2、領悟理想信念對英雄人物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積累語言,并學會前后照應、對比寫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8課:齊讀課題。
上節課,我們跟隨作者李星華一起回憶了她的父親李大釗被捕前后的經過。課文為我們展示了一位怎樣的李大釗呢?是什么力量使它成為這樣的人呢?
出示: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齊讀。
在這種力量的鼓舞下,他的那些言行給你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呢?上節課老師請大家圍繞這句話,劃出李大釗同志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言行,并聯系上下文,看看作者作者使用什么樣的表達方法寫出了李大釗的高尚品質。大家做好批注了嗎?好,給大家1分鐘的時間,看一下自己做的批注,準備交流。
二、品讀,理解寫法,遷移運用。
(一)首先我們交流被捕前。
1、被捕前,品味重點句,體會李大釗同志對待工作認真和高度負責的精神。
A、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1)抓住含糊的回答,理解什么是含糊的回答,為什么要含糊的回答?
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同孩子談心的時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書籍和文件落到敵人手里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進而體會到父親對待工作的認真嚴肅。
(2)用對比的手法寫出父親對工作的負責,對親人的愛。
(3)誰愿意再讀讀這段話?(評價,要讀出作者當時的疑惑)
B、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
(1)抓住語言描寫表現李大釗對工作的負責,不怕危險。引:為什么不能離開?
(2)如果讓你來讀李大釗的話,你會用怎樣的語氣去讀呢?(堅決)你從哪品味出來的這份堅決?(體會反問句的作用)
(3)給句子“我哪能離開呢?”換個說法:“我不能離開。”兩個句子比較,體會父親的堅決。試著讀出父親的堅定。
(4)、有感情朗讀第7自然段父親說的話。設計情境讀:
父親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父親說:——(男生讀)
母親勸他離開北京,父親說:——(女生讀)
母親和朋友多次勸他離開北京,父親堅決地說:——(齊讀)
教師小結:是啊, 正因為——引讀: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所以——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法庭上。法庭上父親的那些言行有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1)“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這一神態描寫說明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
(2)“平靜”體會李大釗經歷殘酷的折磨后依舊無所畏懼,堅強不屈,嚴守黨的機密。
(3)“慈祥”充分體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4)、你知道敵人對李大釗都施了什么重刑嗎?補充資料(如果學生課前有查到資料,可以讓學生交流)
李大釗被捕以后,受盡了敵人的殘酷拷打和折磨,敵人慘無人道地用竹簽敲進他的指縫里,最后竟剝去了他雙手的指甲。)引導學生想象在此時,李大釗和敵人的語言、神態。但是這一部分內容課文中并沒有介紹,我們在上一節課了解到,這篇文章多處運用前后照應的寫法,是文章結構緊湊,并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得很清楚,如果我們能夠仿照我們這篇文章的寫法,抓住李大釗和敵人的動作、語言、神態,運用對比寫法,將李大釗在獄中與敵人斗爭的場面的補充上去,與上文形成前后照應,大家能做到嗎?寫的時候,可以運用上文中的詞語。
A、學生練筆。
B、交流練筆,并及時評價。
C、通過剛才的練筆交流,大家對李大釗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D、是啊,正是因為_---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所以——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這更是信念的力量。
E、既然獄中這部分內容的描寫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質,那為什么作者沒有寫呢?
因為這部分內容不是作者親眼所見,可見作者雖然對自己的父親充滿了崇敬與懷念,但是在寫回憶錄時,還是尊重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實。這就也回憶錄寫法的一個特點。
F、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1)面對親人的哭喊,李大釗只是“瞅了瞅”,沒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為什么會這樣?(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他要用自己的行為影響親人。)
(2)、父親的`表現對我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引導學生體會“我”受父親的影響,變得這么勇敢、機智,她和哥哥受父親的影響,成為革命青年,繼續父親未完的道路。
(3)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朗讀時讀出父親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我”的機智、勇敢,敵人的冷酷與兇殘。
三、引導朗讀,情感升華。
1、導:李大釗被殘暴的敵人執行了絞刑,你知道什么是“絞刑”嗎?
(補充資料,李大釗是被軍閥張作霖用絞刑絞死的,他們對李大釗“三絞處決”,即在受刑人的脖頸上套上繩索,背上插上一根棍棒第一絞,把舌頭勒出來,第二絞把眼珠子勒出來,第三絞,七竅流血而身亡。敵人為了延長李大釗的痛苦,絞殺整整進行了40分鐘。)
2、同學們,我真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語言來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劊子手,但是李大釗同志還是面無懼色的面對這一切。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對革命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
3、學生根據提示完成句子練習
正是因為李大釗對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
被捕前,他 ;
被捕時,他 ;
在獄中,他 ;
法庭上,他 ;
刑場上,他 。
小結:如今,84年過去了,李星華女士也離我們而去,但是我們對英雄的回憶不會停止。在我們新中國成立的道路上,向來都不缺像李大釗這樣為了心中的理想,為了革命的信念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這節課,我們除了進步的了解了李大釗,在寫作方法方面還有什么收獲?
必做作業:
1、抄寫你認為需要積累的詞語。
2、整理課堂小練筆。
選做作業:
1、讀革命題材小說。
2、辦一期理想與信念的手抄板
十六年前的回憶
愛家人 動作 語言 神態 對比
忠于革命 對比
堅貞不屈 前后照應
回憶錄 尊重事實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5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作為一名教學一線的教師,要在新理念指導下重構教學實踐與教學行為,促進專業的發展和有效的教學,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們的課堂教學往往過于注重從教師教的角度去研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卻很少從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角度去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高效學習,而失去了自主互助合作高效課堂的本真價值。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呢?下面就以《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行為為例,談談如何學生學習行為的創新。
本篇課文是一篇講讀課文,根據大綱要求和教材編排特點,在教學時,要通過引導學生認真思考,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弄清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從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珍惜。因此,在教學中,聯系學生的實際,采用學生自讀自悟和教師引導的方法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知識,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情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知識,研究問題的全過程。本人在教學過程設計中,盡量體現新課程理念,著重體現面向全體學生,轉變教師角度,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想,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1、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創設了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合作學習時,教師注意了指導和參與,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學生自主選擇合作學習方式。同時,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之中,及時發現問題,引導交流,促進合作的實效性。
2、 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展開了教學活動。在教學中競爭,在學生競爭中合作,這是教學組織的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朗讀競賽中,教師注意了讀中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讀,在感悟中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內容。
3、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擇適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品析描寫人物語言的句子來理解意思。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產生極大的樂趣,有的學生說,有的學生讀,讓學生談各自的感受,可見,挖掘了學生思維,拓展了學生想象。
4、探究問題,展開討論。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問學生答,串講串問占據了整個課堂教學。而這堂課我盡量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與同學們討論,在討論中弄清問題,得到能力的鍛煉。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把教師的問和學生的問融匯,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這樣鼓勵了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
在教學中,本人盡量把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和情感與態度有機結。在教學中,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題思想和寫作意圖。
從學生方面看,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很高,能夠正確答問,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闡述的理論及觀點正確全面,學生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的個性發展得到了很好的實施。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著重體現面向學生,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激發學生的情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知識,研究問題的全過程,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6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周年所以題目為《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開頭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樣首尾呼應,充分顯示了敵人的兇殘和革命者的英勇。
【學情分析】:
對于李大釗,部分學生有所了解。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理解課文,并適當展開討論,使學生深入體會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2、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以及這種寫法的好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詞句。
2、深入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2、讀課文,初知全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明確學習目的
1、默看導讀,明確要求
2、導入課題
毛主席在“詠梅”詞中,贊頌了梅花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梅花的品格在無數革命者身上得到具體體現。李大釗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個,為了革命,他不謂艱險,面對敵人,他大義凜然,表現了革命者無所畏懼的崇高品德。
本課是革命先驅李大釗烈士的女兒李星華在1943年寫的,這年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16周年——李大釗烈士犧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題目叫《十六年前的回憶》。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父親遇難十六周年所寫的回憶錄中,把我們帶到那腥風血雨的年代。
3、簡介背景
1927年,軍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率兵進關,占領河北、山東等地,以武力威脅正在勝利北閥的國民革命軍,還下令通緝在北京堅持革命斗爭的李大釗同志,但李大釗同志毫不畏懼,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仍然留在北京從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張作霖逮捕,受盡*,始終堅貞不屈,在獄中繼續領導黨的工作,4月28日被敵人絞死。
二、初讀課文,思考:
1、自讀課文,讓作者永遠忘不了的是哪一天?為什么永遠忘不了?
2、本文介紹了誰的什么事?(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三、學習本課生字詞
自學生字詞,有不會的地方查字典。
1、讀準字音。
2、記清字形
3、理解字意
軍閥:指舊中國擁有武裝部隊,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兒童娛樂場:相當于現在的兒童樂園之類。
僻靜:偏僻安靜。
恐怖:驚慌、害怕。
憲兵:舊社會*用來*人民的軍隊。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罰。
押:暫時把人扣留,不準自由行動。
絞刑:死刑的一種,用生字勒死。
四、鞏固練習
1、抽讀生字卡,口頭組詞語。
2、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講讀課文,進一步理解內容
2、朗讀全文,能回答課后練習題1
教學過程:
一、學習被捕前部分
1、輕聲讀這一部分:
2、討論: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這句話在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節,引起下文的回憶)
(2)李大釗被捕之前局勢非常危急表現在哪些地方?
(1、燒掉文件書籍;2、張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閻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釗同志是怎樣對待這嚴重的局勢的?按以下要求從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釗同志夜以繼日地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釗同志不顧個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釗同志為了革命事業,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學習被捕時部分
1、說說文中哪幾個自然段是寫李大釗被捕經過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詞語寫出了李大釗同志被捕時的緊張氣氛?
(2)文中哪些詞語寫出了“我”的驚恐?
(3)文中哪些詞語寫出了敵人的兇殘?
(4)文中哪些詞語寫出李大釗同志的沉著和對敵人的蔑視?
3、小結
三、學習被捕后部分
1、帶著以下問題自學這一部分
(1)用“————”畫出在法庭上李大釗同志的外貌。
(2)用“~~~~”畫出在法庭上李大釗同志的神態。
2、思考討論:
(1)“我”在法庭上見到父親是,父親是什么樣子的?他說明了什么?
“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頭發”——李大釗經受敵人的殘酷折磨。
“平靜而慈祥的臉”——說明父親對敵人的無所畏懼和對親人的愛。
(2)李大釗在法庭上見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說明了什么?
(一方面說明李大釗對親人被捕早已預料,更重要的說明了他對革命事業的愛,超過了對親人的愛,正是對革命事業的無比熱愛,使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種力量就是“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這種力量支持著李大釗同志跟敵人斗爭,使他表現的無比堅強、沉著。)
(3)說說“安定”“沉著”這兩個詞在課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動搖。文中表現出李大釗不為私情所動搖。
(2、“沉著“——從容鎮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現出李大釗同志在法庭上無所畏懼、鎮定自若。
四、鞏固練習
1、說說每一部分都講了哪些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第三課時】
一、學習第四部分
(1)輕聲讀
(2)語言練習
(3)畫出文中寫李大釗同志被害后,全家無比悲痛的句子。
(4)“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這兩句表達了母子倆什么樣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會忘記敵人欠下的血債,要問*討還血債,繼承先烈的遺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與開頭有和關系?(前后照應,首尾連貫)
二、總結課文
1、李大釗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時的表現是怎樣的?
2、通過李大釗的表現,反映了李大釗具有什么樣的精神品質?
a)對親人充滿慈愛。
b)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
c)對敵人頑強斗爭、堅貞不屈。
3、讀完課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獻身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2)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完成未完成的事業,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三、鞏固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7
一、說教材
本冊教材是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最后一冊教材,是銜接中小學語文學習的橋梁。俗話說:編筐窩簍,全在收口。因此,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語文閱讀作文能力的提升,不僅對中學語文學習有益,更是學生終生學習的必備能力。
本組課文共有4篇,都是追憶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有大義凜然的李大釗,有舍身引路的郝副營長,有日夜操勞的開國總理周總理,有舍己救人的張思德。雖然他們所處的時期不同,但是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個民族不應該忘記歷史,不應該忘記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通過作者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貞革命的偉大精神,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這篇文章除開頭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的順序記敘的。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李大釗忠于革命的偉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李大釗能夠從容的面對危險,平和的面對家人的悲傷,以及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
教學中注重學生的體驗過程,教給他們讀書作文的方法。“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教給學生尋求“活水”的方法,他們才能夠思如泉涌,妙筆生花。
二、說學情
本班62人,學習語文的興趣都很濃厚,并且具有比較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他們的朗讀入情入境,他們的表達酣暢淋漓,他們的傾聽全神貫注,他們的筆尖真情流露。在這樣的課堂,教這樣的學生,只需要教師的點撥引導,只需要教師的“授之以漁”,“原生態”的語文課堂即可呈現,當然這只是預期的效果。
三、說設計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為友,這是一條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課堂書聲瑯瑯,享受精神食糧
理念二:課前查找資料,課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學習表達方法,讀寫相得益彰
葉圣陶先生曾說:學生眼前要閱讀、要寫作,將來一輩子要閱讀、要寫作。因此設計了:寫一件令你記憶深刻的事情,運用前后照應的表達方法,把內容寫具體。達到了學以致用。
四、說方法策略
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定教。
從教學內容出發,朗讀感悟。
從教學效果出發,積極體驗。
五、說教學流程
1、詩歌導入,聯想入題
2、整體回顧,理清脈絡
3、對比朗讀談發現
4、自由朗讀,品味其人
5、重點引導,加深理解
6、縱觀全文,交流收獲
7、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其實,語文很小,不過“字詞句點”,語文很大,包羅“氣象萬千”,語文教學就是把大千世界縮小了給學生看,語文教育就是把小東西放大了裝進學生的心田。
春暖花開,面朝大海,讓我們做一個快樂的語文人。
以上是我的說課。謝謝大家!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8
以下是從剛結束的前一段課堂教學之中擷取而來的一些鏡頭。
……
師:局勢日趨嚴重,李大釗為何仍不愿離開北京?
生:他是北京革命活動的領導人,他若一走,勢必造成人心渙散,革命隊伍將不攻自破,所以他不能走。
……
《燈光》
……
師:郝副營長點燃那本破舊的書,給后續部隊指明突破的方向,你對此有何看法?
生:郝副營長這樣做,肯定想的是功大于過。
……
《為人民服務》(第一課時)
……
師:認真讀課文,談一談你的感受。
生:本文不好。“預習”部分講的是張思德,文章對張思德的事卻沒有說明。這篇文章跑題。
生:我也覺得不好。如毛主席講“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難道要奮斗就一定要犧牲嗎?就不能不死人嗎?
……
《宋慶齡和她的保姆》
……
生:宋慶齡竟然有保姆,這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
這些問題該怎樣看待?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9
[設計理念]
精讀課文的閱讀教學過程 ,是學生在編者的啟示下(通過“預習”和“思考·練習”),在老師的引導、合作下,與課文對話的過程,即透過語言文字、感知思想內容,體驗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接受課文美的熏陶。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越高,學習策略掌握的越好,對課文的體驗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課教學設計,注重引導學生根據“預習”和“思考·練習”的提示,深入到課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釗的偉大人格,一起體驗失去李大釗的巨大的悲痛。
[教學過程 ]
一、交流對李大釗生平的了解和對當時社會情況的了解
1、揭示課題后,引導學生交流對李大釗生平的了解和對當時社會的了解,要求說得概括些,不必說得很具體。
2、學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師可作適當的補充介紹。
補充要點:(1)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創設人和早期優秀領導者之一。(2)1926年3月,盤踞在東北的軍閥張作霖率兵進關,占領河北、山東等地,加緊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課文閱讀情況,結合生字正音教學。(方言對普通話的影響,要注意糾正。)
2、檢查對課文的初步理解。
課前已布置預習,預習重點要求之一是“想想課文主要寫了李大釗同志的幾件事”。課上,可要求速讀課文,找出表示時間的事,想想課文寫那個時間里發生什么事。只要能找到表示時間的詞,對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難。
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和那個時間里的事:
(1)“那年春天”:李大釗堅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釗被捕時十分鎮靜。
(3)“十幾天過去了”、“有一天”:李大釗在法庭上表現非常沉著、機智。
(4)“28日”、“第2天”:聽到父親李大釗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點詞句
(1)教師:在每件事的敘述中,都有值得深入體會,揣摩的句子。這些句子,有的是寫人物的神態、語言,有的強烈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這些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對李大釗人格美的認識。
(2)先讓學生自己在課本上勾畫、思考,然后小組交流。小組交流既要交流對重點句的感悟、理解,還要交流朗讀體會,大組匯報時,對學生認識模糊的老師要加以適當的指點或引導討論,使學生對重點句的正確的和比較深入的理解。
下面的句子都值得深入體會,學生如果說漏了,老師要以適當的方式提出。對學生提出的其他句子,老師不要拒絕,仍要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理解。
(1)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
體會要點:一是李大釗革命工作的忙碌,二是當時局勢的緊張。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體會要點:①李大釗知道局勢的嚴重性,知道自己身處的危險;②李大釗知道自己的責任;③李大釗堅決不離開北京。從句子中可以體會到李大釗對革命事業高度負責和臨危不懼的精神。
朗讀要點:要讀出堅決的語氣,要讀好兩個反問句。
(3)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
體會要點:李大釗被捕時十分鎮靜,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4)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重。他的心被一種偉大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時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體會要點:①“偉大的力量”,指的是李大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②從“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可以看出,李大釗的不屈不撓,安定沉著,是因為倔心中有“偉大的力量”。③敵人“重重地拍驚堂木”、“怒 氣沖沖地”、“狠狠地拍了幾下”;面對窮惡極惡的敵人,李大釗“非常安定,非常沉著”,并以此來鼓勵親人,使“我”也變得機智勇敢了,這是因為“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④從“我”由驚慌害怕:怕變為機智勇敢,說明父親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說明這種力量的確是偉大的。
朗讀要點: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語氣的堅定,體會哪些詞語要讀重音。(如“安定、沉著、偉大的力量、革命事業的信心)
學習方法:這個句子是理解上的難點,要結合上下文理解,對“偉大的力量“才會有具體的感性認識。也可聯系其他革命烈士的事例理解。
(5)、“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體會要點:①這是教育后代永遠不忘敵人欠下的血債;②也是教育后代要繼承父親的遺志,把革命進行到底。
朗讀要點:要表達一種刻骨銘心的仇恨。
四、對李大釗或李星華傾吐情感
以“李大釗爺爺,我對您說”指導表達。說話內容啟發:①對李大釗爺爺表敬意;②匯報今天的幸福生活;③表示繼承革命傳統。
或以“李星華媽媽,我對您說”指導表達。說話內容啟發:1 表示安慰。2 表示敬佩和向她學習。3 表示珍惜幸福生活。
在學生說話思路打開以后,說話內容不要加以限制。
五、作業 指導
1、思考·練習3
讓學生把開頭一個自然段和結尾的三個自然段連起來,多讀幾遍,體會它們之間的聯系和這樣寫的好處。
要讓學生領悟到開頭和結尾互相照應,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親的被害牢記心頭的思想感情。
2、思考·練習4
課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不一定是前面提到的值得深入領會的句子。如寫敵人兇惡的句子,也可能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積累的詞語,可以是描寫環境的詞語,可以是描寫人物神態、動作、動作、語言的詞語等。在學生明確作業 要求后,應放手讓學生讀和抄。
3、可要求學生課后查找有關李大釗寫文章,在班里交流。
(注:課文系人教版大修訂教科書第十二冊精讀課文。)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0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組:深深地懷念中的第一篇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
一、說教材
本冊教材是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最后一冊教材,是銜接中小學語文學習的橋梁。俗話說:編筐窩簍,全在收口。因此,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語文閱讀作文能力的提升,不僅對中學語文學習有益,更是學生終生學習的.必備能力。
本組課文共有4篇,都是追憶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有大義凜然的李大釗,有舍身引路的郝副營長,有日夜操勞的開國總理周總理,有舍己救人的張思德。雖然他們所處的時期不同,但是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個民族不應該忘記歷史,不應該忘記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通過作者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貞革命的偉大精神,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這篇文章除開頭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的順序記敘的。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李大釗忠于革命的偉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李大釗能夠從容的面對危險,平和的面對家人的悲傷,以及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
教學中注重學生的體驗過程,教給他們讀書作文的方法。“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教給學生尋求“活水”的方法,他們才能夠思如泉涌,妙筆生花。
二、說學情
本班62人,學習語文的興趣都很濃厚,并且具有比較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他們的朗讀入情入境,他們的表達酣暢淋漓,他們的傾聽全神貫注,他們的筆尖真情流露。在這樣的課堂,教這樣的學生,只需要教師的點撥引導,只需要教師的“授之以漁”,“原生態”的語文課堂即可呈現,當然這只是預期的效果。
三、說設計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為友,這是一條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課堂書聲瑯瑯,享受精神食糧
理念二:課前查找資料,課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學習表達方法,讀寫相得益彰
葉圣陶先生曾說:學生眼前要閱讀、要寫作,將來一輩子要閱讀、要寫作。因此設計了:寫一件令你記憶深刻的事情,運用前后照應的表達方法,把內容寫具體。達到了學以致用。
四、說方法策略
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定教。
從教學內容出發,朗讀感悟。
從教學效果出發,積極體驗。
五、說教學流程
1、詩歌導入,聯想入題
2、整體回顧,理清脈絡
3、對比朗讀談發現
4、自由朗讀,品味其人
5、重點引導,加深理解
6、縱觀全文,交流收獲
7、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其實,語文很小,不過“字詞句點”,語文很大,包羅“氣象萬千”,語文教學就是把大千世界縮小了給學生看,語文教育就是把小東西放大了裝進學生的心田。
春暖花開,面朝大海,讓我們做一個快樂的語文人。以上是我的說課。謝謝大家!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1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2、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以及這種寫法的好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詞句。
2、深入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2、讀課文,初知全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明確學習目的
1、默看導讀,明確要求
2、導入課題
毛主席在“詠梅”詞中,贊頌了梅花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梅花的品格在無數革命者身上得到具體體現。李大釗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個,為了革命,他不謂艱險,面對敵人,他大義凜然,表現了革命者無所畏懼的崇高品德。
本課是革命先驅李大釗烈士的女兒李星華在1943年寫的,這年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16周年——李大釗烈士犧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題目叫《十六年前的回憶》。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父親遇難十六周年所寫的回憶錄中,把我們帶到那腥風血雨的年代。
3、簡介背景
1927年,軍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率兵進關,占領河北、山東等地,以武力威脅正在勝利北閥的國民革命軍,還下令通緝在北京堅持革命斗爭的李大釗同志,但李大釗同志毫不畏懼,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仍然留在北京從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張作霖逮捕,受盡酷刑,始終堅貞不屈,在獄中繼續領導黨的工作,4月28日被敵人絞死。
二、初讀課文,思考
1、自讀課文,讓作者永遠忘不了的是哪一天?為什么永遠忘不了?
2、本文介紹了誰的什么事?(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三、學習本課生字詞
自學生字詞,有不會的地方查字典。
1、讀準字音。
2、記清字形
3、理解字意
軍閥:指舊中國擁有武裝部隊,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兒童娛樂場:相當于現在的兒童樂園之類。
僻靜:偏僻安靜。
恐怖:驚慌、害怕。
憲兵:舊社會*用來鎮壓人民的軍隊。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罰。
押:暫時把人扣留,不準自由行動。
絞刑:死刑的一種,用生字勒死。
四、鞏固練習
1、抽讀生字卡,口頭組詞語。
2、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講讀課文,進一步理解內容
2、朗讀全文,能回答課后練習題1
教學過程:
一、學習被捕前部分
1、輕聲讀這一部分
2、討論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這句話在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節,引起下文的回憶)
(2)李大釗被捕之前局勢非常危急表現在哪些地方?
(1、燒掉文件書籍;2、張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閻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釗同志是怎樣對待這嚴重的局勢的?按以下要求從文中找出句子
3、李大釗同志夜以繼日地為革命忘我地工作。
4、李大釗同志不顧個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5、李大釗同志為了革命事業,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學習被捕時部分
1、說說文中哪幾個自然段是寫李大釗被捕經過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詞語寫出了李大釗同志被捕時的緊張氣氛?
(2)文中哪些詞語寫出了“我”的驚恐?
(3)文中哪些詞語寫出了敵人的兇殘?
(4)文中哪些詞語寫出李大釗同志的沉著和對敵人的蔑視?
3、小結
三、學習被捕后部分
1、帶著以下問題自學這一部分
(1)用“————”畫出在法庭上李大釗同志的外貌。
(2)用“~~~~”畫出在法庭上李大釗同志的神態。
2、思考討論
(1)“我”在法庭上見到父親是,父親是什么樣子的?他說明了什么?
“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頭發”——李大釗經受敵人的殘酷折磨。
“平靜而慈祥的臉”——說明父親對敵人的無所畏懼和對親人的愛。
(2)李大釗在法庭上見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說明了什么?
(一方面說明李大釗對親人被捕早已預料,更重要的說明了他對革命事業的愛,超過了對親人的愛,正是對革命事業的無比熱愛,使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種力量就是“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這種力量支持著李大釗同志跟敵人斗爭,使他表現的無比堅強、沉著。)
(3)說說“安定”“沉著”這兩個詞在課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動搖。文中表現出李大釗不為私情所動搖。2、“沉著“——從容鎮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現出李大釗同志在法庭上無所畏懼、鎮定自若。)
四、鞏固練習
1、說說每一部分都講了哪些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第三課時
一、學習第四部分
(1)輕聲讀
(2)語言練習
(3)畫出文中寫李大釗同志被害后,全家無比悲痛的句子。
(4)“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這兩句表達了母子倆什么樣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會忘記敵人欠下的血債,要問*討還血債,繼承先烈的遺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與開頭有和關系?(前后照應,首尾連貫)
二、總結課文
1、李大釗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時的表現是怎樣的?
2、通過李大釗的表現,反映了李大釗具有什么樣的精神品質?
a)對親人充滿慈愛。
b)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
c)對敵人頑強斗爭、堅貞不屈。
3、讀完課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獻身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2)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完成未完成的事業,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三、鞏固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板書設計:
永遠忘不了父親被難日
局勢嚴重 工作緊張
十六年前的回憶 不慌不忙 保持嚴峻
平靜慈祥 安定沉著
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2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回憶錄。本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終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一是使學生借助課文,激發對革命先烈的崇敬精神;
二是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前后呼應的寫法。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難點,我如下幾個環節處理比較成功:
首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課堂伊始,讓學生在學習了本課的生字新詞后,我就以“憶”作統領提出問題:課文寫的是誰的回憶?回憶了誰?回憶了那些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自主思考,參與討論,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和敘述順序。
其次,品讀重點語句,感受李大釗的人物形象
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描寫李大釗的語句,把你最受感動的地方勾畫出來,在旁邊寫寫感受,然后和同學交流交流自己的體會,讓學生加深領會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接著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李大釗能夠從容面對危險,平和面對親人的悲傷,無所畏懼地面對死亡。通過學生的課前搜集和課件內容圖片介紹及對課文“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革命事業的信心。”的理解。
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教學的規律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重點突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我教學本課的時候,其一引導學生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如父親在整理書籍文件時對我的問題的含糊和敷衍的態度與平時的耐心的對比,面對敵人,我的恐懼與父親的沉著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到對比的作用;其二是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我先引導學生反復閱讀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個自然段在內容上的聯系,體會到前后照應的好處。然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前后照應的地方。從而體會到前后照應的作用。
本文的教學也存在一定的遺憾,一是課文長,課前沒有很好預習的學生,被老師同學牽著鼻子走;二是部分同學沒能做好收集資料的作業,在交流中缺乏主動性。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3
作者:李麟麗
一、訓練要求:
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時數: 三課時
三、重點難點:
1、讀寫重點:
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方法。
2、難點釋疑:
“被捕”這一段,通過正面和側面的描寫,表現了李大釗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被審”這一段,通過李大釗同志的衣著、眼鏡、頭發和神態,含蓄地表現了李大釗同志偉大的胸懷。
四、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
2、這篇課文是誰回憶誰?
3、為什么“回憶”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憶”即回憶十六年前。)
4、簡介時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讀課文,交流自學情況。
1、注意多音字。(待、夾)
2、聯系課文理解詞語。
幼稚:這里形容因年紀小,缺乏經驗,考慮問題比較簡單。
娛樂:本課指使人快樂。
輕易:本課指隨隨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讀課文,思考。
1、作者回憶的是一件什么事?重點回憶了哪幾方面?
(重點回憶“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脈絡。
請按照“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的順序給課文分段,并說說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節)寫李大釗被捕前在局勢十分危急的情況下仍然堅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節)寫李大釗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節)寫李大釗在法庭上異常堅定、沉著。
第四段(30-33小節)寫全家人得知李大釗被害的消息后,無比悲痛的情形。
四、讀課文第一段,討論。
1、課文第1小節是記什么時候的?從全文看,這一小節是什么敘述方法?為什么用這種敘述方法?
(第1小節是李大釗被害十六年之后的敘述,用倒敘的方法,因為課文是十六年前的回憶。)
2、第1小節告訴我們什么?
(李大釗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寫文章時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懷念著她的父親李大釗同志。)
3、請再讀課文,比較一下,那年春天,父親的態度與平日有什么不同?父親態度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歸與平常不同;②整理書籍和文件,燒書和有字的紙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問題。)
(局勢越來越嚴重,工友閻振三被捕。)
4、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勸李大釗離開北京,李大釗是怎么說的?找出這句話,讀一讀,從這句話里可以看出什么?
(從李大釗對局勢有清醒的誝,對堅持斗爭有危險性有充分的估計,局勢越緊張,他越緊張工作,不肯離開,可以看出李大釗對革命事業高風亮節的負責精神,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的大無畏氣慨。)
五、小結。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二段,思考并討論。
1、這一段寫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李大釗不幸被捕。)
2、在這樣的時候,李大釗,“我”和敵人的態度各有什么不同?從文中有關語句讀一讀,并議一議。
3、從這可以看出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
(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慨和對敵人的無比蔑視。)
4、指導有感情朗讀這段課文。讀出“我的驚慌,李大釗的沉著冷靜和對敵人的蔑視的感情。讀出表現敵人的兇暴的語氣。
5、小結。
這一段講李大釗被捕的經過,著重描述了李大釗同志沉著冷靜、臨危不懼的精神和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慨。
二、學習第三段,思考并討論。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親是什么樣的?有關句子讀一讀,并說說這些外貌的描寫說明了什么?
(李大釗由于不屈服,已受過酷刑折磨。即使李大釗受過酷刑,仍保持著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人民深沉的愛。)
2、李大釗對親人的哭聲和喊聲有什么表示?他為什么會這樣?
(只是瞅了瞅,沒對我們說一句話。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就是他對于革命事業的僱,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應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
3、我在法庭上為什么表現得機智勇敢?
(李大釗同志平時對“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親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現,“我”從父親那兒吸取了無窮的力量。)
4、小結。
這一段寫李大釗在法庭上的表現,面對兇殘的敵人,李大釗臉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表現了李大釗身陷囹圄,但對革命事業仍然充滿必勝的信心的那種偉大情懷。
第三課時
一、學習第四段。
1、這一段寫全家人聽到父親被害的噩耗后悲痛萬分的情形。畫出描寫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這些句子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母親說“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記住”包含有哪幾方面的意思?
(懷念親人、憎恨敵人、報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4、小結。
這一段著重描述了“我”和母親悲痛欲絕的情感和母女倆飽含著強烈愛與憎的對話,以表現他們對敵人無比仇恨,要銘記這難忘日子的誓言,計還血債的決心和對親人深深懷念的情感。
二、總結全文。
1、討論文章的中心。
(通過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法庭上和敵人作斗爭的情景,贊揚了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業,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的精神。)
2、討論文章的寫法。
⑴什么是照應?(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內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這種寫法叫“照應”。有了照應,容易把事情說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聯系得更加緊密,要注意,前后照應,中間在時間上或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定的間隔。)
⑵討論課外練習題3,找出相應的照應句。
①母親醒過來了,她低聲問我:“昨天是幾號?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來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
③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
3、課文前后照應,都是為了表現什么?
(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堅貞不屈,勇于獻身的高貴品質。)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4
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
教學時讓學生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文,讓學生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如精講環節,我著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 :
1、“小孩家知道什么!”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決”“常”“輕易”“什么時候”展開教學,體會李大釗對工作得極端的負責的工作態度。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著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敵人沉著、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說明了什么?
教學時還重視語文知識的教學,如:再現式照應。即后面說的是前文內容的再現或重復。回答式照應。即后面說的是對前面內容的解釋或回答。續寫式照應。即后面說的是對前面提示的內容的延伸和深化。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5
心理學認為,過分膽怯和自我批判的心理狀態,是妨礙創造的最危險的敵人。為此,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首先應該提倡和鼓勵,從而培養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之心。還要通過引導,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做到“善于”提問,這里最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如從“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字詞發問,從能體現思路、揭示重點、統率全文的題目設問,從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間的聯系方面發問,還可以從標點符號方面發問等。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還要善于點撥釋疑,選擇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幫助他們通過讀書、思考去探索答案,讓學生體驗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快樂。下面是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的一個片斷。
師:學完了這一課,對課文中的某一點、某一方面,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讓全班同學討論回答。看誰提出的問題有質量、有深度,能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
生:(質疑)在那萬分緊急的關頭,假如李大釗同志向敵人開槍,當時會發生什么樣的情況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同學們討論時,可以從李大釗同志被捕的情形、當時周圍的環境和李大釗同志的為人處事等方面考慮。
生a:他如果開槍了,他當然可以跑得掉,就可能不被敵人抓住了,不至于后來被送上絞刑架。生b:敵人封鎖得那么嚴密,李大釗不可能用槍把敵人全消滅。我認為他還是會被敵人逮捕的。
生a:我也認為他開槍不行。你想當時街上聚集著群眾,他身邊還有自己最疼愛的女兒。如果開槍,就會危及群眾和女兒的生命安全。
生c:李大釗是一個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革命者。在當時情況下,他一定會沉著冷靜地處理問題,決不會意氣用事。他寧可自己被捕,也不會隨便向敵人開槍。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從以上教學細節不難看出,學生在“質疑——設疑——釋疑”的過程中,互相之間產生了思維的撞擊,從而迸射出創新的火花。整堂課趣味盎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潛力得到開發。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6
上完這節課,給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1、閱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而是讀者(教師、學生)與文本以及作者進行反復地,深層次地“對話”,在這“對話”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探究與發現,把握與發展文本的內核之所在。如“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學生在第一課時初讀后留下的一個凸現課文主旨的問題,如何解決?只有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再次的磨合,通過“閱讀--品析--議論--整理”的系列閱讀活動,從中領悟到李大釗是一個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的人。這樣文本中的具體文字恢復了生命,從而使學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積淀。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1、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積淀。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堅決、常、輕易、哪能這些語言的關鍵詞,抓住不慌不忙、慣有、嚴峻這些人物神態的關鍵詞,采用換詞(句)法點撥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去與文本對話,使閱讀教學融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總之,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不僅僅是平等的、互動的,還應該抓住關鍵的,化熱點與難點為焦點,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進行焦點訪談
2、與文本對話需要教師、學生的情感投入,與文本對話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動性,還應有情感性,因為語文學科的文本是無處不充斥著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時,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對話,即教師范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等;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對話,即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情動辭發等一系列閱讀活動。如引導想象,談談感想,談談心情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引發了讀者(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生了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達到了生本、師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總之,一節課下來,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閱讀,應該是課文--學生--教師--作者(編者)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平等互動關系,且富有情感的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篇17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2.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三、教具準備:
生字生詞卡片
四、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李大剖嗎?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張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種種酷刑,始終堅貞不屈。4月28日*絞死了李大制。這篇文章是李大鍘的女兒李星華1943年在延安寫的,當時正是李大制遇難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題為《十六年前的回憶》。(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要求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理解來回答,主要寫了李大例犧牲的經過。)
3.課文可以分成幾段來理解?、要求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討論分段,提示按事情發展順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講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
第二段(從“那年春天一到“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講被捕前父親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從“可怕的一天果然來了”到“我們被關在女拘留所里。)寫父親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從“十幾天過去了”到“想不到這竟是我們最后的一次見面”)講在法庭上父親與敵人作斗爭。
第五段(從“28日黃昏”到結束。),寫父親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學習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
一被難”是什么意思?(遭受災難的意思,這里指李大鍘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軍閥割據,張作霖入關,占領河北等地,鎮壓革命運動。)這一段是文章的開頭,主要講了什么呢?(講我永遠忘不了十六年前父親被害這一天。)
2.指名讀第二段。
(1)父親平時是怎樣對待我們提出的問題的?(總是耐心他講給“我”聽)這次為什么這樣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峻,不是向孩子們談心的時候,而且燒毀文件的事情是很難向孩子說清楚的。“含糊”指說話的意思不清楚。)
(2)從哪些地方看出局勢越來越嚴重,李大鍘的工作越來越緊張?(父親早出晚歸,整理書籍和燒毀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勢十分嚴重的情況下,為什么堅決不離開北京?這說明了什么?
(李大鍘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勢非常危急,個人處境十分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這表現了他高度負責的精神。)
(4)這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局勢緊張,但李大鍘不離開工作崗位,說吩他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對工作高度負責。)
(四)朗讀第一、二段。
要求在讀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語氣。
(五)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讀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時是怎樣表現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這說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沒有什么,不要怕”““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他的表現從容不迫,沉著鎮定,說明他具有臨危不亂,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3、敵人是怎樣逮捕李大制的,說明了什么?(“憲兵、偵探、警察一一擁而入,擠滿了小屋子”這些都說明敵人心虛,“為了抓一個人,動用了這么多人,‘橫肉’是說相貌兇惡,不要放走一個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們包圍起來,”“槍對著父親和我”這些都說明敵人的殘暴。)
4、“我”是怎樣表現的?(“劇烈的心跳”,劇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驚慌)害怕的意思。這說明作者年紀小,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面,感到害怕。)
5、練讀第三段。(要求讀出不同人不同的語氣。)
6、說說這段講了什么?(講李大劊被捕時從容不迫,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六)學習第四段
1.指名讀第四段。
2.李大劊在法庭上是怎樣表現的,說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這說明李大劊即使受過刑,仍保持對革命事業的堅定的信念和對人民、對兒女的愛。對于親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沒有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就是對革命事業的必勝信心,使他在敵人酷刑下不動搖,也不因親人的哭喊而憂傷。這就是偉大革命家胸懷。)
3.“我”在法庭上是怎樣的?(為了保護哥哥,搶著回答自己“是的”“父親立刻就會意了”,“會意”是領會別人沒有明確表達的意思。這說明“我”在父親沉著、鎮定的影響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響下,由恐懼害怕到機智勇敢地同敵人作斗爭。)
4.練讀第四段課文,在讀中進一步理解內容。
(七)學習第五段
1.指名朗讀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樣?從哪些詞句看出來?(舅老爺“哭著回來”,“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團云霧,昏倒在床上”,母親“昏過去三次”這都說明李大劊的死給親人們帶來的巨大悲痛。母親醒來后問“我”昨天是幾號?“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緊牙說“昨天是4月28”“這些是說家人沒有被悲痛壓倒,而是牢記親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敵人欠下的血債。)
3.練讀第五段,要求讀出失去親人的悲痛之情。
(八)深入理解課文
1.李大釗的女兒1943年寫下了《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回憶1927年4月父親遇難前后的日子。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知道李大鍘是怎樣被害犧牲的,從中我們懂得了什么呢?
2.討論。(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課文贊頌了李大劊忠于革命事業及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偉大精神,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對兇惡的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格。)
(九)了解這篇課文的寫作特點
1.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氣什么關系?你從這樣的開頭和結尾中體會到什么?
2.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3.教師引導討論并總結。
(這篇課文是回憶錄,開頭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個日子就是4月28日。這樣首尾呼應,突出了永遠忘不了這一天。)
4.找出課文中前后照應的句子。(出示寫有“思考·練習”2的小黑板。)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答出:
課文的結尾與句子(1)照應。“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與句子(2)照應。
“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與句子(3)照應。
(十)指導識記字形
1.說說哪些字可以在比較中記憶。
“劇”與“據”,“娛”與“誤”、“袍”與“抱”,字形有相似之處,要注意區別,在比較中記憶。
2.說說你是怎樣記生字的。
指名“閥”是形聲字。“舅”上部要寫正確。
(十一)完成“思考·練習”4
1.指名讀詞語。
2.書寫“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每詞兩遍。
五、教學結束:
1.讀課文。
2.借助“思考·練習”1理解第三、四段內容。